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湛庐文化推出了一本年度重点新书《知识大迁移》,上架一周已卖了将近20000册。

就在昨天晚上20:00,湛庐文化董事长韩焱女士也受邀参加得到的线上直播,为大家深度解读了这本备受欢迎的《知识大迁移》,以下是本次直播的独家文字稿,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些文字,成为一个会学习的终身学习者!

大家好,我是湛庐文化的创始人韩焱,非常高兴今天能够在这儿跟大家一起谈谈终身学习。

上周湛庐文化出品的《知识大迁移》这本书在得到进行了首发,大家反响都很热烈,第一天销量就超过了1万册,非常感谢得到和大家的支持和认可。总的来说呢,我认为《知识大迁移》这本书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给你带来很大的价值。

第一个方面,它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知识观,帮助你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高效获取知识红利。

第二个方面,它本身就是一本知识扫盲手册,在阅读的同时,你就顺便了解了很多作者认为必须要掌握的广泛的知识。

第一个方面,它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知识观,帮助你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高效获取知识红利。

第二个方面,它本身就是一本知识扫盲手册,在阅读的同时,你就顺便了解了很多作者认为必须要掌握的广泛的知识。

说到这儿呢,咱们就不得不说说《知识大迁移》这本书的作者了。他叫威廉·庞德斯通,他本身就是一个知识渊博又充满好奇心的人,当然,他也是一位高收入高幸福感的人。他是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高材生,还是享誉世界的超级畅销书作家,两次获得著名的普利策奖提名。

庞德斯通曾经有两本书轰动一时,分别叫做《如何移动富士山》和《谁是谷歌想要的人才》。在很长时间里,这两本书都是那些想去谷歌微软这样的大公司面试的精英们必读的书。

庞德斯通这个人非常跨界,他还写过一本教大家怎么洞察大众心理玩转价格游戏的书,也非常有名,叫做《无价》。而《知识大迁移》就是延续了他一直以来对于知识观的思考。

对于这本书呢,我在得到了每天听本书栏目,也为大家作出了解读。解读当中我为大家详细有效有效获得知识的三个策略,所以在今天的直播里,咱们换个角度来谈谈怎么刷新你的知识观,怎么高效地进行“终身学习”。我会先提出2个终身学习观,然后,会给你5个具体策略。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人工智能界就开始对一本书非常的关注,这本书的名字叫做《生命3.0》,它的作者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的终身教授,叫泰格马克,他还是人类未来研究所的创始人,研究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趋势。

泰格马克在这本书里面,就提出了一个观念,他认为生命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生命1.0 (生物阶段):靠进化获得硬件和软件。;

生命2.0 (文化阶段):靠进化获得硬件,但大部分软件是由自己设计而来;

生命3.0 (科技阶段):自己设计硬件和软件。

生命1.0 (生物阶段):靠进化获得硬件和软件。;

生命2.0 (文化阶段):靠进化获得硬件,但大部分软件是由自己设计而来;

生命3.0 (科技阶段):自己设计硬件和软件。

总体来说呢,大多数科学家的看法是,我们现存的大多数人在有生之年还只能接受自己处于生命2.0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之下,还没有办法摆脱进化对于我们身体的束缚,这就要求我们,还得通过学习这个途径进化我们的软件,摆脱硬件对于我们智能的束缚,升级自我。也就是说,终身学习依然是我们完成自我进化的王道。

好,那么问题就来了,现在这样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知识大爆炸、智能大爆炸,知识产生的速度远远大于我们可以吸收的速度,怎么办呢?

接下来,咱们就先说说人工智能带来的知识大爆炸时代,应该要具备的2个终身学习观。

2个学习观

我想提出来的第一个终身学习观就是:

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他在上个世纪的时候,和IBM的计算机深蓝进行过一场对弈,结果当然是代表人类的卡斯帕罗夫输掉了。为什么大家提起卡斯帕罗夫和深蓝的这场战役的时候,都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就是因为,这场国际象棋大战,充分的表明了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之间的博弈,以及各自的优势到底是什么。而且当时卡斯帕罗夫和深蓝对局的第一局,卡斯帕罗夫其实是取得了胜利的。在这一局里面,他充分发挥了人类智能的优势,但是,后续的失败也正是因为人类智能的劣势所带来的。

这场对弈可以说,给了我们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各自擅长什么能力这样的一个洞见,那就是:人工智能所擅长的能力是“从数量极其庞大的可能性当中,计算并且挑选出一个答案”,而我们人类智能所擅长的能力则是“凭借着直觉,通过洞察力和创造力得到一个答案”。

这两种能力对于我们得出一个最佳解决方案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去结合这两者的优势,共创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说到这里,你也可以想一想,你目前所在的领域,可以如何更大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而你可以怎样发挥人类的智慧,开拓出一种新的局面?

我想提出来的第二个终身学习观就是:

几个月前,有两位巨头发生了一次冲突,这个冲突引起的动静还真不小,引发了好多人围观。一位是著名的科技创业家埃隆马斯科,一位是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史蒂芬平克。

这场冲突的起因是平克在推特上指责马斯科,说他一边高喊着人工智能会威胁人类,一边又高调做自动驾驶研究,这是非常自相矛盾的。马斯克就在推特上隔空回应平克的指责。他就说,如果连平克这样的大家都搞不清楚通用人工智能和狭义人工智能之间的区别,那人类可就有大麻烦了。所以,他们俩的争论到底谁对谁错呢?

如果你了解了通用人工智能和狭义人工智能的区别,就不会像平克一样,觉得马斯克是一个矛盾的人了。马斯科还有霍金,以及《生命3.0》这本书的作者泰格马克,他们这些人提出来让我们要谨慎的对待人工智能的开发的时候,他们具体反对的其实是三点:

1、建造人类水平通用人工智能;

2、用这个通用人工智能来建造超级智能;

3、使用或者放任这个超级智能来统治世界。

1、建造人类水平通用人工智能;

2、用这个通用人工智能来建造超级智能;

3、使用或者放任这个超级智能来统治世界。

他们指的是,我们必须要对通用人工智能,或者是超人类水平的通用人工智能,保持一个审慎的态度,当我们还不能确定自己可以驾驭它的时候,就不能把这批野马轻易的放出来。

所以说,在这么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像平克这样的学术大家都有可能掉入“无知”的陷阱,更何况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呢。换句话说,“无知”并不可怕,关键是你能意识到自己到底哪里无知。实际上,“无知”确实已经被重新定义了,它指的不再是一无所知,而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样的一个状态,这被叫做“元无知”。

那这就是我刚刚强调的第二个终身学习观,在某些领域做到专精已经远远不够,必须要在尽量多的领域都有一定程度的涉猎,才有可能保持对于事物明智的判断,才能对未来做出更靠谱的预测。我们要让自己的知识频谱越宽越好。

好,那么问题又来了。到底要怎么有效拓宽自己的知识广度,保证思维能不断升级,不被时代抛下太远呢?《知识大迁移》的作者就在书中给出了5个策略,我来一一详细说一下。

5个策略

第一个策略是:

什么叫做“理性无知”呢?它主要包括两种状态:

第一种情况呢,叫做功利式学习。这种功利化的学习呢,会产生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那就是因为你的知识图谱频度不够宽,所以很有可能不知道自己到底不知道什么;

第二种情况是对于个体知识和群体知识的一种错觉,而这种错觉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正是因为我们可以随时去调用在云端的这些知识,我们能够查找到的信息和观点变得更加的趋同,这样我们就会越来越巩固和强化既有的这些观点,而很难产生其它的一些观点。同时还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会认为那些随时可以查到的东西,我们就不用记在自己的大脑里了。

第一种情况呢,叫做功利式学习。这种功利化的学习呢,会产生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那就是因为你的知识图谱频度不够宽,所以很有可能不知道自己到底不知道什么;

第二种情况是对于个体知识和群体知识的一种错觉,而这种错觉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正是因为我们可以随时去调用在云端的这些知识,我们能够查找到的信息和观点变得更加的趋同,这样我们就会越来越巩固和强化既有的这些观点,而很难产生其它的一些观点。同时还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会认为那些随时可以查到的东西,我们就不用记在自己的大脑里了。

所以,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一个策略,我们一定要打破“理性无知”的知识观。

第二个策略是:

哥伦比亚大学从2006年开始给学生们开设了一门课,名字就叫做无知。在这个课上,学校会邀请各个领域的科学家来谈谈他们认为无知是什么。这门课的目的就在于去引导学生们思考自己到底应该去了解一些什么,让他们时时能感知到自己是处在一个无知的状态,引发他们对于自己的知识边界提出更多的疑问。

而科技圈更是很早就在使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在我做的一个音频专栏:对话最伟大的头脑中,第一讲就介绍了这样一个网站,它被称为“世界上最聪明的网站”。众多致力于改变世界,让这个世界更美好的影响力人物,都是这个网站的赞助人和常客。比如谷歌的拉里·佩奇、亚马逊的贝佐兹、Facebook的扎克伯格,特斯拉的马斯科,又比如科学界大佬诺贝尔奖获得者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等等。他们都是这个网站的忠实粉丝。这个网站就是当今思想界的一盏明灯,它叫做Edge。

EDGE的英文本意就是刀锋、边缘,而EDGE网站所汇聚的人群,正是渴望不断探索人类已知世界的边界和思维的禁区,不断寻求突破智慧极限的那类人。每年这家网站都会向世界上100多位各行各业最伟大的头脑发出邀请。请大家各自提出一个关乎人类命运的“大问题”,然后进行票选,在圣诞节前后,它会将票选出来的这个大问题公布出来,这就是当年由世界上最聪明的一群人思考出来的对认识这个世界影响最大的年度问题。

为什么要将各个领域的专家、大牛都聚集到一起呢?就是希望大家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出发,以独一无二的视角来认真回答这个重要的年度问题。同时,不同领域的专家在一起,才能产生更多的思维碰撞,领域跨越,实现思考的大融合。湛庐文化已经陆续出版了过去六年EDGE年度大问题的集结,今后也将会每一年与EDGE网站同步出版当年的大问题系列。

你需要不断给自己的知识探险找到明智的引路人。这就是我建议的第二个策略,与最聪明的人共同进化。要想办法尽可能找到更多的聪明人,向他们学习,跟他们开展对话。

第三个策略是:

现在非常多的教育专家都提倡,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塑造自己成为业余的专家,也就是说,你或许在某一个领域里面不能够做到非常专精,但是呢,你掌握的知识却足够自己非常自信、正确、灵活地去理解和运用这个领域的基础知识。罗振宇老师提到的高级的外行,大概也就是这样的一个意思。

“业余的专家”通常都具备一种非常重要的关联性思维,他们涉猎的领域非常宽泛,擅于在看似不相关的知识之间找到微妙的联系。而这种关联性思维,正是洞察商机、发现机会、创造新事物的关键能力。

在知识大迁移这本书当中呢,作者就说到“一知半解,才能举一反三”。可千万不能小看业余的专家,很多世界上伟大的发明和创意,都是这样的业余的专家做到的。

这就是我想告诉你的第三个策略,致力于成为业余的专家。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可以帮助你,用足够的事实来迎接一个机会,那就是,当你发现了看似不相关的知识当中存在的微妙的关联性的时候,你就有机会去改变世界。

第四个策略是:

如果我们接受自己和他人都处于一个动态的无知的状态,那么,不论我们做任何决策的时候,都要把这个情况考虑在内。

也就是说,我们要花更多的力气去扫除人们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的一些障碍,这对于产品经营者、营销人员、销售人员、设计人员、教育者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们这些角色都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够让他人去理解我们想要传递的信息、想要传授的内容、想要推广的产品这样的一个职责。

这就是我建议的第四个策略,永远假设自己和他人是无知的。要花更多的力气去扫除人们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的各种障碍。

第五个策略是:

刚才咱们讲到怎么和聪明人对标,我要给你介绍的另一种方法,干脆就叫“学着怎么当一名科学家”。

咱们都知道,科学家的工作就是探索自己所研究领域的知识边界和前沿,他们的工作就是不断去征服那些未知的知识疆域,所以呢,科学家可以说是对无知这件事的英勇的斗士,如果我们能学会怎么当一名科学家,这就意味着我们就能够学会不断的找出哪些知识对于我们来讲是未知的。

社群的力量是非常庞大的,很多时候你一个人在那忙碌半天,就不如和其他人交流一小会产生的灵感多,一下子,这个事情的成效就提升了,在工作中也是,你需要的是多多和人交流。

美国银行曾经做过一项研究,怎么改进一个客服中心的效率。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一条,改进工间休息的方式。客服中心嘛,工作就是接电话,分成很多组,每组20个人。原来工间休息方式呢,是让每个小组里的每个人轮流休息。而改编后呢,则是以整个小组为单位轮流休息。这有什么好处呢?如果单个人休息,就喝水发呆上厕所啦。如果全组一起呢?他们可能还会讨论一下工作,据说就是这么一项简单的改变,每年就多产生了1500万美元的效益。这就是社群协作带来的巨大魔力。

所以,我说到的这第五个策略,自我迭代和社群进化并重。它是对抗无知的一个有效办法,那就是:既要亲自学习,也要借助“知识共同体”的力量,来加速学习的成效。

MIT媒体实验室的社会网络研究专家、也是《智慧社会》的作者彭特兰就说过:

拥有最好想法的并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最擅长从别人那里获取想法的人。推动变革的并不是最坚定的人,而是那些最能与志同道合者相处的人。你完全可以把这句话作为知识大爆炸时代,终身学习者的座右铭。

密封线

对于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可能带给我们的永远无知的这样一种现象,我们能够做出的最大的努力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警觉的乐观主义者,一方面呢,对自己有可能的无知状态,或者是无知的领域,保持着一种警惕的态度,另外一方面呢,我们要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洞察能力,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既不过分自大,又不过分自卑。既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我想,这正是一个终身学习者所应该抱有的正确态度。

营销编辑 | 主任

新媒体编辑 | Lily

—转载授权、商务合作—

—END—

1.《湛庐文化创始人韩焱:给你高效学习的5大策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湛庐文化创始人韩焱:给你高效学习的5大策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23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