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叙利亚、伊拉克内战中,地面人员从隐蔽位置发射反坦克导弹,击中正规军的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几乎成了叙伊战争的一项“普通规定动作”,中招的有叙利亚政府军、伊拉克政府军、甚至还有土耳其政府军;“受害”坦克,既有比较陈旧的俄式T55、T72,更有非常现代化的T90,甚至还有M1A1,豹2A4等典型的西方坦克。
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步兵击毁坦克的现象”,首先在于叙伊内战主要以巷战、游击战为主,而不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大规模坦克战;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美欧、俄罗斯,甚至伊朗,都向冲突各方,运输和空投了数千枚各式先进的反坦克导弹,让导弹打坦克,成了最常见的战法,因此叙伊内战也成了各国坦克比拼装甲防护性能的一场实地真实大测验!
早期的坦克,用钢板焊接或者钢水铸造车体和炮塔,正面钢板厚度往往只有2到3厘米,其他部位只有1厘米左右,要求能抵挡机枪的正面射击和炮弹爆炸后的破片,能够保护里面的驾驶员和射手就足够了。
后来随着各种反坦克武器的能力越来越强,坦克的装甲厚度也越来越厚,到二战中后期,各国主力坦克的炮塔正面厚度已经强化到了8到10厘米,有些重型坦克还特意在炮塔前,再套上一块大约10厘米厚的钢板,当做正面防盾。
英国坦克刚刚出现时,对手德国人只能盲目的用重机枪向坦克射击,但除了打出一片火星外,对坦克几乎没有多大损害;让坦克在战场上威风了几次。
但聪明的德国人也很快发现了坦克的弱点:首先坦克怕深坑和宽壕沟,一旦沟壕的宽度和深度超过了坦克的跨越能力,只能掉进去动弹不得;其次,坦克怕火烧,若点燃一堆大火,坦克也不敢靠近;第三,发明了反坦克地雷,一旦坦克履带被炸断,就立即趴窝了。
但以上三种办法,只能延迟坦克的进攻,通常并不能消灭坦克本身和里面的乘员;后来德国人发现,用对付飞机的高射炮放低平射,高速的炮弹可以将坦克“震毁”,或者炮弹直接穿透坦克的装甲进入内部将坦克炸毁,连坦克带乘员一起消灭。
不打穿装甲,只靠爆炸能量把坦克“震毁”,乘员震死的炮弹,后来发展成碎甲弹;而直接靠高速动能穿透装甲,击毁坦克的炮弹,后来发展成穿甲弹。
但是任何一种反坦克的大炮都是笨重和相对稀少的,大炮的机动能力也往往不如坦克本身,面对快速突进中的坦克,若防守方是缺乏重武器的步兵怎么办?
刚开始步兵面对坦克,选择不多:一,扛一个大炸药包或者多个手榴弹捆绑在一起,爬到坦克底下引爆,和坦克同归于尽,这种方法是自杀式的,损失较大,还有可能炸不毁坦克;二,苏联人在卫国战争中创造了步兵绕到坦克后面,向坦克发动机的排气口扔“莫洛托夫”燃烧瓶,希望引爆坦克的发动机和油箱来烧毁坦克,但这么做,也要大量损失本方的步兵。
有没有步兵可以携带的,能击毁坦克的轻型武器?有:一种是反坦克步枪,这种步枪很像现在的重型大狙,靠发射高初速的硬弹丸来穿透坦克的装甲,杀伤里面的成员;这种步枪在苏德战场很流行,但只能对付主装甲厚度在3到4厘米以下的轻型坦克.
13
一种革命性的反坦克武器很快被发明,这就是空心装药破甲弹;破甲原理是:在弹药的战斗部,把炸药浇固成空心喇叭锥形,开口向前,而引信装在炸药的后部,当这种弹药前部和坦克外表面碰撞后,惯性引信的撞针发火,引爆前面的炸药;空心锥形的装药爆炸后,会形成一个向前的高速、高压爆炸喷射流,炸药前部的铜帽会产生高压高速金属射流,来迅速的穿透坦克的装甲;贯穿效应引起的破片和射流会杀伤坦克内部乘员,甚至会引起坦克里面的弹药殉爆,炸的坦克炮塔都飞出去。
高速金属射流穿透装甲钢的效果,很像高压水枪喷射的水柱瞬间射穿一道土墙;爆炸后形成的金属射流,只在几十厘米距离内能量最集中,因此破甲弹必须有一个合适的炸高。其情形也和高压水枪类似——若水枪喷射的水柱距离土墙过远,穿透能力就会迅速下降。
我们经常在叙利亚和乌克兰战场看到有些坦克和装甲车全身都焊接上像“防盗窗”一样的栏杆笼,其实这些“防盗窗”的作用,就是希望向本方坦克飞来的反坦克火箭弹或反坦克导弹提前碰撞栏杆,破坏敌方破甲弹的最佳爆炸距离,达到防止射流贯穿本方装甲的效果,简单却非常有效,适合近距离城市战。
中美英等国,还在竞相研发“电力装甲”,一旦成功,将是革命性的突破。
放眼全世界,中美英三国,应该排名装甲实力的前三强;而俄法德日,只能归类于第二集团。
俄国以T72为代表的坦克的薄弱装甲,在历次战争中总是当靶子,直到最近在叙利亚,装备了新式装甲的T90硬扛反坦克导弹,显示出防护性能有所增强,为俄国挣回了一些面子;而一向纸面数据“世界第一”的豹式坦克,在叙利亚却狼狈异常,被轻易戳穿了“不坏金身”,这也与德国在坦克装甲防护方面多年不思进取,只会用空心钢板糊弄人的作风有关。
空心装药破甲弹发明后,成为最广泛的反坦克武器。从反坦克手雷、反坦克火箭筒,一直到今天先进的反坦克集束末敏弹和各类反坦克导弹,其战斗部基本都是空心装药破甲型。
二战中已经出现碳化钨弹芯的强力穿甲弹,用在坦克炮上反坦克;钨合金穿甲弹内部并不装炸药,而仅仅靠高速动能和钨金属的高密度、高比重来穿透装甲,命中后的破坏效果不亚于爆炸;此后又发明了高速脱壳尾翼稳定长杆穿甲弹,英文缩写APFSDS;射出后,铝合金轻质弹托分裂脱离,长杆的弹芯像古代的箭一样射出几公里,命中后穿透目标装甲,引发目标内部爆炸来击毁坦克。长杆穿甲弹的弹芯,大多是碳化钨棒,而美国人又搞出了贫铀长杆穿甲弹,弹芯用铀238为主制作。
二战以后,坦克面对的反坦克弹药,大致归纳为三种:
1,碎甲弹,最早其实就是爆炸榴弹;2,空心装药破甲弹;HEAT;3,高速长杆穿甲弹;APFSDS。现代坦克的装甲,就是要想方设法对付这三种弹药:
第一种碎甲弹最好对付,碎甲弹的杀伤原理,主要是用爆炸震波在坦克壳体内表面震出破片,来杀伤坦克成员;坦克工程师在坦克装甲的里面,加上一层轻金属内衬,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二代以后的坦克都具备这种内衬,因此碎甲弹也就没有了发挥的市场,很快淘汰了。
当代的坦克,只需要考虑如何对付破甲弹和穿甲弹;先进装甲,就是要不断的提高对这两种弹药的防护厚度。
第一代的坦克装甲,基本是纯粹的装甲钢;装甲钢是含有少量钨、锰、铬的合金钢,比普通碳钢强度更大,适合抗击爆炸和贯穿;二战期间中国中断了向德国出口稀有金属钨和锰,导致德国装甲钢和穿甲弹的品质同时下降,这是德国战败的重要因素之一。直到今天,中国的钨产量仍然占全世界的90%,欧洲国家必须和中国搞好关系,才能保障钨的供应。
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各主要军事强国的第1、2代坦克的主装甲标准配置,仍然是简单的合金钢,最多加一层轻金属内衬。
但从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反坦克导弹大行其道,尤其在历次中东战争中战果赫赫,一次战斗就能轻易击毁对方坦克以百辆计;反坦克导弹的聚能破甲弹头加上精确制导性能,打合金钢装甲的第一、二代坦克,像捅破窗户纸一样轻松。
反坦克能力第一次遥遥领先坦克的装甲性能;面对矛与盾的短暂失衡,各军事强国下大力气研发新式装甲,来对付越来越厉害的破甲弹和穿甲弹,目前流行三类装甲:复合装甲;爆炸反应装甲;贫铀装甲。
1,复合装甲
西方第一种复合装甲是英国的乔巴姆复合装甲。现在世界各国几乎都有自己的复合装甲,具体成分都是高级国家机密。但各国复合装甲都含有特种陶瓷,这本身不是什么秘密。
面对苏联反坦克导弹在中东战争中的辉煌战绩,英国人认识到复合装甲对坦克防护的重要性,在1974年由位于乔巴姆镇的国防部车辆工程局研制出闻名世界的“乔巴姆”复合装甲。而早在此前十年,苏联人就搞出了他们的复合装甲,只是秘而不宣。
科学家们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研究中发现,氧化物陶瓷具有高硬度和耐磨性,高压缩强度和高应力时的优良弹道性能,认识到陶瓷和金属的防弹机理有很大不同,金属是由于塑性变形而吸收射入弹丸的动能,而陶瓷是由其破裂而吸收射入弹丸的动能。
真实的乔巴姆装甲的结构应该是:高硬度合金钢板+膨胀反应层+片状氧化铝陶瓷层+膨胀陶瓷层+高硬度合金钢背板+含铝金属内衬,并呈较大倾斜角度放置,其中缝隙由特种橡胶类耐火缓冲材料填充。
在试验中,这种新型装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射流穿过外层合金钢板后侵入复合层时,装甲在特种橡胶材料的缓冲下向内凹陷,同时带动侵入通道周围的复合层分离出大量裂片对射流实施强烈的切割或毁伤动作;而经过膨胀反应层损毁的已经分散的射流再接触由陶瓷构成的第三层复合层时,氧化铝陶瓷构成的第三层装甲夹层进一步消耗射流的能量,从而最终阻断射流的冲击,以达到良好的防护效果。
在同等重量条件下,复合装甲对破甲弹的抗弹能力较均质钢装甲提高2~3倍,但对动能弹尚不到2倍。
早期安装乔巴姆装甲的“酋长”坦克对破甲弹的防护能力从原来的300多毫米提升到了550毫米以上,对穿甲弹的防御能力则提升到了450毫米左右。而在后期生产的“挑战者I”型坦克上的乔巴姆装甲则进行了改进,进一步增强了防护能力;参加海湾战争的“挑战者I”正面防护能力已经增加到了能够抵御750mm破甲弹的能力。
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曾经有两辆挑战者1坦克被伊拉克陆军装备的第一代米兰反坦克导弹命中正面主装甲,但均未被击穿。米兰早期型号的战斗部破甲威力是700MM。由此可见,乔巴姆装甲对破甲弹的防护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而在抵御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方面,乔巴姆装甲也还算说得过去,尽管没有对付破甲弹那么理想;夹层中大量布置的陶瓷片对弹芯进行“硬碰硬”的碰撞对其减速和钝化,从而对穿甲弹的弹芯造成毁伤。
苏联的T—72坦克车体首上装甲也是复合装甲,是一种致密阵列型复合装甲,其外层是厚装甲,夹层为玻璃钢,内层是薄装甲,最里面有一层衬层,各层之间紧密排列,没有间隔。
美国的M1A1坦克,法、德装备的第三代主战坦克也都采用了复合装甲。这些西方复合装甲属间隔阵列复合装甲,夹层和前后钢板之间有间隔。如M1A1坦克车体前装甲和炮塔都是复合装甲,外层是薄装甲,夹层为尼龙、陶瓷、钛合金混合层,内层是厚装甲。
前苏联的复合装甲与西方正相反,主装甲在外,内层是薄装甲,两者各有千秋。
各国的复合装甲所采用的材料都是高度保密的,目的是防止敌对国找出对付的办法。
2,爆炸反应装甲
爆炸反应装甲是俄国人最早应用,其结构一般是在两层钢板之间填充特种爆炸反应层,一旦遇到破甲弹的金属射流,其装甲块体立即整片的向外爆炸,用自身爆炸来“吹除”和“驱散”来袭弹药的射流——等于用“爆炸来怼爆炸”。
这种爆炸反应模块,对聚能破甲弹有一定的防御作用;但对长杆穿甲弹的防御效果有限。例如在南苏丹冲突中,挂有爆炸反应模块的T-72改进型坦克,仍然被中国出口给苏丹政府军的T85坦克的穿甲弹直接贯穿前车体,引起殉爆,T72被炸飞了炮塔。
爆炸反应装甲,一般挂载在俄式系列坦克上,中国自用和出口坦克也有挂载,而美国和欧洲坦克目前很少挂载爆炸反应装甲。
3,贫铀装甲
美国从1983年开始研究贫铀装甲,到1988年6月正式装车。
任何用作装甲的材料必须既能抗“贯穿”,又能抗“破片”。一般地说,材料硬度决定了抗贯穿能力,韧度决定了抗破片的能力。
贫铀是铀矿提炼出U235后剩下的副产品,主要成分是U238.以前一般都当核废料处理。后来被美国人用来制造炮弹和装甲;贫铀比重非常大,硬度高,韧性强,所以既是制造长杆穿甲弹的好材料,也是制作坦克装甲的好材料。美国人之所以打贫铀的主意,一定程度上也在于美国国内的钨矿储量不足,又不想被中国牵制,因此开发了“损人不利己”的贫铀。
贫铀合金材料经过特殊热处理后,其强度极限高达150公斤/毫米,比优质合金钢还高50%,加工成如普通钢丝那样的贫铀丝,接着编成贫铀丝毯,然后用金属打包;这种贫铀复合装甲采用网状结构,网状骨架采用贫铀合金,网格间加入防止贫铀合金氧化的材料,这样既减轻了坦克重量,又取得了更好的匹配性能。外侧加入蜂窝状结构的吸能材料,吸收穿甲弹的动能,以降低对装甲的损害。
安装了贫铀装甲的 M1A1 H A,其装甲防护力提升到老式 M1的两倍。抗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能力相当于600 毫米厚均质钢装甲。
贫铀虽然放射性不高,但还是有一定危害,所以目前大规模装备贫铀装甲和炮弹的国家只有美国,美国没有中国极其丰富的天然金属钨资源,大量用贫铀代替钨,生产穿甲弹和坦克装甲,实则是害人害己。
以上三种当代流行的装甲都经过了实战检验,除俄式爆炸反应装甲效果存疑外,乔巴姆和贫铀装甲的防弹效果似乎都不错;英国人的乔巴姆和美国人的贫铀装甲技术,相互保密也相互借鉴;两者各有优势:
第一代乔巴姆就是单纯的陶瓷层结构,对付空心破甲弹HEAT高速喷流效能极佳,但是对付长杆穿甲弹APFSDS等动能弹就差了点,尤其是陶瓷结构接受一次打击后会粉碎,遭受连续打击时持久力堪忧。
而高硬度的贫铀装甲对抗动能穿甲弹的能力更强,但重量往往超标。
第二代乔巴姆就是在陶瓷结构中加入一层贫铀,防护性能又提高了一倍!M-1A2与挑战者2都用上了这种装甲。估计对破甲弹的防护厚度相当于900毫米,对穿甲弹的防护厚度相当于850毫米。
老美的M1A1坦克,沙特和伊拉克也大量装备,在也门和叙利亚被打的横尸战场,但是这两家的M1A1都是猴版,都没有装备最先进的贫铀复合装甲,因此并不能作为我们观察美帝主战坦克最新防护能力的参考,而美帝部署在韩国的M1A2却是综合防护性能最强的新版本,必须高度重视。
爆炸反应装甲和复合装甲技术流行后,我国也及时开展自主研发,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此后生产的三代国产坦克大量装备复合装甲;国产复合装甲的超高强度陶瓷,由山东淄博特种陶瓷研究所研发,性能世界领先。
截止目前,我国最先进的99A2坦克,装甲是复合装甲和爆炸反应装甲结合的挂载模式,炮塔正面可观察主装甲厚度,应该在800毫米以上!侧面也应该在300毫米左右,正面主装甲对破甲弹和穿甲弹,都应该有1000毫米左右的防护指标,可以达到甚至超越美帝最先进的M1A2SEP的防御标准。
1.《贫铀装甲 坦克装甲防护能力中国排第几?贫铀装甲仅有一国在使用》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贫铀装甲 坦克装甲防护能力中国排第几?贫铀装甲仅有一国在使用》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52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