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6月17日消息“上学时在语文课本上看到夏衍写的报告文学就非常受到震撼,现在也想带着孩子来感受文学和影视的魅力”,昨天下午,陆女士准时带着3岁的小儿子来到上海电影博物馆参加“夏衍的魅力——文学改编思想”论坛。

“夏衍的魅力——文学改编思想”论坛 王晓蕾 摄

夏衍是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曾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他创作改编的电影剧本、等至今仍被受众所喜欢。

在新时代背景下,改编文学经典也面临着新的时代使命。作为优秀的戏剧作家和文学作品编剧,夏衍的文学改编思想对当代的文学改编影视剧有何借鉴意义?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在活动现场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改编剧应忠实原著 升华精神

自1958年起,影视剧的历史上出现过不少根据文学经典改编的影视剧:86版、87版、85版剧,都是根据经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佳作,至今仍然受到各年龄层人的喜爱。

“文学的门槛相对较高,对于很多老百姓来说可能比较晦涩。但电影是一个大众化的东西。而文学改编则可以让更多的人接触到文学,促进文学的传播和发展”,文学理论家陈子善表示,改编是架起影视和文学的一座桥梁。

但是,基于文学原著影视改编并不是简单的照搬。夏衍曾说:“改编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忠实于原著,但也要力求比原著有所提高,有所革新,有所丰富”。“忠实于原著,但是用影视化的语言来进行加工,因为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毕竟是在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转换”,夏衍的孙女沈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给记者举例,人物的情感变化在文学原著中可以用文字来表达,但改编成影视语言则需要用环境、细节、演员动作来侧面体现。

“改编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要在原著的基础上向前走了一步”,沈芸表示,对经典的改编需要找到原著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在当今时代的价值判断和精神追求下“老树开新枝”,体现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和追求。

用“匠人精神”打磨改编剧细节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搬上了荧幕,并以其思想性和观赏性收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但是,尽管在制作技术、特技效果、场面营造等方面,改编的影视剧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却在文化精髓、细节处理、人物性格表达等方面面临挑战。

“现在的改编剧存在很多模式化现象。从布局布景来看,不管什么阶层的人家里都是墙上一幅画、窗台一盆花、中间放一张沙发”,导演张建亚在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影视作品中的布局摆设应该是为体现人物性格身份和剧情推进服务的,但是现在的很多文学改编作品往往会忽略这些细节。“例如两个人吃一顿饭这场戏,要包括为什么吃这顿饭、什么桌子和桌面摆设、花多少钱、有什么菜等等细节设计,这些环境设置就是塑造人物本身。”

“在夏衍的文学改编中,他会注意到场景中的每个小细节,林家小姐闺房里柜子的摆设和上面的小物件都十分考究”,张建亚坦言,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大多用生活上的小细节来体现,一分一毫也不能马虎。新时代下的文学改编剧也应该用这种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进行打磨,深入理解和把握原著精髓,与时俱进改编思路,推出优秀的改编作品。

1.《夏衍的魅力 文学改编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应忠实原著升华精神》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夏衍的魅力 文学改编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应忠实原著升华精神》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31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