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在古诗词中该怎么读?简化字“发”,繁体字与之对应的有两个:“發”(發射)与“髮”(头髮)。因此普通话中“发”有俩读音:fā、fà。但这俩音在读古诗词时,常有不叶韵的问题。例如《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此处“发”,若按现代汉语规范音读fā,无疑是不叶韵的:前韵有“别”“月”,后韵有“谁”“迟”,皆不叶。似失群孤雁,遐漂无依。于诗而言,这是致命伤。想必伟大诗人白居易,决不会出此低级糗。李白《将进酒》“高堂明镜悲白发”,前有韵“来、回”,后有韵“雪、月”,性质跟《琵琶行》同。类似情况多有。宋太祖赵匡胤《咏初日》: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处于韵脚位置的“发”“月”,按现音读,不叶,简直就不像诗。《诗经·卫风·硕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鲔发发。“发发”跟“活活”显然不叶。一首诗,如果无韵或有韵而不叶(古人称之为“出韵”),不仅其韵调之美会荡然无存,且其诗味也将大打折扣。“发(發髮)”在古诗词中到底该怎样读呢?韵书是我们判断一个字古时候怎么读的最基本依据。《广韵》注曰:發,方伐切。若见此,便以为發读音为fá,则未免冒失。查伐,《广韵》《集韵》《会韵》皆注云:房越切。问题就出在这:原来發的韵母并非我们熟悉的a,而是ue。这就能理解为什么《平水韵》把發(髮同)分到了入声部“六月”,与看起来根本不搭调的月、勃等排在一起:月刖軏曰粤越樾鉞谒兀袜孛勃饽脖渤没殁伐筏阀髮發罚骨……因为作为入声的发、勃、月等,虽然今音其韵母分别是a、o、e,但在古代其发音均十分接近于o。如“月”读音接近于yuo。国际音标中[ɛ]:ie(ye),üe(yue)有可能是最接近“六月”韵部的元音。语言学泰斗王力先生拟测其音为[ɐt](《音韵学初步》26页)。今天我们从少数民族及部分汉语方言区的活语音中,仍可得到印证。如陈寅恪的“恪”,现代汉语规范注音为kè,老一代学者们常读què,而陈寅恪先生自己则读为quo(kjuo)。湘、蜀方言多把“确实”读为quoshi。另一个例证是以“发”作为表声的形声字,有的保留了o韵,如“拨”“泼”。再来看声母。一个常识是:现代汉语的f-声母,古代念b-或p-。如“非”,古读bui(李新魁《古音概说》128页)。其遗迹于“悲、辈、裴、棑”可略见。再如“房”,古可读pāng(阿房宫),《集韵》:蒲光切,音傍;亦可读bāng,《广韵》:步光切。p、b乃声转之音,可彼可此并无殊异,无非清浊而已。如“波”,今规范读为bō,但规范前读pō也很普遍。如果上述讨论可以成立的话,则我们基本可以推测出:发(發、髮)的古代读音约在bo~po~be~pe之间。若简化处理,直读bo(音近“拨”)应属不离大谱(入声须读得短促急收)。一个例证是:《诗经·七月》“一之日觱发”,“觱发”读音为bi bo,余冠英先生直注为“必剥” 。如此,则古诗词中凡有“发(發髮)”处,无不叶矣——诗经中“发发”与“活活”叶;赵匡胤“火发”与“残月”叶;李白“悲白髮”与“暮成雪”“空对月”叶;白居易“客不发”与“惨将别”“江浸月”叶;苏轼“雄姿英发”与“灰飞烟灭”“早生华髮”“还酹江月”皆叶。 齐东乡人喜田耕之己亥谷雨识于虚旷斋
1.《軏怎么读 “发”在古诗词中该怎么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軏怎么读 “发”在古诗词中该怎么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530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