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个系列报道“我是文物修复者”
90后青铜修复师:修复武器脸变红
全媒体记者任博
90后修青铜器?没错。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修复基地位于潼关镇,距长沙市一小时车程。在前往青铜官的大巴上,我想,既然是在修青铜器,那么修复者应该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爸爸。但我遇到的青铜文物修复人易新波和丁杰,是两个90后的年轻一代,一男一女。
要成为文物修复者,第一件事就是静观其变
易新波告诉记者,他们都是1994年出生的,今年26岁。2016年,从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毕业后,进入湖南考古学院科技考古中心,专门从事青铜器修复工作。当时,另外两个学生来了,但后来他们离开了。易新波告诉记者,他们班十几个学生,大部分都是两年内转行的。原因很简单。易信波认为,一方面文物修复人员的就业门槛高,另一方面文物修复人员必须能耐得住寂寞,坐以待毙。他说:“幸好我和丁杰对修复文物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静坐的精神支柱。”他和丁杰呆在潼关镇安静的办公室里,每天面对着青绿色肤色的青铜器“病人”,为他们“把脉”。
易信博说:“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医生。现在在一家‘遗产医院’做‘医生’,基本上是把事业和爱好结合起来。他指着桌上一面等待修理的古代铜镜说:“每一面铜镜都不会一样。它们已经被埋在地下一千多年了。每个“病人”都患有不同的“疾病”。我得根据症状来治疗,对我来说既有挑战性又有乐趣。"
被冲去修理武器
记者在修理间四周看了看,看到很多生锈碎裂的青铜器,于是问道:“宁乡出土的泗阳方尊,当初是日本机器吹成碎片的,是文物工作者做的。生锈碎裂的青铜器最难修复?”但易信博以自己三年修青铜器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丁一三代好补,汉朝的剑不好修。”
易新波告诉记者,他和丁杰从事青铜器修复工作三年多,共修复青铜器200余件。大型青铜器包括钟、鼎、玉等。一般胎壁厚,残缺面积大。除了纹饰之外,修复过程不需要很精细的工作,所以相对容易修复。他和丁杰修复的兵器占青铜器的80%,有190多件,其中青铜剑最多,其次是矛、匕首、箭等。这些武器形状各异,但都有通病:全身矿化严重,刃口呈锯齿状;入门会“掉渣”。所谓掉渣,是指矿化造成的细微区域的掉落。贴渣完成锯齿状缺陷太难了。“手根本不能捏,用镊子没有手感,影响粘接效果。每次做这一步,戴口罩的时候都要屏住呼吸。怕一口气呼出,就把小块吹走。我们经常修理这些武器。面红耳赤。”
“填补空白也是如此。武器缺口不仅面积小,数量多,而且面积小。配套材料与原器物接触面小,很难补齐。说到打磨,不努力是得不到效果的。一点点努力弥补,掉了就得弥补。掉了就得再补。掉了就再补。一件武器几十个缺口会补上,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有时候同事看到我们在修武器,半个月或者二十多天以后他们再来看我们的时候,我们手上还有那个武器。其实我们并不是被动的心不在焉,而是在一次次的弥补小差距。”易信博说:“修武器不仅考验肺活量,还要靠巧手。技术和心灵在修复青铜兵器中慢慢磨炼。”
青铜“体检”进入高科技时代
易信波停下手中的工作,松了一口气,告诉记者,丁仪还是兵刃,无论是否容易修复,只要送到修复室的器物,无论来自夏、商、周、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我们都是敬畏的,保护和修复它们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有时候我们修其他级别的文物,可能比修一级文物还难。我们是‘医生’,平等对待病人。"
易新波告诉记者,在修理室修理青铜器之前,应该先进行严格的“体检”。第一,青铜器要取样化验,确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清洗青铜器是处理的第一步。“我们使用现代仪器——超声波洁牙器去除器皿表面的污垢、硬结等有害附着物,同时保留绘画、织物附着物等具有研究价值的历史文物痕迹。”
丁杰介绍,“之所以要对青铜器进行体检清洗,是因为空气体中的氯离子会导致青铜器得‘传染病’。染病青铜器表面的铁锈会不断吸收空空气中的水分和有害气体,导致铁锈膨胀,感染其他放在一起的青铜器。”因此,患有“传染病”的青铜器必须接受特殊的除锈处理,除锈处理可能长达数月。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易信波和丁杰静静地呆在潼关镇文物修复基地。这两件90岁的青铜器复原了,永远年轻。
1.《铜器修复 90后青铜器修复师:修兵器憋得面红耳赤》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铜器修复 90后青铜器修复师:修兵器憋得面红耳赤》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718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