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队官兵与媒体记者座谈
央广网山东9月22日消息 2008年央视春晚小品让人印象深刻。与丈夫相隔两地的军嫂千里迢迢来海岛探亲,却因海上风浪太大,在离海岛咫尺之间的距离返航,无奈之下,几位军属在船上向着营区的方向喊话,以诉说思念之情。艺术源于生活,的故事就是以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为原型加工创作的。9月21日,记者跟随“网络媒体国防行”活动来到这支部队,探寻新时代的“老海岛精神”。
大竹山岛。李攀奇摄
海防巡逻。李攀奇摄
渤海湾深处的大竹山岛,是个没有淡水、没有耕地、没有居民、没有航班的“四无”小岛,这里就是“老海岛精神”的发源地,也是军事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京津门户”。历史上,西方列强曾7次通过这里入侵京津。
在胶东半岛的千里海防线上,有一种“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这就是“老海岛精神”。
老兵留下铮铮誓言。李攀奇摄
为解决守岛官兵饮用水难题,去年6月27日,海岛上打了一眼195米的深水井,官兵们从此喝上了甘甜的饮用水。李攀奇摄
老一辈海岛人用自己的双手建起了码头、坑道、营房、哨所等完备的国防和生活设施,把昔日荒无人烟的孤岛变成了如今的海上战斗堡垒,生动诠释了“海岛为家、艰苦为荣、祖国为重、奉献为本” 的“老海岛精神”内涵。在大竹山,守岛人又喊出了“吃苦不言苦、苦干不苦熬、依靠不依赖、创业不守摊”的“大竹山精神”,他们像钢钉一样扎根海岛,续写着传统,赓续着荣誉。
连长贾远方与女儿
岛有多远?新兵9个月未离岛
陈奂廷是去年12月下连来到大竹山岛,至今九个月过去了,他还从未看过岛外:仙气缭绕的蓬莱阁、繁华的市中心、哪怕就只是路边的人群......每一次听战友讲述“外面的世界”,他只能靠想像,然后继续“低头看海,抬头数星星”。
岛有多远?军嫂:“相处时间有限,不舍得跟他发脾气”
连长贾远方两年前来到大竹山岛,妻子孙朋朋带着女儿留在河南老家,临近中秋,妻子带着婆婆、女儿来岛探亲。
常年与丈夫分居两地,家中的重担落在一个人身上,被记者问及是否曾有过抱怨时,这位刚才还有说有笑的妻子一时哽咽,一旁的丈夫也红了眼眶。妻子说,平时有矛盾也很少与丈夫发脾气,因为相处时间太有限了,“不舍得”。
一家四代守岛人。李攀奇摄
“岛是我家”一家四代人守岛守家
90后许桓铭是家里第四代守岛人,曾祖父邢桂增是原某守备区政治部副主任,守岛建岛40多年;奶奶刑艳云军校毕业后,放弃留校工作的机会,主动要求回到艰苦的小岛,一干就是30多年,不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海岛,还动员丈夫和女儿任红投入到守岛建岛事业中,留下了“一家三代守海岛”的美谈。
前年,第三代守岛人军医任红光荣退休,同年儿子许桓铭从原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毕业后,也追随家人的脚步,主动申请上岛。看着同年毕业的同学们都到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小许说,他从不羡慕,原因很朴实:“从小在岛上长大,守岛就是守家”。
巡逻“情况”处置。李攀奇摄
海岛训练
在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精武强能”的教导队队长张茂春;雷达观察所技师、一级军士长管祥福;“十佳士官”闫广猛;藏族战士降初……一茬茬官兵用青春和忠诚精心守卫着海岛的每一寸礁石。
1.《军嫂上岛 【网络媒体国防行】“老海岛精神”发源地、《军嫂上岛》原型部队:守岛就是守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军嫂上岛 【网络媒体国防行】“老海岛精神”发源地、《军嫂上岛》原型部队:守岛就是守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56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