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在这座文学的高峰之上,曾经站着许多优秀的诗人,杜甫是其中伟大的一个。
杜甫的诗以古体、律诗见长,现存世1400多首,语言精练,风格多样,沉郁顿挫是主要特点。杜甫其人其诗,生前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尊崇和重视,否则他也不会在穷困潦倒中终其一生,但死后,他却声誉日隆。
杜甫一生漂泊,居无定所,却忧国忧民,始终保持高尚的人格,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奉为“诗圣”。杜甫的诗表达了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的一生尤其是下半生,多在颠沛流离中度过,四十八岁那年,为避“安史之乱”,他携家人来到了四川成都,他的好朋友严武当时任成都尹,次年春天,在严武等朋友的资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开始修建茅屋,又过一年,茅屋落成,人称“成都草堂”。
杜甫先后在草堂居住了四年,在成都草堂居住的四年时间里,杜甫写了二百四十多首诗,许多诗都是流传千年的名篇,这其中就包括妇孺皆知的《春夜喜雨》,影响甚广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写诗是认真的,即使一些看似轻松的诗,他写的也很辛苦。
朋友严武因病去逝后,杜甫离开成都,他又辗转流落到荆、湘等地,最终病逝于一条小船上。
草堂失去了主人,便慢慢倾毁不在了。
五代十国时期,诗人韦庄任前蜀宰相,他崇敬杜甫为人,喜欢杜甫的诗文,“思其人而成其处”,在当年草堂遗址上重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代时草堂又进行了重建,并在墙壁上绘制了杜甫像,开始形成祠宇。此后,草堂屡兴屡废,其中规模最大的两次重修,一次是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一次是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天草堂的规模和布局。
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入川进入成都,草堂毁于兵火。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都对草堂进行了重建和修缮,但到了民国后期,军阀混战,草堂成为军队的马厩和治疗伤员的场所,这多时期对草堂的破坏很大,祠宇门窗、亭台水榭悉数拆毁,所悬楹联匾额损失殆尽,有的直接当柴火烧了。至此,草堂面目全非,几成废墟。
现在我们看到的杜甫草堂,是新中国成立后全面整修的。这其中,有一个人不能忘记,他就是被著名作家巴金称为成都的历史家、大作家的李劼人。李劼人曾任成都主管文化的副市长,1959年,李劼人主持杜甫草堂的大规模修建,当年修缮的主旨为“注重杜甫的人民性,不能将草堂修得富丽堂皇,雕梁画栋,要突出建筑的古朴和园林的幽静之美”。两年后,杜甫草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杜甫生前去过不少地方,而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的杜甫行踪遗迹地。今天的杜甫草堂,占地近300亩,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已经成为一处集纪念缅怀、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寻幽探古的文化圣地。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把杜甫和另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相提并论,放到了崇高的位置,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偏爱,这是千百年来喜欢唐诗的人们的共识。
杜甫草堂,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我对它神往已久。
初冬时节,终得成行,瞻仰草堂,拜谒诗圣,足慰夙愿。
走进杜甫草堂,心情顿然舒畅,这里不但文化氛围浓厚,而且风景秀丽,已经成为一个风格独特的古典园林庭院,全无杜甫当年草堂的简陋,倘若老先生能够穿过千年时光,来一次故地重游,他一定会为当年居住的茅屋变成了今天的这个样子惊叹吧!他一定也会和我们一起“俱欢颜”吧!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1.《【杜甫草堂在哪】杜甫草堂,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杜甫草堂在哪】杜甫草堂,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3260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