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曾经,这里是一片荒野,现在矗立着一座在国内久负盛名、在国际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国铝镁合金加工基地——中铝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它是新中国建设初期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中的两项,是中国制造的“银色支柱”。
东轻公司60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现实版”国防工业和航空航天奋斗史。拂去岁月的风尘,让我们放慢时间的脚步,翻开“银色支柱”这厚重的历史画卷。
昔日的“101厂”
以“一家供全国”的职责
担负起国防军工、经济发展的使命
“这片荒原开发得不容易啊,当时的哈尔滨平房地区人迹罕至,简陋的木板房防不住各种稀奇古怪的蚊虫。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第一批东轻人构思出祖国银色事业的建设方案,描绘起中国铝镁加工材料基地的创建蓝图”,随着老一代中国“一铝”创业者、东轻原副总工程师卢治森的思绪不断打开,东轻公司“代号101”的由来也越发清晰。
新中国成立伊始,特别需要强大的国防工业保驾护航,而为国防工业生产铝镁产品的企业当时在我国还是空白。中国的“一铝”在东北荒原艰苦的环境中从无到有孕育成型,当时取名只是一个神秘代号“101厂”。1952年5月20日,历史记录下“101厂”的诞生。
1956年11月5日,这是一个让东轻人永远铭记的日子,在这一天,“101厂”举行了隆重的开工生产庆典,到1965年二期工程竣工时,东轻年产铝镁合金能力达到3.62万吨,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品种、多规格、“一家供全国、全国靠一家”的铝镁合金材料保障基地,彻底结束了新中国没有铝镁加工业的历史,也为中国轻合金加工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东轻自力更生,硬是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为航空航天国防事业熔炼了第一炉铝水,为飞天铸造了第一块铝锭,出品中国的第一张铝板、第一根铝线、第一根铝棒……用行动创造出新中国航空航天史上无数个第一。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八号
先后有500多名科研人员
1000多名一线技术能手参与研发生产
经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艰苦创业期、七八十年代的辉煌发展期、九十年代末到新世纪初的市场经济阵痛期之后,东轻公司回归到中铝集团进入决胜脱困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代代东轻人不畏创业艰难,不断奋斗,抒写了东轻沧桑巨变的壮丽华章。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备受瞩目的“神舟”八号飞船由“长征二号F”摇八火箭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实施我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
“那次,咱们东轻为‘神舟’八号提供的铝合金材料包括内装饰用铝合金型材、火箭及飞船的壳体、连接各舱的铝合金锻环、火箭点火装置用铝材以及铝合金线材等,涵盖几十种合金、上百个品种”,参与此次任务的副总经理吕新宇至今依然对当年的场景历历在目。
从1999年“神舟”一号到 “神舟”八号,东轻先后有500多名科研人员、1000多名一线技术能手参与研发生产,攻克了数十个技术难题,东轻仅在设备改造上的投入就达数千万元。
经过“神舟”系列飞船的一次次发射及成功实践,东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铝合金材料,已经被确定为“神舟”系列飞船所需的定型产品。
国家需要什么就研制什么
插翅“飞天”不断致力于航空航天新材料的研发
在材料创新之路上探索求进
一代材料,一代飞机。
从莱特兄弟第一架飞机由木头和布作为主材,到金属材料成为飞机机体结构材料主流,再到复合材料成为航空材料领域争夺的技术高地,每一次航空材料的变革都带来航空技术的巨大进步。
航天器用的铝合金新材料是东轻制造的最大亮点。东轻不仅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制造”的重要代表、“中国银色力量”的见证,更是中国合金材料的典范、中国加工技术的象征。
“长征”系列火箭和“神舟”系列飞船的推进舱、轨道舱、返回舱、“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以及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资源舱和实验舱所需要的铝合金材料大多来自东轻。
“我们提供了大量高强、高韧、高耐蚀性铝合金材料,其中主要包括铝合金板材、型材、棒材、线材和锻件等制品,主要应用于运载火箭、航天飞船的外壳蒙皮、加强筋、结构件以及承力构件等关键部位”。中铝首席工程师、东轻副总工程师王国军介绍说。
“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研制什么”,为不断满足祖国国防军工事业需求,东轻人不断致力于航空航天新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在创新的路上探索求进。
作为保障国防军工和航空航天重点工程材料的“国家队”、大国重器参研参试重点单位,东轻一代代中厚板大工匠为保障“复兴号”高速疾驰、“天宫”“嫦娥”遨游太空、“运20”“歼20”列装部队、C919大飞机插上中国翅膀等国家重点工程付出了诸多心血,创造出一大拨耳熟能详的大国重器。
C919大飞机承载着民族航空梦想,中铝集团党组对东轻寄予厚望。东轻主要承担技术含量最高的壁板材料研制任务,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拿出合格的产品,考验着东轻公司。
回忆往事,全国三八红旗手、“插翅飞天”党员攻关队核心成员谢延翠仍然心有余悸:“C919大型客机机翼壁板用7055合金被称为世界‘王牌合金’,厚板强度高、韧型高、塑性低,板材厚度和平度很难控制,必须找出温度和轧制率系统分配的最佳轧制方案。”
“铸造困难啊,再加上成本很高,我们从来不敢大块试验,都是先切小样,在实验室观察试验。”谢延翠说。
铸锭加热温度、开轧温度、终了温度都有着极高的要求,高了低了都不易成型,中厚板厂再一次接受了技术挑战。面对国外企业的技术封锁和壁垒,东轻依托近70年的积淀,用实力向国际铝加工巨头发起挑战。谢延翠等团队成员对不同温度下加热后的试样金相组织进行分析,确定几个铸锭加热温度后,再根据现场实际试验轧制生产情况、相关合金铸锭的生产经验和工业炉性能综合考虑确定合适的加热温度。一块块不厌其烦、一点点辛勤耕耘……
数百次的试验摸索,数百次的试验失败,“插翅飞天”党员攻关队终于确定了最佳轧制工艺。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增长最快、潜力最大的民航市场。今天的东轻已然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的起点上。未来中国乃至世界的天空,将有越来越多插上东轻银色翅膀的大飞机飞上蓝天,它们都会有一个名字“哈尔滨制造”!
记者 张鸣霄
1.《研制什么 大厂 大气!"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研制什么"……哈尔滨这个曾"一家供全国"的企业,孕育了共和国"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研制什么 大厂 大气!"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研制什么"……哈尔滨这个曾"一家供全国"的企业,孕育了共和国"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530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