巴黎4月25日电导演佩克:用镜头讲述马克思的青年时代
记者张曼
从《莱茵报》被查封的1843年,到《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的1848年,卡尔·马克思在科隆、巴黎、布鲁塞尔、伦敦间颠沛流离而又从不放弃理论探索的那段生活,恰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横空出世的时代注脚。
就以这5年多时间为截面,海地导演拉乌尔·佩克用上千个镜头拍摄了传记电影《年轻的卡尔·马克思》,在欧洲大陆掀起新的“马克思热”。
之所以产生“热度”,是因为影片不只在还原历史,不只是致敬伟人,更在激发观众重新思考当今西方世界所面临问题的根源所在。柏林电影节主席迪特尔·科斯里克评价说,这部电影的出现“正当其时”。
对现实的叩问
把电影镜头对准青年马克思,对佩克而言,似有一种人生经历的共鸣。
佩克出生于海地,如今在法国生活。他8岁时为躲避政治动荡随父母辗转到刚果生活,后在美国和法国念完中学,上世纪70年代赴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读书。毕业后,他在美国干过多种职业,包括出租车司机、记者、摄影师等,后回到德国学习电影。90年代中期他一度出任海地文化部长,辞职后开始在欧洲潜心制作电影。
人生的几次转折,让佩克寻找了解世界的工具。20岁那年,他开始学习马克思著作,参加《资本论》讨论会长达4年。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佩克说,他希望从马克思身上和马克思主义中汲取灵感,进而用马克思主义去分析世界上发生的一切。
因此,佩克的电影作品大多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和回应。2016年,他以美国黑人民权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生活为题材,执导影片《我不是你的黑鬼》,获得2017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提名。而拍摄《年轻的卡尔·马克思》,更是对西方现实问题的一种叩问。
“马克思陪伴了我整个人生,是我科学观念和政治观的脊梁骨。”佩克说。
对真理的呼唤
把电影镜头对准《共产党宣言》出版前5年那个历史时期的欧洲,对佩克而言,似是一种在现实中呼唤真理的呐喊。
影片《年轻的卡尔·马克思》节选了马克思在1843年至1848年间的生活片段:被迫离开德国、与恩格斯相识相知、在法国与各种学说碰撞论辩、赴英国改组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创作《共产党宣言》。这5年多时间,是马克思主义日臻完善成型的重要阶段,也是整个欧洲矛盾四起、学说林立和迷茫困顿的特殊时期。
作为欧洲电影圈里的一位资深导演,佩克说,今天的西方世界正处于一个衰落期,政治活动遭诋毁,政治家不受尊重,民粹主义抬头,社会矛盾凸显。他希望用电影手法给现实问题提供思考的通道,特别是唤醒对一种智慧的重新重视与思考。
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佩克在影片创作时特别执着于每个细节的“写实性”,剧本大量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的书信集改编,力争做到“每一个画面都有证据”。
佩克说,事实上,马克思对西方世界的影响一直存在,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几乎所有的西方经济报纸都在谈论马克思,关于马克思的书籍、研讨会、话剧甚至行为艺术越来越多。
对世界的认知
《年轻的卡尔·马克思》去年在柏林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亮相后,在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相继上映并获得好评。当人们好奇为何一位来自海地的导演耗费10年时间拍摄这部关于马克思的电影时,佩克给出答案:希望电影让年青一代了解马克思,能够拥有一种思想的武器。
电影开篇有一个情节,讲述的是在十九世纪40年代的德国,在一部所谓的林木盗窃法案的庇护下,掌握了大片森林和草场的普鲁士贵族可以用棍棒殴打驱赶捡拾柴火的穷人并把他们关进监狱。为此,马克思在《莱茵报》发表文章,用辩证法指出法案的双重标准,论证法案的荒谬性。
这一情节的设计并不随意。佩克说,在今天的西方世界,一些金融投机者借助技术手段制造泡沫财富,一些生态环境被没有限度地破坏,一些人依旧在用军备和武器聚敛财富……然而,只要用马克思主义,就可以解释当今世界发生的一切。
“马克思主义是认知世界的工具,可以理解社会中的力量分布,可以理解社会如何运转,可以理解经济如何运转,”佩克说,“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很多论述,今天依然铿锵有力。”
佩克希望通过影片鼓励年轻人学习马克思主义,因为“从马克思这样一位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可以帮助人们塑造思想,可以帮助人们不断地自我怀疑和更新”。
1.《青年时代 导演佩克:用镜头讲述马克思的青年时代》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青年时代 导演佩克:用镜头讲述马克思的青年时代》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185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