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诚龙

万山皆屏气,万籁俱静音。阳明先生独坐幽篁里,不弹琴,不长啸。世界关闭了铃声,调于静音状态——您知道,这是一段非常著名的时刻,这是一种哲学腾飞之前的蛰伏时间,这是阳明先生在格竹子。

阳明先生格了七天七夜,格出了阳明“心学”,这是中国独有的哲学。阳明先生最先何处设杏坛,布其心道?湘西龙兴讲寺焉。

《沅陵县志》有记:“守仁之学以致良知为主,悟道则始于龙场,讲学则始于虎溪。”阳明先生流放夜郎西,世界没信号了,尘世不互联了——连局域网都没了,只有流水没有流量,只有竹子没有主子——竹子即主子,吾身无主,吾心有主。心学主了王阳明。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独道道何如众道道?王公独自得道,也是很想布道众生的。王公流放归来,一路孤绝独行,心凉得很:何处可将其道流布天下?

王公到湘西,“辰士首崇其教”,辰州地方读书人(今怀化市沅陵县),见了阳明先生路经宝地,好酒好菜相待,奉座上宾,请上龙兴讲寺论坛,主讲其贵州龙场格竹子格出来的心学。

龙兴讲寺,一座古老书院,据说得名于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次年,下发二号文件(一号是什么,没考),令开设学校,以龙兴唐室。阳明心学首讲于此,“寻至风靡天下,人人知宗王学。”

阳明心学湘西开讲,便流播天下,是不是说,湘西是学术中心?湘西地处偏远,是没几人把这地方放心中之中心的。有之,也是被流放嘛。湘西此地崇山峻岭,有茂林修竹,野性难驯,灵气勃发,却也缺中原文化播种,其情形是,天生丽质,养在深闺,若无帅哥猛男迎娶,孕育不出好文化来。阳明先生一到此地,文化精神激情播撒,湘西之文化开始勃发异彩。

张建安教授的《湘西想象的民族特征与文化精神》蛮有意思,其话题所探究的是湘西出现的文学群。张先生发现,武陵山脉是一条文脉,在现当代文学星空里,武陵地带(以湘西为中心)出了不少文学家。现代如沈从文,当代如王跃文(都是文啊,湘西之父老乡亲,本人或缺文,却都崇文),皆武陵山脉之文学旗手,旗下文学之星者众,谢璞,刘虔,孙建忠,蔡测海,刘舰平,彭学明,彭见明,姜贻斌,肖仁福,贺晓彤,匡国泰,马笑泉,田耳,李晓敏……群星璀璨,或是诗歌知名,或是小说传远,或以散文耀眼,或是杂文立脚,在各自文学群里,站起来都是有海拔的。

这是什么样的文学现象呢?一方山水养一方文学,湘西这方土地甚是神奇,山有灵,水传神,草被茂盛,树林阴翳,文学与山水天然互生;山水间极富特质的是,湘西巫性文化源远流长,人们信巫信鬼,如放盅,如赶尸,如神打,如锁蛇,如落洞,巫性文化盛行,催生了湘西作家的文学想象——文学是一种想象的艺术,湘西人那么富有想象力,湘西自然便出富有想象力的作家。

湘西地域生产文学,王阳明等有功焉,那是流放文化对地域文化的杰出贡献。王阳明流放夜郎,再来虎溪讲学,媒介了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之深度交融。中国文学第一人屈原,入溆浦,入湘西,湘西地域助力屈原之文学想象,屈原其文学也得力于湘西地域之培育。屈原后,相继被流放到武陵山脉的,还有王昌龄,还有刘禹锡。流放者个人性格气质上,多半是叛逆的,是傲气的,是内心带有反抗之性格质素的,这些流放者的个性特征,也遗传入了现当代湘西文人之文学基因,如张先生所说,“两千多年来,屈原、王昌龄、柳宗元、刘禹锡、王守仁等文人的精神血脉一直在湘西传承不绝,他们的政治与文化思想在湘西的民间光耀千年万年。”

王阳明被流放,心中凄凉,到龙兴讲寺,心情转高兴,赋诗曰:好景同来不同赏,诗篇还为故人留。流放文人的精神血脉千年万年耀民间,更在文学间留存并流传千万年。

(《湘西想象的民族特征与文化精神》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王阳明布道龙兴讲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王阳明布道龙兴讲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6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