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翼是固定翼飞机获得升力的主要来源,自从莱特兄弟成功发明出动力飞机后,后来者大多沿袭平直形的机翼构造再加以改进。不过也总有人想在机翼上捣鼓一些奇特的花样,飞出不一样的轨迹。

伦纳德·伯尼

美国人伦纳德·伯尼早年曾在莱特飞行学校学习,后来到多家飞机公司任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还做过美军的飞行教员。按说这样一位“老司机”对飞机的发展趋势应该颇有了解,但伯尼却坚信只有尽可能地模仿鸟类才是王道。他经常观察海鸥的飞行特性,认为符合“自然法则”的飞行器要比莱特式的机型更有效率。这样的想法并不新鲜,早在莱特兄弟之前就有不少人仿照鸟类的运动研制扑翼机,但都以失败告终。伯尼当然不会再走这样的老路,而是要将机翼改造成鸟的翅膀来提高飞行性能。

伯尼的奇想被证明是只徒有其表的“笨鸟”

这位“爱鸟者”从1925年起把设想付诸实现,花了两年多时间打造出一架“伯尼之鸥”(Bonney Gull)。这是一只十足的金属鸟,圆润的机身采用铝制波纹蒙皮,机头安装一台功率为134千瓦的活塞发动机,并列双座的驾驶舱呈气泡形。机身下是常规的固定式起落架,尾轮还装有整流罩。而机翼是名副其实的翅膀(只是不能上下拍打),不仅外形相像,主翼的安装角、翼尖的后掠角和翼面弧度都可以通过操纵系统加以改变,用于调整飞行姿态,连副翼都省掉了。整片机翼还可向后翻转,便于存放或运输。机尾部也明显模仿了鸟类,带有向上翘起的方向舵和全动式水平尾翼。

“伯尼之鸥”的机翼和机尾都十足模仿了鸟类

这架“鸟模鸟样”的飞机完工后却是无人喝彩,尽管已经有人提醒伯尼这不科学,但他还是执意要亲自“与鸟同行”。1928年5月4日,“伯尼之鸥”在纽约长岛的寇蒂斯机场首度起飞。从滑跑到离地看起来还挺正常,但这只“笨鸟”(Gull也有“愚笨”之意)才爬到10多米高度时就开始左摇右晃,随后一头撞向地面。飞机摔散了架,座舱内的伯尼也被甩了出来,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这一幕被现场的摄影机拍摄下来,人们很快就在电影院里看到了以“悲剧性的先锋飞行”为题的新闻短片。

1928年5月4日,“伯尼之鸥”首飞事故致使发明者伦纳德·伯尼丧命

鸟类的确是天生的飞行好手,但这是与它们独特的生理构造紧密相关的。人类研制的机器再精密,到目前为止也难以模仿到如此灵巧自如的程度。伯尼的梦想之作虽然具有一些超前的设计,如可变的机翼安装角和后掠翼,但实质上却是逆潮流而动,以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如果是参加现在流行的“鸟人”大赛也许还能博得个满堂彩。

“伯尼之鸥”基本参数

机长:6.58米;翼展:12.27米;全重:907千克。

1.《飞机的发明者 早期飞行器模仿鸟类设计 仅飞一次就导致发明者丧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飞机的发明者 早期飞行器模仿鸟类设计 仅飞一次就导致发明者丧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65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