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武就是战斗
夜色还未完全散去,装甲训练场已战车轰鸣。
在一辆列装不久的新型坦克旁,十多名坦克炮长在二级军士长高同康身边围成一圈,听他讲解新型坦克火控系统原理。他的大手一会儿在空中比画,一会儿在战车上指点,颇为干练。
“我们高班长,他可是全旅坦克射击‘总教头’!”说起高同康,连队战士们满脸自豪,“他考取了坦克射击特级、通信一级和驾驶一级证书,是名副其实的‘装甲大咖’。”
那年,高同康所在步兵团奉命换装转型为装甲团。入伍第一年就在全师崭露头角、第二年直接当班长的高同康,心里却七上八下:步兵改装甲兵,我们能玩转那铁家伙吗?
高同康清楚,想成为装甲车的行家里手,没有勤学苦练是万万不行的。他把所有课余时间都放在新装备上,对照教材和说明书,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过,每天一身油一身汗。用了半年时间,他将新型装甲车的基本构造、原理和每个部件的战技性能全装进了心里。
恰逢原广州军区组织装甲兵基础课目尖子比武,成竹在胸的高同康主动请缨,没料到比赛过程一波三折。参赛期间,他连续5天感冒发烧。战友和带队干部都劝他不要参赛,他摇头摆手:“比武就是战斗,我就是死也要死在比武场上!”射击比武当天雨大路滑,自动装弹机突发故障。危急关头,高同康沉着冷静,迅速关闭电击发,闭锁火控系统,检查并迅速解决故障后,再重新打开火控系统。炮弹安全击发,命中目标!
一次精准射击,靠的是一个车组的战斗力,战场上决胜较量,更是团队战斗力的比拼。
参加集团军教练员集训比武,课目多,压力大,面对各路专业高手,高同康不急不躁,每次训练都要比别人多上一次车,平均每天多训两小时,每晚修改完善教案、梳理组训错漏直到深夜……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经过一级级比拼、一次次磨砺,高同康悄然成为官兵们心中的“金牌”教练员,先后带出80余名装甲射击能手。
一次旅里组织战备拉练,听说要在40摄氏度高温下徒步行军50公里,一些战士担心身体吃不消,偷偷减轻背囊里的重量。41岁的高同康看到后,脸顿时黑了下来:“平时不吃苦,战时吃败仗!连队我年龄最大,我带头接受点验!”他现场当着全连官兵的面,一件件清点自己的装备和物资。
路上,一名战士悄悄问他:“高班长,你的年龄跟旅长差不多,算是单位资历最老的兵了,训练咋还这么认真拼命啊?”高同康憨厚一笑:“老兵更得有老兵的样子,我还要考通信特级和驾驶特级呢!”
心声
奋斗的军旅最精彩
■高同康
基层岗位看似枯燥平凡,却是成长成才的宝贵沃土。只要沉心厉炼,奋发向上,自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每个人都能在建功立业的大舞台上绽放光彩!
以血汗博荣誉
“开始!”随着裁判长一声令下,中国队三辆桥车如箭镞般冲出起点,涉浅滩,穿雷场,绕限制路,精准到达作业区。抽取单跳板,连接操作盒,设置系流桩,桥面正在展开,四名作业手已敏捷地攀了上去……
在“国际军事比赛-2018”赛场上,第75集团军某旅架桥班组一路冲锋,勇夺该项赛事“三连冠”。兴奋的队员们簇拥着将四级军士长曾依强高高抛向空中。
“他是队伍的‘领头羊’!”参赛队领队守海兵很少夸人,对曾依强却不由竖起大拇指,“架桥班组能在国际赛场上夺得‘三连冠’,曾依强功不可没!”
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数不尽的汗水与道不尽的坚持。刚接触架桥专业时,曾依强身上常被这“铁疙瘩”磕得青一块紫一块,但他毫不退缩,咬紧牙关对冲刷自己的难题反复“折腾”。凭着一股韧劲,曾依强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熟练掌握整套架桥作业技能,重大演训上常见他的身影。
在参赛队,曾依强用行动感召身边战友,大家抛开苦与累,全班拧成一股绳,作业成绩不断跃升。在战友眼里,曾依强精干严厉,不但专业素质过硬,身上还有股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冲劲。
2015年,班组备战首届“安全路线”国际竞赛,曾依强大胆提议:“将桥车油门由中油门改成大油门。”训练场顿时一片寂静。
变换油门,牵一发而动全身,首当其冲的是六连阀作业手,若调整不当,成绩不升反降,还容易引发事故。队员们都默不作声,没人敢接这个烫手山芋。曾依强胸脯一挺:“我来当六连阀作业手!当副班长时我干过这位置!”
回望历史,征程血染。如今,塔山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尽,但塔山精神穿越时空永不泯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塔山传人砥砺前行。
本期采写的四名战士是新时代塔山传人的典型代表。他们怀着一腔热血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成为各自专业领域最闪耀的那颗星。他们的事迹如一段有关青春和奋斗的故事,纵然充满坎坷和苦累,却令人感动,催人奋进。
四级军士长曾依强带领架桥班组纵横驰骋国际赛场,斩获“安全路线”赛事“三连冠”。在参赛队,曾依强训练中带头、赛场上领头,装备突发故障时,他带人连夜抢修;队员卫冕压力大,他逐个谈心开导……
二级军士长高同康作为旅队装甲射击总教练,心中装着一杆秤,秤砣就是战斗力。扎根基层23载,在一次次走留的“十字路口”,他毅然选择坚守;历经3次换装转型,他精武强能的初心不变,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
上等兵张智平是参加战区陆军侦察比武的唯一一名列兵。从选拔到参赛,他从不畏惧,更不退缩,顽强的意志让人折服,出色的表现令人赞叹。情报侦察,武装泅渡,他总是在最艰苦的岗位摔打磨练自己。
二级军士长张晓双不仅维修技术了得,对目标的追求也非常执着。单位装备新型高炮,面对维修技术人才匮乏的窘境,他第一个站出来啃这块“硬骨头”。转岗到高炮修理专业,既无知识功底,也无前人引路,他硬是铆在岗位上 “钻”了15年,凭借一颗“匠心”圆满完成多次装备抢修任务,扣稳了打赢链上的重要一环。
他们的故事有的光彩夺目,有的平淡朴实,这点点滴滴汇聚的力量,弥足珍贵。我想,正因为有一颗颗“塔山之星”构建闪亮的精神坐标,不断引领塔山传人奋勇搏击,塔山战旗才愈发鲜亮,英雄威名才如此赫赫!
六连阀作业手要有敏锐的看、听素质,手指调控反应速度堪比弹钢琴,眼、耳、手需高度默契。油门一变,桥车发动机噪声骤然变大,微弱的液压声极难听清。
训练场上烈日炎炎,曾依强就像一根钢钉,铆在桥端仔细分辨液压声和机械动力之间的对应变化,寻蚊鸣般一遍遍寻找着最佳液压声。训练结束,人都跟从水里捞出来似的,暴露的皮肤被烤得一层一层掉皮。十天后,他已能闻声知力。
没想到第二年备战,曾依强又给大家“加压”:“首届比拼,各国参赛队对彼此实力已了如指掌,想卫冕,成绩必须有新突破!”
训练强度已抵近极限,突破谈何容易?曾依强将作业流程细分成一个个步骤,再拆解成具体动作,从细节上往高处跳。
“桥车到位后,作业手将背身下车改为顺势跳下,可快1到2秒;打桩作业一锤锤抡,改为风火轮式连续锤,能提速6到9秒……”曾依强的精细让战友们听得一个个目瞪口呆。
很快,曾依强就带着班组摸索出一套“升级”训练路子。在当年俄罗斯赛场上,他和战友们所向披靡,成功卫冕。
赛场归来,曾依强被集团军表彰为典型。面对各种赞誉,他却一脸云淡风轻:“作为一名入伍十四年的老兵,带领战友不懈冲锋,是我的责任,能向世界展示中国军人的素质,更是我的荣幸。”
终极赛场是战场
■曾依强
赛场一秒决胜负,战场一秒定生死。今天有赛场胜出的本领,明天就有战场决胜的底气。三次代表祖国参赛,我倍感荣光。赛场之下,我将带领班组继续锤炼本领,做到走上赛场能摘金,奔赴战场必打赢!
不服输就再上
雷声响过,雨越下越大,而攀登训练场上的“火药味”却愈加浓烈。
“班长,让我再来一次,一定比他快!”
被战友夺走第一的上等兵张智平,没等气平喘下来便立即向班长请示,略显稚嫩的脸涨得通红。
“不服输就再上!”
“你比他快,他就要比你更快!”在战友们眼里,高高瘦瘦的张智平好胜心极强,似乎天生就有股不服输的倔劲。
去年八月,张智平冲破严苛选拔,代表旅参加南部战区陆军侦察兵武装泅渡科目比武。当他走进赛场,一道道质疑的眼光飞了过来——“哟呵!一个列兵来参加战区陆军侦察比武?”当发号枪打响,众人却都看得目瞪口呆:张智平一下水就将几名士官选手狠狠甩在身后,紧紧“咬”着第一名。
由于心急没调整好节奏,张智平刚游出一公里,突然一龇牙——左小腿抽筋!钻心的疼痛迫使他停了下来。保障艇迅速驶近,张智平顾不上疼痛,坚定打出“OK”手势:“我能行!没事!”待疼痛稍稍减缓,他立即加速,咬牙追了上去。
离终点两百米处,张智平将泳姿改为自由泳,开始最后冲刺,不料,刚一发力,左小腿再次抽筋!张智平忍住剧痛快速变回蛙泳,仅靠双手和右腿奋力游向终点,最终斩获第二名。
“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总结大会上,颁奖领导对张智平赞不绝口:“列兵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不容易啊!”
确实,太不容易了。
两个月前,旅侦察集训队组织摸底考核,张智平看着自己“吊尾巴”的成绩,沮丧发愣。老兵们纷纷安慰他:“你才第一年兵呢,别给自己太大压力,这次抱着锻炼的心态就好。”
“为什么我要抱着锻炼的心态?我来集训就是为了参加比武!”张智平暗下狠劲与自己“死磕”。在集训队,他把训练看成考核,把考核当作比武。由于长时间泡在水里,张智平发皱的皮肤被装具蹭破好几处。发炎的伤口火烧一样疼,常让他难以入眠。
勤奋与坚持让张智平训练成绩快速提高。短短一个半月,他已从最后一名攀升至第二名。在与第一名的终极PK中,张智平凭着更顽强的意志,在最后一刻将其超越,引得战友们惊呼不已。
勇跨挫折飞更高
■张智平
敢于淬炼,勇往直前,这是军人应有的样子,也是自己向往的模样。每一滴掺杂眼泪的汗水、每一道反复开合的伤口、每一次伴随痛苦的突破,都将成为成功路途上的美丽风景!
全力保障打赢
去年四月的桂北山区,阴雨连绵、春寒料峭,南部战区陆军军械维修专业比武在风雨中激战正酣。解脱供弹机簧力,拆下限位齿条……诊断故障、展开排除,一个高大健壮的身影穿梭在各个机构对零部件进行拆卸装配,动作干净利落,肩上的“三道粗拐”格外引人注目。
“故障全部排除!”秒表定格在21分32秒,二级军士长张晓双以比满分标准还快8分28秒的成绩夺得技能课目最高分,并在随后的体能和理论课目中连获两个满分,成功将冠军奖杯揽入怀中。
其实张晓双当年也是半路出家。2004年,单位换装一批新型高炮,连队官兵都在全力研究如何操作使用新装备时,作为炮手的张晓双却主动申请转岗高炮修理技师,开始琢磨新型高炮的维修与保养。
对于张晓双的转岗申请,战友们议论纷纷,“炮手专业这么出色,却转到一个没任何经验的岗位,这不是为难自己吗?”面对大家的不解,张晓双不为所动,总是平淡地解释:“总要有人去维修保障嘛。”
转岗后,为早日摸透新装备的维修要领,张晓双抱着厚厚的说明书反复“啃”,一个个零件逐一钻研,天天围着高炮转、盯着故障看、带着问题睡,常常为了解决一个故障而错过饭点,“饱”了脑子,饿了肚子。
不到一年的时间,张晓双通读了9本专业书籍,绘制了厚厚一叠图表。从分解结合到性能原理,从判断情况到排除故障,一个个技术环节被他逐一攻破。然而,张晓双并不满足于此。在随后的几年里,他结合学习笔记和实操维修,编写出和两本书,将自己的维修经验悉心传授给每一名从事高炮维修的官兵。现在,单位的官兵都习惯称张晓双为“张师傅”。
2012年,部队参加实弹演习,负责维修保障的张晓双成为演习胜利的“关键先生”。前方指挥所指示,十分钟后对“敌机”进行火力打击。可就在这时,一门高炮的电机突发故障。时间紧迫,上级通知张晓双立即进行抢修。他飞奔至阵地,跃到高炮上进行启动检测。随动系统工作正常,供电系统状态良好……故障到底发生在哪?冷静思考后,他又连忙检查电击发按钮。伴随着微弱刺耳的声音,电磁铁发出沉闷异响——“肯定是保险开关出了问题!”张晓双迅速打开保险开关,原来是保险开关的线头出现了松动。查出故障源头,张晓双立马展开抢修,最终高炮按时击发,成功击落“敌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张晓双已是名声在外,却不顾严重的腰肌劳损,依旧奔走在装备维修一线,像伫立在大海中的礁石,执着而坚定。
每个岗位都是战位
■张晓双
战斗力的提升是一环接着一环,少了哪环都不行。我离开炮位,拿起扳手,虽处在战场“幕后”,但同样是打赢的关键一环。只要把本领练硬,在哪个岗位都能成为尖兵!
最闪耀的那颗星
■张忠吉
“我们是英雄的塔山铁军,历史记载着我们英名……”每当激昂唱响,一股豪迈之情便不由得在我心里奔涌翻腾。
1.《塔山英雄团 70年的传承,来看看这些塔山英雄团的战士们》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塔山英雄团 70年的传承,来看看这些塔山英雄团的战士们》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58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