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广东人第一反应就是会吃,但是一般会吃的人是因为有好吃的才会吃,所以作为吃货的小编觉得想吃就去广东旅行,像什么顺德、潮汕都行。这一次主要讲潮汕。
为什么是潮汕对潮汕的好感,其实源于一场误解。
我一向喜欢粤菜,尤其广式早茶,叉烧肠粉薄皮虾饺等各式dim sum加一杯豆浆或奶茶,是一天中最理想的开始;我对粤语也情有独钟,粤语歌曲深情婉转,哪怕烟嗓听上去也温柔迷人,我觉得粤语是世界上最好听的语言……对于潮汕的喜爱,完全是爱屋及乌。可笑的是,那个时候我还没搞清楚,虽同属广东,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其实并不相同,潮州人有自己的潮州方言,属于闽南语系,我也不知道原来潮汕不是一座城市,而是指潮州、汕头、揭阳这三座城市构成的一片区域,更不知道,其实潮汕的饮食里,是没有早茶这一项的。
真正产生对潮汕“非去不可”的冲动来源于一部又一部纪录片和美食节目,以及两个重要的推动人物——祖籍潮州,身边永远不缺美女的“食神”蔡澜;因为一部纪录片为人所知,憨厚笑容和机智幽默并存的“扫街嘴”陈晓卿。
他们和他们的作品让我看到潮汕的独特一面。
看过的第一部关于潮汕美食的节目是《蔡澜逛菜栏》,年代有些久远了,蔡澜和两个漂亮姑娘从汕头海鲜市场开始逛遍大街小巷,甜的咸的各式米粿,到糯米猪肠、鱼饭、白粥的一百多种配菜,以及潮汕功夫茶……这期节目让我大开眼界,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那儿全是我爱吃的。
后来在爆红的《舌尖》系列里,每当提到潮汕美食,我都会格外留意。喜欢《舌尖》并不全因为那些诱人食物,更喜欢这部纪录片的脚本文字,不煽情不猎奇,细腻真诚娓娓道来。不论是一语带过的潮州春卷,还是带入了人物故事的蚝烙、糖葱薄饼、熏鸭脯、盐焗鸡和鱼丸紫菜汤,当食物被赋予了“粒粒皆辛苦”的人情味,“饮食”和“文化”相关联后,自然就多了一分味道。
再后来,在常看的一档直男癌谈话节目里,有一期关于饭局的讨论,陈晓卿和梁文道都对潮汕美食给出了很高评价,甚至升华到至高地位,陈晓卿说,没有去过汕头的人不可以自称为美食家,因为从鱼生到肥酒,那里遗留了秦朝至宋朝的美食文化,“汕头是中国美食界一座孤岛。”语言风趣幽默,句句有料,始终正襟危坐却能把所有人逗得哈哈大笑,节目始终贯着穿蒋方舟银铃般的笑声……这期节目被众多网友认为是最好看的一期。
▲道长书读得多,说什么我都信。
▲方舟姑娘特别可爱,收起了往常的聪慧和健谈,就这么“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笑了一整期节目。
好吧,既然大家都说好,那就去看看,到底有多好。
潮州街头抱着满足味觉的目的来到潮州,却首先爱上了这座小城里无数街巷营造出来的电影质感。一直认为自己不适合国外生活,西方城市里的街道固然干净整洁,人与人之间礼貌周到,但是有礼貌和距离感有时候本来就是一回事,我当然喜欢安静舒适的独处,但这是对于内部空间的要求,家以外的街道,应该是热闹而且有烟火气的。回到这样的老城,环顾四周完全谈不上“精致”和“美”的地方,让我感到无比自在。是这样的,潮州最迷人的地方,不仅仅在于种类繁多的美食,还在这些彼此交错纵横的小巷与街道里。
潮州街道两旁是一种叫做骑楼的岭南建筑,源于南洋。上面是楼层,下面是可以穿行而过的长廊,长廊中各类商家鳞次栉比。佛具、陈皮、凉茶、中医、咸水粿……都是商铺招牌上常见的词汇,有些骑楼看上去已经十分老旧了,却仍然可以为过路人遮风避雨,为小商贩们维持生计。
潮州的交通工具主要为摩托车、自行车,三轮车大概是专门为外地游客准备的。街上看起来人来人往却感受不到拥挤,生活在这里的老年人悠闲,年轻人忙碌,孩子们享受着快乐,小巷子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直径。几年前我在广州小住,每当走进这样的街巷,会不自觉开始迈起小碎步,姿态扭捏起来,幻想自己是夏日岭南深居简出的西关大小姐。
牌坊街
牌坊街是潮州最有名的街道,位于市中心,似乎所有街巷都最终通向这里,自然是我们的第一站。街道很长,竖立着22块牌坊,每块牌坊记录一段辉煌的过去,纪念那些曾经“光耀门楣”的人。从街头走到街尾,几乎就可以吃遍潮州大部分种类美食。
牌坊街
牌坊街
牌坊街
牌坊街
牌坊街
牌坊街
牌坊街
牌坊街
除了骑楼,明清旧居也是潮州的独特建筑形式,集中分布在十条街道上,这些老街已经成为文化遗产,“猷、灶、义、兴、甲”是其中几条街巷名字的简称,第一个字念you,二声。我们经过了其中两条——甲第巷和兴宁巷。
甲第巷
甲第巷是牌坊街的一条“支路”,不注意的话容易错过。只有两百米长,非常安静的一条小巷子。在所有古巷里,甲第巷名气最大,几座老宅子上悬挂着巨大牌匾,一看就知道这里曾有一段极风光的过去。斑驳老旧,别有韵味——倒是非常适合拍照,推荐。
甲第巷
甲第巷
甲第巷
甲第巷
兴宁巷
兴宁巷是与甲第巷并行靠北的一条小巷子,与甲第巷同列潮州十大名巷,看上去更加安宁朴素,这里唯一热闹的宅子就是一家叫吴祥记的餐厅,原本在我们计划之列。
兴宁巷
▲一家裁缝铺子,打开窗户就是大街,路过人随时可以伸进脑袋去跟老板打声招呼。
兴宁巷
▲一辆正在休息的三轮车,是我最喜欢的薄荷绿色。
兴宁巷
▲明天就是端午,不用上课,多高兴啊。
兴宁巷
兴宁巷
▲巷子里每户人家都把水表镶嵌在外墙上,是我们不能理解的细节,有点可爱。
西马路
西马路是我和朋友走了一整天,疲惫之际无意闯入的老街。从街头走到结尾,它已然成为我在潮州老城最爱的一条街。在关于潮州的攻略文章里,这条路是作为美食聚集地出现的,我们的确在这条街上品尝到了不少惊喜,“有名的”比如蔡伯糯米猪肠,“好吃的”比如没有名字的肉粿、甜粿和白粥。但我最喜欢的,是街道本身。
刚走进西马路,以为无意中闯入了台湾电影,天蝎座的张士豪骑着脚踏车、背着左摇右晃的书包向我招手,牙齿可真白……再走一阵子,又觉得自己闯入了贾樟柯的领地,歪着脑袋四处晃荡的梁小武正与我擦肩而过……可当我回过神来,看看四周的人,不慌不忙招揽生意的小摊主,翘着二郎腿看报纸的老中医,边包粽子边跟街坊聊天的阿婆们,皱着眉头翻书的书店老板,摩托车后座上手捧玫瑰的花裙子小丫头,在路边和弟弟一起浇花的小男孩们,还有几个像我们一样四处张望的游客……这些片段已经拼凑成了一部好看的电影。
西马路
西马路
▲第一眼看过去,还以为这位伯伯睡着了。
西马路
西马路
西马路
西马路
西马路
▲这个场景很像电影,想走进去看看,却胆小不敢前进一步。
西马路
▲走在前面的两个男生,是这几天遇见的为数不多的游客装扮。
潮州还有很多窄小破旧的小巷,却有很好听的名字——杏花巷、水晶街、布梳街……就连坐大巴客运站都叫“西门古车站”,顿时升起一股跟破败对立的诗意。
▲璐璐的镜头显然更偏爱男孩子。
蔡澜形容香港街边美食时说,街边小食是香港人的集体记忆,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更是香港美食的极致所在,因为它“只靠食物本身为招牌”,就能在饮食激烈竞争的香港生存,必定有其绝活。把这段话里的“香港”换成每隔百米就有一家百年食肆的“潮州”也没什么不妥。
在有质感的老城韵味之外,美食才是这次旅行的最重要部分。和朋友出发之前就约定好几项原则,“特色为主、少食多餐、尽量步行”。我们以每日5-6餐的效率品尝着这里的食物,连斋饭都没有放过。关于这几道我个人最念念不忘的美味,想来想去无法排名,干脆以时间顺序交代。
第一道“念念不忘”,是牌坊街胡荣泉老店里的鸭母捻。
这是我们来到潮州的第一餐,也是唯一一道让好友在第二天和第三天都强烈要求再翻一次牌子的美味。胡荣泉老店名气很大,一进门墙上的大字似乎在告诉我们,“这道鸭母捻,你们非点不可。”
鸭母捻是一道类似汤圆的甜品,但比汤圆花样更多,每一颗丸子味道都不一样,有两颗汤圆格外大,分别包裹了红豆沙和绿豆沙,丸子形状也不规则,除此之外碗里还有鹌鹑蛋、银耳、莲子、百合、白果、绿豆等,对于我俩这种喜欢清甜口味的粤菜死忠粉,鸭母捻的确很对味。我甚至没来得及仔细拍张照片,一碗鸭母捻就真的只剩碗了……
第二道“念念不忘”,是清早西马路街边的一碗白粥。
简单的白粥而已,在我看来,潮州人已经把它变成了艺术。
早餐“白粥配杂咸”,这是潮汕人的挚爱。就白粥本身来讲,跟北方的粥只是在做法上稍有不同。潮汕人称粥为糜,煮粥时候一开锅就关火,然后盖好盖子把粥一直闷成浆糊状。潮汕白粥最厉害的是它的配菜,潮州人叫“杂咸”,常见的杂咸居然有一百多种!最具代表性的是萝卜干、橄榄菜和“鱼饭”……这些,都是我后来查资料才知道的。
那天早晨,我跟朋友路过西马路边一家早餐铺子,临时起意决定尝一尝这里的白粥,老板先为我俩盛好了粥,接着打开旁边用纱布遮挡的小桌台让我们从中选择配菜,我和朋友着实被惊呆了……配菜种类之丰富简直壮观。对于我们俩这种外来游客,连这些小菜的名字都叫不出来,更别提在短时间之内做出正确选择,最后还是得靠老板为我们细心挑选了一碟。
那一碟小菜我们吃的到底是什么,到现在我也没搞清楚。只是记得,第一口“白粥配杂咸”下去,我们就激动得直晃脑袋,“选对了选对了,这也太好吃了吧……” 潮州小菜有一个奇妙之处,就是入口之前,完全无法判断到底是咸菜还是甜菜,每当举起筷子想要品尝眼前的“榨菜”究竟有何高明之处时,吃到嘴里居然是甘甜的……我们以比预计中快一倍的速度结束了早餐,实在意犹未尽,但我们明白,这仅仅是一天的开始,要忍住。
▲ 《蔡澜逛菜栏》里面有一段对白粥和杂咸的介绍,图中是“杂咸”。
第三道“念念不忘”,是傍晚在南较路边吃的一锅潮汕虾粥。
关于把这道食物列进前五名,我和朋友存在争议,璐璐认为她在杭州吃过比这更棒的。不过对我来说,之所以对这道虾粥念念不忘,除了味道好之外,还因为一部分情感因素。第一个故事要从很久以前说起,记得刚来北京的第一餐,就是朋友极力推荐的一家潮汕砂锅粥,那是一份分量惊人的蟹粥,那时候正赶上冬天,我跟朋友在店里边吃边聊彼此近况,有说有笑开心得不得了,粥的味道我忘记了,朋友带来的暖意我倒始终记得;第二个故事就是这锅虾粥,来潮汕的前两天我并没有休息好,因此身体和头脑一直处于分裂和游离状态,尤其从第二天一早开始,头痛欲裂到两眼发昏,直到遇见这锅虾粥,喝完一碗,头痛瞬间消失,忽然觉得胃口都被重新开启了,接着这锅虾粥的五分之四都进了我一个人的肚子……璐璐只在旁边为我加油助威——我终于开始敞开胃口吃东西,总算不是只有她一个人在战斗了。
第四道“念念不忘”,地点已经转移到汕头,大名鼎鼎的福合埕牛肉火锅。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这家店,但“大名鼎鼎”并不是选择它作为汕头美食第一站的理由,只是因为它离酒店近。在抵达汕头的前两个小时,我俩对座城市的印象有点糟糕,拥挤的街道、交通,蚊虫叮咬、阳光暴晒以及斤斤计较的出租车司机,都为本身就疲惫的我平添了怒火。
化解掉所有糟糕情绪的,就是这顿牛肉火锅。
潮汕地区全民爱吃牛,他们对牛的分解,比西方人更加讲究。为了尽量多品尝,我们点了牛肉大拼盘,部位名字太难记,我只能笼统的分为“牛肉类”和“内脏类”。吃完第一口牛肉,我跟璐璐相互对视了三秒钟,然后资深食客璐璐小姐说,“……茜茜你拍照了么,我要立刻马上发朋友圈。”……第一次体会到,牛肉是可以用“入口即化”来形容的,新鲜、软、嫩,吃下去的每一口都刷新了我们对牛肉的认识。
以前看书里写,福合埕牛肉店里的牛肉每天新鲜宰杀,一小时内送到店里,牛肉鲜得还会动。有的部位的肉非常少,去得早才或许有机会吃到。一片牛肉入锅只要六秒钟即可食用,为了还原食材本来的味道,用清水牛肉汤作为锅底,不加任何佐料。
让我们吃惊的不只是牛肉的鲜嫩,还有店里独家调制的沙茶酱,口感胜过之前吃过的所有,浓郁甘甜但没有一丁点腻味,牛肉的“嫩”完美搭配了沙茶酱的“甜”。
我和璐璐相视一笑点点头,果断从店里带走了五瓶沙茶酱。
潮州牛肉注重刀工,一定要手切,在这家店外临街的玻璃窗里,有几位师傅站在砧板前切牛肉,以体现店里牛肉是现切现卖,绝对新鲜。即使略带表演性质,但是牛肉的味道确实足以征服食客。
第五道“念念不忘”,依旧大名鼎鼎,长平路上的老姿娘夜粥,墙裂推荐生腌虾和卤水鹅肝。
老姿娘夜粥是汕头一家24小时营业的大排档,生腌海鲜最受欢迎。姿娘,是这里人对姑娘的称呼,老姿娘,意思就是……中年妇女没错。这一顿宵夜中,在点餐上花费的时间最久,因为食品种类实在太多,生腌系列、卤味系列、鱼饭系列、米粿系列、油炸制品、海鲜水产、蔬菜……最后我们只得求助美食类app,斟酌之后选择了白粥,生腌虾和卤水鹅肝。
第一道卤水鹅肝,细腻软嫩到以为自己吃的是舌头,一定要搭配加了蒜粒的白醋,大蒜用来提味,白醋则完全去掉了鹅肝的肥腻。第二道,虽然我们俩不惧怕海鲜,但是考虑到肠胃一天的承受能力,还是选择了看起来相对“清新”的生腌虾,没想到鲜甜的口感,让我俩吃完第一口就停不下来……潮汕人精通十八般海鲜烹调手艺,却对生腌情有独钟,他们认为,生腌能最大程度保留海产的鲜味。生腌海鲜是将海鲜浸在用豉油、辣椒、蒜头、芫荽等制成的腌料中,有的腌一天,有的即腌即吃。生腌配料还有其他讲究,比如下鱼露提鲜,加红糖增甜,放南酒去腥等等,如此种种,对于保留食材“鲜味”的能力,我的确很佩服潮汕人。
▲老姿娘业粥的生腌系列。
▲只有鱼,没有饭的“鱼饭”。
另外还要额外颁发奖状给一家十分“现代”的咖啡馆,位于牌坊街上的索尔咖啡。
这是在潮州期间,唯一光顾了两次的店。这家咖啡馆由于设计风格和食物类型都十分文艺且西式,因此与街上其他店铺有些格格不入,虽然属于无意闯入,但店里姑娘的热心和周到让我们对这里心生好感,这家咖啡馆成了我们每次疲惫之际,休憩整装的根据地。吃了两天的米粿、肠粉和棕球,突然一杯摩卡端到眼前,还有点不适应。
除了这几道“念念不忘”,潮州当然还有其他值得一提的美味。
潮州的春卷是当地人特别喜欢的食物,胡荣泉的春卷跟鸭母捻一样是主打产品,味道真的好吃极了,外皮酥脆,内陷既不是我平时吃的红豆沙,也不是蔬菜素食,而是去皮的绿豆,配冬菇、虾米、肥猪肉,咸香口味,好吃不腻,可当主食,又可当点心,跟鸭母捻搭配非常完美;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咸水粿,形状像一个个小碟子,这是用米浆做成的粿皮,里面放上咸味菜脯干,否则只吃粿皮无味,只吃菜脯发腻,中和一下味道还是不错的,但不能多吃,否则还是会腻;潮州肠粉跟我们以前吃过的肠粉从外形到味道都不一样,平时在广式茶楼吃肠粉,无论哪种口味都切成小段淋上酱油,在潮州吃的鲜虾肠粉却是“一整坨”,肠粉包裹内馅,外面淋得居然是花生酱;清汤底的牛杂粿条,汤鲜味美,馋得璐璐非要半夜爬起来出去买回来作宵夜……
豆花和芝麻糊是非常推荐的甜品。我们在牌坊街吃的网红店“豆花家”,队排一直排到了大街上……豆花清淡凉爽,在炎热天气喝上一碗的确身心舒坦,可惜虽然卖相惊艳,但味道其实平平;汕头杨氏杏仁茶我们俩是慕名前往,本是冲着杏仁茶去的,却被店里香甜的黑芝麻糊彻底征服。
▲五块钱一盒的咸水粿。
▲超大份的潮州鲜虾肠粉。
▲牛杂粿条,潮州人早餐和宵夜的不二之选,好不好吃全在汤水。街边随便一家都很好吃,比较有名的是西湖边的镇记牛杂粿条。
▲潮州人管粽子叫粽球,甜咸口味都有,咸粽子内馅有香菇、虾米、灌肠、咸蛋黄、莲子、猪肉等,甜的有甜糯米、乌豆沙、白果、瓜丁等,也有两种口味的“双拼粽球”。作为吃惯了甜粽子的北方人,的确有点吃不惯肉馅的咸粽子。
▲卖相一流的彩色豆花,客人基本是女孩,以及陪女孩来的男孩。
▲汕头杨记杏仁茶的黑芝麻糊味道香甜,非常推荐。旁边坐着一个4、5岁的小女孩,吃完仰起头,半张脸都是黑芝麻糊,超可爱。
当然也有黑名单。在莲华素食府吃了一顿莫名其妙的斋饭,卖相远胜于味道;蚝煎是潮州的著名小吃,因为同样喜欢台湾的蚵仔煎,所以蚝煎也被划为此次的必体验,蚝煎是将鲜牡蛎与甘薯粉一起小火煎熟,最后浇上鸡蛋汁,蘸着鱼露品尝,我们去的店叫“潮州老彬专工蚝烙糕粿”,名字真是难念,蚝煎味道也很一般,一是实在太咸,二是吃惯了新鲜海货的我们对于这种过度加工的海鲜,还是有点接受不了;尤其接受不了的,是众多游记和美食攻略里提到的“腐乳饼”,兴致勃勃的啃了一口,一秒钟腻到反胃……
▲蚝煎,跟蚝烙不一样。对于把海鲜加工过度的食物,我们两个还是有些不适应。
▲粿汁。没什么特别,甚至已经忘记味道了。
▲开元寺对面,莲华素食府里的“斋饭”。
除了食物,在潮汕,确切的说在整个岭南地区,凉茶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只有一间屋子大小的凉茶铺遍地都是,当地人管这叫凉水店,装修通常十分简单,店门前摆着一排保温壶,上面帖着各种凉水的名称,如蛇舌草、山葡萄、板蓝根之类,价格便宜,几块钱一碗,旁边放着免费给客人品尝的陈皮。即便是交通再拥挤,心情再焦灼,经过这些街边的凉茶铺子,心中燥火就会神奇的降温。以前看中医,中医大夫说我是湿热体质,跟潮汕气候相符,饮凉茶正好。
▲“裤头方”是汕头很有名的凉茶连锁铺子,不知道潮州话里这三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
由于天气、时间、体能以及食量等很多原因,我们错过或干脆放弃了一些计划内的美食,比如潮州牌坊街的司徒世家粽球,兴宁巷的吴祥记,镇记老尾牛杂,府城小食馆,十八曲老尾鱼饺店等;在汕头,门前始终人山人海的亚强果冰汁,广场老牌豆花甜汤,以及在出现在蔡澜电视节目里的邱淑英蚝烙,飘香小食店,糖葱薄饼……尝过了实至名归的美味,也走过了几家被赞美过度的老店,关于美味的最高兴奋点,仍旧在于“意外收获”,错过了攻略榜单上的名店,好像也就没那么遗憾了。
吃完这一路,我必须承认自己虽有一颗看似年轻、想要吃遍天下的雄心,可无奈拥有一个老年人的胃,最后钟情的依旧还是汤汤水水之类,凉茶和粥,清淡美味,营养兼备。
潮州人和猫▲这位小朋友让我想起了《请回答1988》里面的可爱丫头。
以前对于潮州人的印象,只停留在几个关键词上,“中国犹太人”、“李嘉诚”、“华侨”、“潮州商会”……诸如此类,大多跟金钱有关的词语背后,都离不开”世故“、”精明”、“圆滑”这些贬义内涵。可在潮州的几天因为“食物”,我们频繁跟当地小商人们打交道,他们留给我的印象和预期中的确有些出入。
潮州到处都是做小生意的人,他们留给我的印象却是“本分”的,这种本分体现在两个细节上。
这几天我们四处游荡走街串巷,经过大小商铺食肆无数,却没有看到店主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过度推销或者叫卖。作为两个衣着跟当地人完全不符、脖子上一天到晚挂着相机的游客来说,遇见“叫卖”和“宰客”应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每当我们看到诱人的食物不禁走上前去,摊主会抬头看我们一眼,放下手里的活计,最多说一句,“很好吃的,你们要不要吃?”
如果我们说,“来一份,谢谢。” 他也只会回一句,“好的,不用谢。真的好吃。”
也许是这的生意人对外地游客实在见怪不怪,却令我们好感倍增。这里的小生意人,自己过得舒服,也让别人觉得舒服。
至于第二个细节,在我们每次拿到的食物分量只有更多没有最多……不论是5块钱一盒子的咸水粿,6块一碗的豆花,还是12块一盘的鲜虾肠粉,分量全部出乎意料,两次试图跟老板沟通,“可不可以少盛一些……?”回答永远充满耐心,“不可以,即使你们吃不了,一份就是这些啦。”
……于是我们只能依靠疯狂的步行,来消化这些“善意”。
潮州的年轻女孩,长得并不“美艳”,却真得好看。
我们在街上遇见了两位边弹吉他边唱歌的年轻女孩,以及几个放学一起回家的女学生,她们穿着一样校服,背着差不多样子的书包,有说有笑,经过我们身边的时候,真得惊讶于她们吹弹可破的完美皮肤,让我想起电影《青木瓜之味》里女主角小时候的样子,不需要任何妆容或者鲜艳穿着,只靠一股水灵劲儿就能完全吸引我俩这种粗人的目光。
这一部分没有照片为证,与每个漂亮女孩擦肩而过,发呆时长大于拿起相机的反应时长,也实在不好意思打扰人家。
▲潮州的女孩子,差不多就长这样。(截图来自越南电影《青木瓜之味》)
听说广东人特别爱养猫,这次来潮州,总算见识。走在街上,几乎家家都有猫,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家,也许养了不止一只,因为传说猫能招财。有些猫趴在柜台前,冷静的看着客人进出,有些只待在角落里发发呆或者晒晒太阳,大量猫咪的出现让这里的环境多了一丝精致和慵懒,我们更爱这座小城了。
直到最后一天即将离开时,我们看到了一家很有名的火锅店外写着:
经营:猫。
之所以把“景点”这么重要的部分放到后面,是因为按照以往的旅行习惯,“景点”常常是我在旅行中最不看重的部分,除非“景点”有除了“地标”功能外更吸引我的地方。因此关于景点的照片可能会出现质量低下、库存不足的状况,对于景点记忆的保留,主要依赖文字。在潮汕,除了潮州的牌坊街,相机里留下了影像的著名地标还有四个,但充分体验和观赏过的,因为各种客观原因,几乎一个也没有。
我们去的第一个景点是潮州广济桥。它的名气,在于它的身份——中国四大古桥之一 (另外三个是赵州桥、洛阳桥和卢沟桥);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结构——中国第一座启闭式浮桥,通俗点说,就是可开可合,开启时可通航可泄洪。但我们最终并没有走近它,因为……门票太贵了,居然要50块。对于我们这种从清晨吃到傍晚两个人也总共吃了120块钱的人来说,一下子花掉100块实在奢侈。于是我们决定舍弃这座有名的桥梁,走马观花欣赏一下与桥梁链接的古城墙和广济门城楼。
不花钱的风景可真好看。
广济门城楼以古城墙为台基,稳固且壮观,早就听说广济桥的夜景很美,而我们去的时候刚好太阳开始落山,白天黯淡无光的玻璃瓦和红色墙壁在黄昏中因为夕阳和灯光的映衬,开始渐渐营造出“雕栏玉砌、琼楼玉宇”的氛围,在整座老城中格外耀眼。
踩景点的第二站,去了潮州西湖。(……自己都敲成了杭州西湖。)
这座西湖有作为景点的名字,却没有景点的商业氛围,这简直是种惊喜。在公园里乘凉走动的,大部分都是当地人。景区的介绍里有很多诗情画意的名字,西湖鱼筏,湖心亭,处女泉水,凤栖楼,芙蓉池……这些好听的地名,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走过了几个。
只有离大门不远的涵碧楼给我留下了确切印象,纯白色的西式洋楼,在大片的绿色中瞬间抓住了我们的眼睛。“涵碧楼”这个名字不论在台湾还是在潮州,都跟革命年代的名人相关,台湾涵碧楼曾是蒋公行馆,眼前的涵碧楼曾是周总理的驻扎之地,在我还带着红领巾的年纪,他可是我的偶像。楼前有颗巨大的木棉树,听说有四百年了。想要走进涵碧楼内参观,果不其然已经变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是西湖之旅就此戛然结束。
后来看到关于潮州西湖的历史,被人浓缩成这样一句话:“始于唐、著于宋、毁于元、盛于明、芜于清、民国不清不明,于今湖绿波平。” 突然有一个念头,假如我们多点耐心多走一走,眼前这片碧绿又宁静的公园,里面也许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
▲璐璐后面的白色小楼,就是涵碧楼。
▲这一部分偷懒了,没有用心拍照,只能拉好友来充数。
第三站,许驸马府。来许驸马府的原因,是这次旅行中最单纯的——“来都来了。”
许驸马府在离西湖不远的地方。许驸马府的历史在来的路上,三轮车师傅给我们俩讲了一遍,但是因为路边噪音以及师傅的潮州口音,我其实没太听懂。不过从字面意思也知道,我们要去的是一座驸马的府邸,达官贵人,大户之家,拥有气派的大门和高耸的屋檐。
……然而并不是,我们七拐八拐在一条十分破旧狭窄的小巷子里,找到了这位驸马的家。
驸马府的大门一点都不气派,屋檐也并不高耸,而且说起这位驸马家的大门,十分夸张,门槛几乎跟椅子一般高,我们进门的时候,门槛上坐了一排乘凉的人。进门之前我们俩望着眼前的门槛至少5秒钟,思考怎么能穿着短裙在不走光的情况下跨进这道门……最后我跟璐璐,你搀扶着我,我依偎着你,就这样走进了驸马家的大门。后来知道,这是潮州特有的建筑风格,而这位驸马的家,是潮州现存最早的“府邸式”民居,这才是这座宅子真正的身份和价值。至于宅子里面,大户之家,并无特别。
▲照片来自@miss deng
最后一个景点,汕头老城区和小公园。
我一向喜欢自带“老旧”属性的事物,在我妈眼里,我是个从小就对破铜烂铁情有独钟的孩子。小时候阿姨送我一个芭比娃娃,我会害羞着说谢谢,但是当奶奶从仓库里拽出一只年久失修的煤油灯,我会开心的跳起来。
小公园所在的区域,是汕头的老城区。这里本该是游客云集的地方,也是我来汕头除了牛肉火锅之外最期待的体验,当我们怀揣着激动的心情打了一辆出租车抵达目的地,走下车门的一瞬间我俩都傻了——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
小公园因为施工维修被严严实实的包裹成了建筑工地,什么都没得看。
当我回头望向出租车司机,他似乎在说,“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这是汕头老城区的整体样貌。图片来自@一本大民。
老城区的骑楼,是汕头地区保存最完整最密集的。小公园建在老城区里,以一座中山纪念亭为中心,几条欧亚及南洋建筑风格的老街,呈扇形放射状分布(巴黎就是这种模式),它们是汕头历史上商业繁华的见证。
带着最大的期待来到这里,却一无所获……心情太糟了。
好在,
最后璐璐用几张照片,换回了我的好心情。
终于到我最开心的部分了。必须讲一讲这次旅行中我的同伴,因为璐璐实在可爱又特别。
认识璐璐是在高中,那会儿她还没长大,一张稚嫩的娃娃脸,蹲在角落里画画一句话也不讲,当我和另外一个朋友小A见到她时,发出了一个共同感叹,她长得真好看,特像林徽因。后来我们没在一起读大学,几年之后却进了同一家公司,最初几个礼拜我愣是没认出来,她已经不像林徽因了,她变得更高更瘦更有气质。也没想到,学生时代没有积累起来的情谊,在工作之后越变越好。
这次旅行的路上,除了美,她还要负责早起买早饭,晚睡买宵夜,为我发现有趣的风景,查阅美食和路线,还得管钱,并且不能烦躁,不能生气。
除了这些杂七杂八的,她最最重要的角色,是此次旅行路上的食量担当。(食量,加粗)
在我认识的姑娘里,璐璐可以说是美食界的斗士了。不管我常住青岛还是暂住青岛,她是我永远的美食顾问,我以去过一家她没去过的餐厅为骄傲,但是一次也没有成功过。来潮汕之前,她说自己肠胃不好,每次旅行都会吐……我赶忙叮嘱她一定要带着胃药,身体为重,吃饱了就停,可千万别勉强……她还是骗了我,不但肠胃没有出现过问题,平均两个小时喊一次饿的频率,让我很疲惫,她的的确确具备一个美食家的基本素质:随时保持饥饿,即使到半夜十二点我已经关灯准备睡觉,耳边也会传来她幽幽的声音,
“茜茜,我有点饿了,你饿不饿?”
“……,我不饿,我要睡了……”
“我不行……我得出去买碗牛杂粿条汤,你先睡吧,乖。”
然后传来蹑手蹑脚关门的声音,再然后,就是牛杂粿条汤的香味把我从睡梦中拉回现实。她看着睡眼惺忪的我,一脸真诚,“超级好吃,你吃不吃?我分你点儿。”
在旅行结束的前一天夜里,回到宾馆收拾完行李准备洗漱睡觉的时候,耳边又传来了她的声音,“茜茜,你今天吃的好么?”
我心里咯噔一下,糟糕,璐璐又饿了。
“你知道我们今天吃了多少东西么?”
“我知道……我就是觉得,嘴里少点甜。你先收拾吧,我今天也不想出去买了,我叫个外卖,这会儿特别想吃奶油大蛋糕。”
……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璐璐在这次旅行中始终没能吃成奶油大蛋糕,我以为睡一觉这事儿就过去了,但是并没有。
第二天,我们俩在揭阳机场分手,我直飞北京,她中途在杭州萧山机场转机。飞机落地北京之后,我点开了微信,一张照片跃然眼前——
她在萧山机场买到了奶油大蛋糕。
后来我知道,她中途转机只有一个小时时间,可她还是坚持跑遍整个机场,终于买到了心心念念的奶油大蛋糕。把这张照片发给我之后,机场广播里也随即喊起了她的名字……厉害,毕竟是在萧山机场留下过名字的女生,抱着大蛋糕的这段路程应该幸福无比吧。
▲“茜茜你快来你快来!这里趴着一只小猫!”
▲那只小猫。
▲璐璐是一个非常省心的模特,即便以我这么拙劣的人像拍摄水平,她的出片率依旧保持在90%左右。
▲从林徽因悄悄进化成为小汤唯。
写在最后这篇游记没有对汕头给予过多描述,它的确是这次旅行的遗憾。因为各种原因,我们没有为这座城市留出足够多的品读时间,即便几道美食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一座城市的气质里不应该只有美味,我们还有很多庭院幽深、草木茂盛的林荫道没有走完,很多温暖的话题和故事没有交代……假如有机会再来一次,一定把遗憾填平。
写到这里我也意识到自己或许有些过于絮叨了。事无巨细一直是我的大问题,可谁教我是个贪恋记忆可又偏偏脑筋不好的人呢,在写这篇游记之前,关于我们的具体行走线路、花费细节、市内交通,我已经都忘得差不多了……可这篇游记我从头到尾都是笑着写完的。我可能错字连篇,记不住走过的路和复杂漫长的城市历史,再过几日我甚至可能连一些食物的味道都忘记了,但对于一切细腻温暖的瞬间,我有过心不忘的本领。
1.《潮汕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汕头有什么好玩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潮汕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汕头有什么好玩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3177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