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不一定为实。我们看到的人和事,通常只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

比如你们看到的唐太宗和魏征,一个犯言直谏,一个虚心纳谏,留下“以人为镜”的美谈,

但他们真实的关系是这样吗?

今天,就来讲讲这对“镜子君臣”的另一面。

                            

玄武门之变后,弑兄逼宫的秦王成为了皇帝,和历代政变上位的皇帝一样,他即位后或者说即位前便在准备,如何为自己洗白。

唐太宗深知,篡位者天生道德劣势,一丁点毛病便会被无限放大。只要被人抓住小辫子,言官一骂街、史官一提笔,自己一世骂名就跑不掉了,为此,他制定了著名的三镜计划:

以铜为镜,以史为镜,以人为镜。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是每天起来第一句,先给自己打个气的洗脑仪式。

他每天起床都会看着镜子,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勤政爱民,别留辫子给别人。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更是自己树立良好形象的学习手册。

积极学习前辈经验,多快好省的为人民谋福祉,同时从与人民作对的帝王身上吸取教训,避免踩雷。

                            

其实有这两面镜子,已经足够成为一位明君了。但这对唐太宗还不够,

他还需要一面由人做成的镜子。

这面镜子可以为他的政变遮羞,让天下知道他哥哥昏庸无道他才取而代之;这面镜子可以为他搏来名声,让群臣知道他李世民是位开明大度的君王。

他给自己选的这面“人镜”,便是魏征。

                            

魏征是李建成麾下重臣,曾坚定对抗李世民的人。原谅并重用魏征,让他好好活下去,让曾经的仇人,见证自己为大唐开创万盛基业,是李世民洗白的最佳手段。

当初我气愤之下推掉你的墓碑,磨毁我亲手为你写就的碑文。现在想来有什么意义?我多想你还在我身边,在我做处可能错误决定时,站出来大声说一句“我不同意”。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礼祀魏征,复立碑纪念。

                            

看完对太宗和魏征情感纠葛的分析,是不是感觉历史中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往往隐藏着历史的真谛?

                            

魏征恐怕也是知道太宗想法的,但他没有选择反抗,因为他也需要李世民做他的镜子。

要知道,归顺李世民之前,魏征已经5次易主,这在“忠诚”,几乎是考验贤臣唯一标准的古代,是难以置信的。

吕布才“三姓家奴”就被喷的体无完肤,魏征可是“五姓”…若不想办法扭转自己的名声,如何面对人民群众?

                            

魏征需要一个平台,来展现自己的忠贞为国,唐太宗则需要对一个降将礼遇有加,标榜自己的仁爱。

两个互相需要的人,建立了一种互相掣肘的稳定对立。

                            

于是,我们看到了历史上最和谐的一幕。心系国民的魏征,多次触怒天颜,拼死上谏!开明宽容的唐太宗,将此前敌人奉为丞相,虚心纳谏!

小到皇帝嫁女儿的聘礼,大到两国征战,哪怕面对无理取闹或明知是错误的建议,唐太宗宁肯做出错误的决定也不愿驳斥魏征。两人就这样默契十足、你来我往,在权力的游戏中翩翩起舞。

                            

这支舞蹈,随着魏征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逝,唐太宗亲自为其撰写墓志铭,并将其葬于离自己陵寝昭陵最近的地方。

                            

                            

正是这件事为导火索,怒火中烧的唐太宗下令:推倒魏征墓前的神道碑、磨毁碑文!

                            

看起来唐太宗就是因为怀疑魏征,参与谋反、举荐奸臣,所以“推碑磨文”以泄愤。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其一,谋逆在历朝历代都是不可饶恕的大罪,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刨坟掘墓、挫骨扬灰的先例,如果太宗真的因为魏征参与谋反而整治他,不可能仅仅是简单的“推碑磨文”而已。

其二,魏征有没有谋逆暂且不说,我们来看看,铁定参与了谋反并且是主谋的侯君集。

根据史料记载,唐太宗十分喜爱侯君集,谋反事发后,为了不让刀笔小吏侮辱侯君集,唐太宗亲自审问,甚至在侯主动招供后,唐太宗还为其开脱,想饶恕其罪行,最终迫于百官压力不得已才杀了侯君集。

这说明什么?太宗并不觉得魏征举荐的是奸臣,而且谋逆主犯太宗都想赦免,魏征一个大概率没参与谋反的人,唐太宗怎么会怪他?

                            

所以,让唐太宗对魏征怒火中烧的并不是谋反问题!而是他偶然发现的一件“小事”,他发现:

魏征生前,将自己一生犯言直谏的事迹整理成册,偷偷的送到了史官手里。

恰恰是这件“小事”,是唐太宗最不能忍受的!要知道两人原本是互为镜子、互相掣肘的平衡关系。

                            

唐太宗通过魏征这面镜子,要告诉世人自己是个明君,魏征通过太宗这面镜子,要告诉世人自己是忠臣。

但现在魏征妄图偷偷打破这种平衡,会是什么后果?

                            

这就好比你本身底子不错,但你每次发自拍都会用美颜相机修下图,后来你成了网红,本想感谢一下美颜相机。

但美颜相机从后台,把你所有的素颜照都发给了媒体,告诉大家,你其实贼丑,成网红全是因为美颜相机。

还记得春秋五霸的齐桓公么?历史上不都说齐桓公并无本事,全靠管仲才让齐国成就霸业?

而魏征将自己的谏言辑录成册交给史官,后世是不是有理由认为:唐太宗昏庸,全靠魏征给他好意见才开创了贞观之治。所以,怒火中烧的太宗才下令“推碑磨文”。

                            

但历史就是难以捉摸,他会不时给我们线索,让我们腹黑猜忌;也会在不经意间峰回路转,充满温情。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战斗结果差强人意不说,百姓叫苦不迭。

唐太宗在班师回朝的路上痛心疾首,不禁感慨:

                            

彼时的唐太宗,垂垂老矣,连年的征战,百姓叫苦不迭,子孙后代忙于争权暗斗,曾经出生入死的老哥们儿或老或死。在那个悲痛的时刻,后悔出兵征讨高句丽的太宗,再度想起了这个,和他相爱相杀近一生的“宿敌”。

                            

哪怕当初我们只是互相利用,即使后来他妄图夺走我的名声,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互相为对方“装”了一辈子的明君忠臣,那我们不就是真的明君忠臣么?

1.《家奴 一个五姓家奴,官至宰相,死了以后,皇帝下令:挖他的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家奴 一个五姓家奴,官至宰相,死了以后,皇帝下令:挖他的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57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