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式重型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E Tiger I)即“虎”式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制造的重型坦克。虎式坦克的设计呈现出不同的设计理念,着重提升火力和装甲,适度牺牲机动性。虎式坦克自1942年进入德国陆军服役至1945年德国战败投降为止。同时,它也是二战中最著名的坦克之一。在战争中“虎”击毁了大量的敌军坦克和其它装备,在对手心中树立了不可战胜的神话、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虎”式坦克装备的88mm炮威力巨大,厚重的装甲使它几乎坚不可摧。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危险的对手。
虎式坦克是二战中最著名、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坦克之一。从1942年下半年服役起至1945年德国投降为止,一直活跃于战场第一线,德军乘员之间称其为“无敌坦克”。虎式坦克在战争中击毁了大量的敌军坦克和其它火炮,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危险的对手,凡是在战斗中能够击毁或击伤虎式坦克致其被遗弃的盟军坦克,人们都会尊称其为驯虎者。
在1943年3月虎式坦克起初名为Pzkw Ⅵ Ausf. H,但后来重新设计成为Ausf. E(Ausführung Ger. "version")。这名字同样跟Mark Ⅵ-E、Panzer Ⅵ-E、PzKpfw Ⅵ-E或Sd.Kfz. 181 (Sonderkraftfahrzeug 181)一样知名,尽管公众通常只知它们的名字是“虎”I或简单称为“虎”。“虎这个绰号是由 斐迪南·保时捷所取的。“虎“I的基本 设计概念同时延用到其他车辆上面,包括虎Ⅱ重型坦克和 虎式突击炮。
虎式重型坦克的研制工作早在1937年就已经开始,但是当时因为没有该方面需要而没有制定具体的生产计划。真正刺激虎式出现的是德国在西欧和北非的战争,88mm炮在反坦克运用中显示了巨大的威力,于是德国人便试图为其配置一个战车载体。尽管大体上的设计和外型类似Ⅳ号坦克,但虎I坦克的重量足足是Ⅳ号坦克的两倍多,重量的增加来自于更厚的装甲,大口径火炮,以及必然产生的庞大燃料和弹药储存空间、较大的引擎、更坚固的传动及悬挂系统。
VK3001
VK3001,它可以说是“虎”I的“老祖宗”,在亨舍尔公司内部,它被称为“TigerCub”。研制命令于1939年末下达给保时捷、亨舍尔、奔驰和MAN四家公司,保时捷方案代号为VK3001(P),亨舍尔方案代号为VK3001(H)。
之后亨舍尔选择在“突破战车”方案上继续改进,车体没有大变化,只是正面装甲厚度增加了10毫米,但行走装置明显不同——每侧7对负重轮以交错方式排列,纵置式扭杆悬挂,履带比“突破战车”的宽120毫米,达到520毫米。负重轮交错式的排列是陆军武器局第六处的“点子大王”——工程师克尼伯坎普(Kniepkampf)的发明。这种布局除了能均匀分散车重,提高越野能力外,还有利于行驶平稳性和乘坐舒适性,且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火炮射击的后坐力。因此这种布局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德军的半履带式车辆,以及所有后期开发的坦克上,形成德国独特的“负重轮交错排列情结”。
VK3001(H)共完共4辆底盘,到1941年5月工作转向VK3601。VK3001(H) 的4辆底盘中2辆被改为牵引回收车,另2辆则搭载128毫米PaK 40 L/61反坦克炮,成为坦克歼击车。
VK3001
斐迪南·保时捷博士在1939年9月3日获命为德国坦克发展委员会首席,是希特勒在坦克发展上的首席顾问;该委员会由工程师和产业界代表组成,负责未来的坦克设计并对兵器局正在开发的坦克提供专业建议。保时捷博士在1939年底应该已经从委员会知悉克虏伯和亨舍尔厂正在发展新的30吨坦克的计划,他自己也在斯图加特的保时捷工厂设计新的同级坦克,不受兵器局根据战训所推演的技术性能要求,自由发挥他的设计才能。
1942年虎式坦克在北非战场上最先露面,它那厚重的装甲和强大的火力无一不让盟军坦克手望而生畏, KwK36L/56 88毫米火炮在2000米的距离上可以击穿110毫米厚的装甲,几乎可以击穿当时所有的坦克的前装甲,但由于数量太少制空权的缺失,最终也没有取得太大的作用。但这也不能说明它就一无是处。1943年在苏联库尔斯克战役中,有位德国坦克车长报告,自己的坦克被命中215次但无一被击穿,坦克成员毫发无损,驾着坦克安全会后方检修。而自己的坦克却可在2000米的距离对t34一一点名,这足以体现虎式坦克防护能力和火力之强。
二战德国的科技之强走在世界的前列,虎式坦克更是当时先进的坦克,不得不佩服德国的科技实力。
保时捷博士认为机械式的传动装置将无法适用于这样重的坦克上,于是计画使用电力做为车辆的动力,引擎产生的动力带动发电机产生高压电,电力传送至两具马达驱动启活轮和变换档速,在当时此一概念至为先进,类似于自动排档的设计。这款设计车身称为100型(Type 100),或称为VK3001(P)以别于亨舍尔的VK3001(H),代号为豹式(Leopold),在1941年3月获得兵器局和约,由位在维也纳附近的尼伯龙根厂组装车体,克虏伯生产装甲部分,斯太尔生产引擎,西门子生产机电装置和马达。
1941年3月13日克虏伯提供105mm L/52与88mm L/56炮的穿甲性能表给保时捷博士,建议选择其一最为VK3001的武装。最后88炮中选,克鲁伯也获得合约设计炮塔,而一个月之后克鲁伯就完成了炮塔的木制模型。但是在此同时虎式坦克的开发计划开始,VK3001(P)的计划也立刻受到直接的影响。
1941年下半尼伯龙根的保时捷工厂组装了一辆软钢制、没有炮塔的VK3001(P)车体,作为保时捷虎式的实验车进行测试,之后该计划便结束了。
VK3601
在1940年入侵法国的作战中,德军虽然凭借大胆的战略谋划、新颖的坦克战术和优秀的军队素质素横扫西欧诸国,但德国坦克在火力和装甲防护上的弱点也暴露无遗。无论士兵还是最高统帅部,都对英国的“马蒂尔达”和法国的“夏尔”B1重型坦克感到惊讶,III号、IV号的主炮很难将它们打穿。于是,装备重型坦克的要求空前迫切起来。
在确定新式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径时,希特勒和陆军武器武器局发生了分歧。前者倾向于火炮口径越大越好,而且装甲尽量厚重;武器局则理智一些,他们对重量超过40吨的坦克不“感冒”,认为这会导致运输和部署的不便,机动性也会因地形、桥梁和铁路的限制大打折扣。
从1940年末到1941年初,亨舍尔公司第三车间扩建,以便流水化组装重型坦克。完工后,第六处就要求亨舍尔公司立即开发36吨级的第四代“VI号坦克”。要求是:装甲正面厚100毫米,侧面厚60毫米,最高时速每小时40公里,搭载的火炮中以在1400米距离上击穿100毫米的装甲。
为缩短研制周期、节省资金和避免技术风险,亨舍尔公司仍旧走渐变发展的道路――针对VK3001(H)进行改进。主要改动为:负轮的构造简化并增大到直径800毫米;取消托带轮;增加了车体尺寸和装甲厚度。1941年5月26日,第六处指示莱茵金属公司为VK3601(H)设计炮塔。该公司搞了一个倾斜式装甲的炮塔,即H2型(后来“黑豹”坦克炮塔的原型),其装甲厚60-80毫米,主炮为75毫米KwKL/60 Waffe0725型锥膛炮。
可亨舍尔公司好景不长。9月里坏消息突然传来:希特勒宣布锥膛炮不得装备坦克。原因是锥膛炮的身管和炮弹都需要大量的钨合金,而德国几乎没有钨矿,战时进口也不易保障。这样,亨舍尔公司被逼上了绝路,要么退出竞争,要么丢弃VK3601(H),另搞一个可以搭载88毫米主炮的底盘,可此时距希特勒定下的最后期限只有半年时间了。
亨舍尔公司没有放弃,但也没有时间在底盘问题上“另起炉灶”了。设计组只能按老路数,将VK3601(H)进行了简单的放大后装上了88毫米炮,完成后车重恰好达到45吨,于是VK3601(H)也就改为了VK4501(H)了。
1939年,亨舍尔设计出了D.W.IA后,亨舍尔公司又制造出了D.W.2。D.W.2是一款战斗全重达32吨的坦克,乘员5人,主炮为75mm L/24坦克炮。在1940年,德军统帅部要求研发一款新式的30吨重型坦克。之后,保时捷、MAN及戴姆勒·奔驰三家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而亨舍尔公司的设计方案方案则是以先前的D.W.2为基础,该原型车编号为VK3001(H)。在军方的要求下,制造了4辆用于测试。同时,保时捷博士的设计VK3001(P)也得到认可,并被要求制造原型车。之后,亨舍尔在次年的3月和9月制造了2到4辆原型车。但在当年11月俘获了一辆T-34/76坦克后,对比下该坦克显得乏善可陈,因此项目被取消。而同类的36吨坦克项目VK3601(H)也因为经济原因而被取消。
1941年,德军开始研制虎式坦克。1941年5月,亨舍尔公司和保时捷公司分别提出了各自的设计方案,VK4501(H)和VK4501(P)。它们均安装了88mm KwK36 L/56坦克炮。有证据显示它们都使用了先前研制的30吨级坦克上的一些成果。在1942年4月20日虎式坦克的两种原型车进行了性能展示。尽管保时捷的设计采用了汽油机,纵向扭力杆等很有特色的设计,但是在测试过后因为达不到要求,最后被亨舍尔公司较为常规的设计打败。不过军方为了防止意外,还是让亨舍尔公司生产了90辆VK4501(P)的底盘。
值得注意的是,虎I与所谓的T-34冲击毫无关系。
德国在巴巴罗萨作战中遇上苏联的T-34后,令现存的德国坦克显得落后于时代。为此亨舍尔内的设计技师埃尔温·阿德勒说出了“当知道苏联军的坦克优胜过任何一辆国防军的坦克时全部人都大吃一惊”这样的说话。由于虎I的设计只是以当时为止的试作重型坦克基础上扩大而成,与汲取了遭遇T-34后的作战经验及经过机械比较作为设计基础的豹式完成不同,因此虎I没有采用倾斜装甲等革新的设计。不过却使用厚重的装甲以作弥补。
1941年中期,亨舍尔公司决定制造VK4501(H1)和VK4501(H2)两种原型坦克。H1型装88mmKwK36L/56炮,安装Krupp为VK4501(P)设计的炮塔。H2型装备75mmKwK42L/70炮,安装一种新设计的炮塔——当时还仅有木制模型。1941年末,亨舍尔公司决定集中力量研制H1型。
交货期限为于1942年4月20日,而当天样车会受到希特勒的检阅,因此所有工程必须在之前完成。但是引擎的完成及交货日期却在4月10日,为此两家公司只好在铁路运用途中拼命地在列车进行溶接工程,并仅仅在到达前完成,不过仍然不能够最得满意的结果。尽管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德国人最后选定使用亨舍尔的车辆。
亨舍尔在最初开发时其名称为Pzkw VI Ausf. H,后来更改为Ausf. E。而制式编号刚为Sd.Kfz.181,别称"Tiger I”并且开始批量生产。
虎式坦克配备的88毫米KwK36L/56坦克炮由克虏伯公司研发并生产,炮塔有一个圆型的底部。主炮的支撑及发射机制则发展自德国著名的88高射炮,其Flak 18 L/56衍生型被用作虎I坦克的主炮,虎Ⅱ坦克88毫米Kwk43L/71型主炮,也是出自该系列高射炮。是二战时杀伤效率最高的几款坦克炮之一,德国人还为它配置了极为精确的卡尔·蔡司TFZ 9b 瞄准器,精准度惊人。在一次试射时,坦克在1200码的距离外开火,而连续5发落在一个16英吋×18英吋的目标上。
该炮可装载三种型号弹药:PzGr.39 弹道穿甲爆破弹、PzGr.40亚口径钨芯穿甲弹和HI. Gr.39型高爆弹。而虎I坦克曾在大于1600米的距离外打中敌军的坦克,不过这作用并不太大,因为在二战中的战争距离是远比1600米近的。在战争前期,虎式坦克能有效在战斗距离击穿盟军坦克的正面装甲,但到了二战后期苏军T-34/85、SU-100、IS-2、ISU-122/152,美军的M18“地狱猫”、M26“潘兴”和英军的谢尔曼萤火虫坦克先后投入战场,虎式对付盟军的部分坦克已力不从心,在1000-1500米外距离无法有效打击他们。
1.《虎式重坦 二战德国之虎——虎式重型坦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虎式重坦 二战德国之虎——虎式重型坦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49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