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游客在贵州贵阳黔灵山公园拍下猕猴猖狂“打劫”的一幕:一只猕猴见游客手里提着食物,直接上手就抢,当着众人的面大摇大摆吃起东西来。

女子欲上前拍照,“猴哥”伸手就是一巴掌,幸好她闪躲及时,才没有中招。

网友评论

延伸阅读

野生猴频频伤人,要明确和坚守人与野生动物的边界

近段时间,野生猴伤人的事件屡屡发生。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贵州黔灵山公园共计发生猕猴伤人事件5811起。今年1月至今,共接到游客被猕猴咬伤的投诉2147起,刚刚结束的9月份,就有194名游客被猕猴咬伤。与此同时,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今年以来被猕猴伤到的游客接近4000人,工作人员称,景区内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游客被野生猕猴伤到的情况,为保障游客安全,工作人员会对猕猴进行驱赶。

追溯原因,野生猴子伤人既有游客的责任,也有景区管理的责任。与野生动物零距离接触,其实伤害到的是人和动物双方,是一个双输结果。野生猴伤人的问题,说到底还是人与野生动物的界线在哪的问题。

世界著名的动物行为学家珍妮•古道尔博士,曾提出过人与野生动物的一些界线:一是不要打扰野生动物,让动物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游戏规则去生存;二是即便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也要按动物的天性、各种动物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保护动物,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反这样的原则。这些原则也是国际动物学界一直提倡和认可的。多年的实践和动物学研究的理论证明,这些原则会对野生动物和人类形成最好的保护,也体现出人对于野生动物的最大尊重。但是,尽管动物学界一直在讨论和明确两者间最适宜的界线,还是有很多人不愿意遵守这条界线。

野生动物的种群是根据它们内部的关系,以及与生存地和环境的相互适应来建立的。当野生动物能适应环境时,它们就会在这个环境中适者生存,并且根据环境的供给关系保持自己种群的数量。研究人员根据环境载量调查和评估认为,黔灵山公园内的野生猕猴数量最好控制在400-500只,但是实地调查发现,公园内实际存在的野生猕猴数量约1200只,远远超出可容纳的最佳值。而黔灵山公园野生猕猴超出环境负载量的根本原因,在于游客投喂已成为一种习惯和方式。猴子不愁吃喝,就可以无限制繁育。

野生动物应当适应自然环境自身的规律。自然界中可以提供鲜明对比的例子,是生活在北极圈附近的旅鼠。旅鼠从不冬眠,冬天它们刨开雪地,依靠草根或预先储备的食物度过。旅鼠出生后不到一个月就会性成熟,繁殖非常快。当食物丰富时,它们的种群会爆发式地增长。为解决种群爆发时的缺食问题,大量的弱小旅鼠被迫流离出生地。它们在慌乱中四处寻找新栖息地,这个过程中会有大量旅鼠死亡。身强力壮和适应性强的旅鼠个体生存下来,旅鼠种群因此达到了与生境载量的匹配。

同理,如果游客不投喂野生猕猴,它们的生存就会适应自然环境,并遵循种群内部的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强壮的个体才有繁殖机会,种群也会适中,以匹配环境所能供给的食物和栖息资源。

野生猕猴的繁衍受到的限制小了,就必然扩张猴群,这些后代又更依赖于人,养成了向游客索取食物的习惯,不给就伤人。人与野生猴接触,除了有患狂犬病的可能外,还可能患其他疾病。结核病、炭疽、布鲁氏菌病、鼠疫、疯牛病、艾滋病、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等,都是人与野生动物接触后,在人与人间传播和发展的。人也会把疾病传染给动物,如流感。非洲的一些国家公园就屡屡出现游客把流感传染给猩猩的事件。因此,避免人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有利于双方。

关于野生猕猴伤人事件,需要科学管理和有效的避免措施。从长远角度看,对旅客进行广泛的科学知识普及极为重要,要让人们明白,与野生动物的最好相处方式就是可以观察、观看和欣赏,不要零距离接触,更不要投喂食物。人们需要抑制自身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对待野生动物,不能像撸猫抚狗那样寻求开心。对于游客不听劝阻投喂的,可以纳入警示名单或者罚款。可以在野生动物专家,如灵长类专家的指导下,寻找既不伤害猴群,又能驱赶猴群的方式,以保护游客和猕猴族群。

1.《公园猕猴猖狂抢夺游客食物:女子欲上前拍照 “猴哥”伸手就是一巴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公园猕猴猖狂抢夺游客食物:女子欲上前拍照 “猴哥”伸手就是一巴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651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