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仔

陈泽杉辞职了。

对于像我这样上了点岁数的听众来说,陈泽杉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

除了因为他经手过所谓“天后宫”,也因为他身上背负的种种争议。

当年周杰伦一句“我又不是陈泽杉”,不但把陈泽杉推到了行业的风口浪尖,还捅破了一个行业的潜规则,并因此让陈泽杉成为这个潜规则的代名词。

而孙燕姿的旅游炒作事件,也曾闹得沸沸扬扬,据说让孙燕姿和陈泽杉就此翻脸。(陈泽杉否认)

另外,萧亚轩和张韶涵的歌迷对陈泽杉的印象也不好。

但是作为一个从基层摸爬滚打到一路爬到华纳大中华区总裁的“乐坛传奇”,陈泽杉在自己将近30年的音乐行业职场生涯中,除了争议,留下的更多是经典营销案例。

比如蔡依林。从早年“少男杀手”到“地才人设”到“国际天后”的Slay之路,可以说是华语乐坛最成功的“艺人企划”之一了。

那英当签约EMI之后,也成为了内地歌手在港台市场最成功的案例。

据陈泽杉说,那英签约EMI后发行的经典歌曲《征服》是他从其他歌手的母带上扒下来的,那英在EMI期间还获得了金曲“歌后”。

梁咏琪的《短发》、《洗脸》和《胆小鬼》三张国语专辑,也是很经典的企划案例。陈泽杉说他第一次见梁咏琪,就把这三张专辑的概念和盘托出了。

林俊杰转投华纳之后,唱片企划和产品开发都有很大的提升。

还有陈泽杉“主政”期间,张惠妹、孙燕姿、蔡健雅、蔡依林先后获得金曲奖“歌后”,萧敬腾、林俊杰获得金曲奖“歌王”,由此可见他的运作能力。

所以他才能贵为华纳大中华区总裁。

蔡依林、萧煌奇、陈泽杉、林俊杰、杨培安

重要的是,在我看来,陈泽杉背后,是华语传统唱片业一个时代的缩影。

华语传统唱片业可以分为三个时代:

青铜时代:1980年代,华语唱片业初成长,为后一个时代奠定了人才基础,比如李宗盛、“飞碟五陈”(陈志远、陈大力、陈秀男、陈乐融、陈耀川)

黄金时代:1990年代,华语唱片业的鼎盛时期,本土厂牌(滚石、上华、丰华等)和国际厂牌(环球、索尼和华纳)争相辉映,天王天后不可一世,唱将偶像百花齐放,经典作品传唱不衰,唱片销量屡破纪录。

白银时代:2000年代,华语唱片业的衰退期,唱片销量不断下滑,但仍然涌现出周杰伦、五月天、孙燕姿、苏打绿、蔡依林、萧亚轩等明星。

以上划分,是我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成长于“黄金年代”、发迹于“白银年代”的陈泽杉,表现出来的能力,更多的是传统唱片业时代的“职业素养”,他的所作所为,也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白银时代”的华语唱片业是一个混乱的时代。

张信哲曾经提到过,从21世纪开始,索尼公司各种整合,一片混乱,导致他差点退出歌坛。

1990年代因为先后签下天价王菲和那英而无限风光的百代唱片,也在那个年代开始分崩离析。(2008年,EMI干脆把大中华区部门全卖掉了)

作为华人音乐本土之光的滚石唱片,在21世纪初一度被传破产,后来靠进军移动音乐市场转型成功,但旗下艺人纷纷离去。

最要命的是,唱片销量每况愈下,导致唱片公司造血成本越来越有限,于是,制作成本相对较低的唱作歌手兴起,新人推广则不惜走各种歪门邪道。

这种混乱也表现在了陈泽杉的操作上,比如“买榜”。陈泽杉接受《南都娱乐》采访时曾经说过,他为了保护自己的艺人,不得不采用无奈的手段。

虽然是一面之词,但无奈应该是真的。

混乱和无奈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白银时代”,因为大量行业精英的努力,华语唱片业还是有不少亮点的。比如周杰伦的横空出世、孙燕姿的一炮打响、蔡依林的成功上位、五月天的天团养成、林俊杰的异军突起,还有S.H.E.、林宥嘉、陈绮贞、张震岳等等。

所以我才用“白银时代”,金色退却,光泽尚存。

1990年代和2000年代的销量冠军数据对比:带*号为金曲龙虎榜冠军,数据来自网络。这么对比只能部分说明问题,在1990年代可能会出现一年多张百万销量的情况。比如张清芳1992年发行的《光芒》也号称有百万销量。仅供参考。

在这些成功案例的背后,都是像陈泽杉这样的从“黄金年代”过来的老一辈台湾音乐工作者在苦苦维系着传统唱片业的门面:华研群星背后是原来上华的老大吕燕清,五月天背后是原来滚石的陈勇志,苏打绿背后是林暐哲。

还有张惠妹背后的陈镇川。(虽然阿妹的销量巅峰在“黄金时代”,但她在“白银时代”的转型也很成功)

等等。

这些行业精英靠的都是传统唱片业的“职业素养”,而且都是从“黄金时代”吸取的。

他们(包括他们所操盘的歌手)到现在仍然是华语乐坛的顶梁柱,足以证明那个年代的成功。但也因为这些人至今仍然是顶梁柱,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华语传统唱片业的造血机制已经失灵了,“职业素养”后继无人。

而且,这些“白银时代”的行业精英,也正在离开传统行业,转投新势力。

比如去年辞职的索尼音乐大中华区总裁徐毅就去了太合音乐(旗下平台有百度音乐和秀动网等,旗下厂牌有海蝶音乐等)。

虽然音乐行业在回暖,但资本、渠道、资源和人才全面倒向互联网公司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互联网公司未来必然会在音乐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流媒体必然将会主导音乐收入,网生内容将会逐渐取代传统的生产模式,新模式和新玩法会层出不穷。

还有,传统华语唱片业是围绕台湾市场建立的,陈泽杉这一代人,可能是台湾市场为华语音乐贡献的最后一批音乐行业顶级精英。

随着华语音乐市场的中心转移到内地,加上内地互联网行业的强势,音乐产业的新游戏规则必然要以内地的互联网环境为基准。

这一切决定了,华语音乐行业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而陈泽杉辞职,可以视为一个旧时代的终结。

当然,我相信杉哥仍然会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挥余热,传统唱片业的“企、制、宣”经验,仍然可以为新时代的产品开发所借鉴。

不过,时代真的变了。

- 完 -

本文仅在新音乐产业观察发布,不授权转载,任何非新观渠道发布均为侵权

1.《从陈泽杉辞职,我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终结》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从陈泽杉辞职,我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终结》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23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