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纵横家是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思想的重要流派。韩曙《文艺志》中记载的《从衡十二家》早已亡佚,后人主要依靠《史记》、《战国策》等史料来了解纵横家的事迹。20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帛书《战国书》出土,无疑对战国纵横家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战国家书》是否颠覆了传世文献?应该如何协调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关系?本文采访了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洛阳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蔡,请他讲一讲战国背后的故事。
彩云章
论文:20世纪70年代,你计划整理四本书:《紫苏》、《张子》、《鬼谷子》、《战国书信》。能说说当时的初衷吗?
蔡:我知道纵横家族始于苏秦。小时候父亲教我读三字经,我知道有个古代圣人叫苏秦,是洛阳太平庄人。他年轻的时候“刺到骨头”,学习刻苦。后来,他“扛起六国互相打动”。我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后,通过阅读《战国策》、《史记·苏秦列传》等史书,对苏秦的事迹有了深入的了解。
苏秦墓位于洛阳太平庄村南
异装癖的政治策略和游说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韩曙文艺志》中有三十一篇、十卷,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相继失传。司马迁的《史记·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主要依据长篇游说材料,认为苏秦和张仪是同时从事联合连横的敌对人物。这种说法受到了后来学者的质疑。所以,传世的“纵横士”著作中,只剩下至今仍有争议的《鬼谷子》。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书信》中,发现了苏秦的书信和游记修辞十六章。《失传》十四章是司马迁从未见过的珍贵史料。这为我们收集、整理、考察紫苏、张子、鬼谷子的相关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帛书《战国书信》残卷
洛阳是纵横家的重要发祥地。鬼谷子是纵横诸子的鼻祖,有“楚人”和“河南人”的不同说法。
“鬼谷”的地名最早见于《史记·甘茂列传》。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鬼谷子的隐居地点是洛阳市汝阳县南七里的云蒙山。
洛阳市汝阳县云蒙山鬼谷洞(网络图)
苏秦和张仪是纵横学人的代表。帛书《战国书信》是由纵横两方的学者撰写的书信和游记修辞汇编。《鬼谷子》、《紫苏》、《张子》、《战国帛书》相互关联,堪称纵横士子的“四书”之作,也是研究纵横士子史和战国史的珍贵文献。这是收集、整理、校勘、注释这四本书的基本思路。
论文:司马迁写《史记》为什么不用《战国策》而用《战国策》?
蔡:司马迁的《史记》,被称为“史家绝唱”,有着永恒的范围和一百个笼子。元丰元年(前110年),司马迁奉其父之命,在“周南”(今洛阳)作《史记》叙事。真正的史料收集始于汉武帝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04年。
西汉末年,刘向《战国策》的修订,是以皇家收藏的《国策》、《国事》、《长短》、《事》、《长书》,或《边书》等为依据的。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战国部分时,《战国策》(《六国年谱序》)中的“权变”故事也来源于“国策”、“国事”或“长短”等小册子。
帛书《战国书信》27章中,有16章是“失传已久的失传书籍”。根据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年代木简,可以确定该墓的埋葬时间为中国文学皇帝(文物,1974年7号)之前12年,即公元前168年。可见,司马迁在撰写《苏秦传》、《张仪传》时,帛书《战国书信》已被埋没60余年,自然错过了记载苏秦真实事迹的材料。这就是司马迁“选择战国政策而非纵横家书”的原因。
《华尔街日报》:你认为张怡和苏秦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吗?依据是什么?
蔡张赟: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认为苏秦和张仪是同时从事联合连横的敌对人物。
张仪协助秦王会文实施联衡战略,在拓展秦国疆域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秦湘·甘茂对秦武王说:“臣闻张艺曦及巴蜀之地,北取西江,南取尚勇。天下不以为张仪多,大王为先。”(《秦策二》、《秦武王被称为甘茂》)李四曾写道:“汪卉利用张易之的计划,拔出三川之地,西至巴蜀,北至县城,南至汉中,保九夷,并使之。他根据高程在东方的危险,割开沃土,分散六国使之。(《史记·李四传》)这些都是对张仪历史功绩的高度总结和肯定。
《孟子·滕文公》记载:“公孙衍和张仪,不是真丈夫吗?你一生气,群臣就害怕,安定下来,天下灭。”这说明张仪在连横的战略对手是公孙衍,而不是苏秦。
据《史记·秦本纪》,秦“十年,秦”,公元前328年。秦武王二年(309年前),“张仪死于魏”。《史记·魏时嘉》也说:“十年(前309年),张仪死了。”这说明张仪死于公元前309年。
而帛书《战国书信》中的“苏秦叫陈”有“李芹在门”之语,这里的“秦”就是苏秦。可见苏秦是公元前312年在陈赓门下游说时刚刚涉猎世事的年轻人。这时,夷夷早已成为有名的诸侯,步入老年。
苏沁第一次出门,失败了,被父母老婆姐姐冷遇。他找出太公的《阴服》等书,刻苦钻研,把别国时事“揣摩”出来。每当他读累了,想睡觉的时候,他就会“从自己的股票上画一个圆锥体,流血到脚上”,继续努力学习。一年多之后,苏秦完成了对其他国家情况的分析,信心倍增。这时,他听到招贤纳士的好消息,决定北上燕,施展才华。
公元前314年,趁燕内乱出兵攻占燕都,“毁其祠堂,动其重武器”(《孟子·梁》),燕被齐军所杀。公元前311年,著名官员(311年至279年在位)登基后,认为齐“破燕”是一大憾事,决心为自己的死报仇。他建造了黄金台,并从四面八方招募智者。《说袁俊道》载:“紫苏闻之,出自周桂言;邹衍闻之,从齐至燕;乐毅听到了,来自赵桂妍;屈,从楚到燕。四个儿子到了,果实又弱又壮。”这里的“紫苏”就是苏秦。燕昭王非常重视苏秦的到来,亲自到乡下迎接他,为他设宴。公元前308年。
苏秦(?——284),他一生的主要故事,就是做的心腹,执行“以弱强齐”的特殊使命。凭借他的聪明才智,他很快赢得了齐敏国王的信任,并被任命为齐襄王。苏秦首先策划齐“兴宋”,联合五国(齐、赵、汉、魏、燕)攻秦,瓜分“齐赵之谊”,以实现振兴燕的“大事”。然后在苏秦的策划下,公元前284年,率领五国联军(燕、秦、汉、赵、魏)讨伐齐。
据帛书《战国书信》《召贾》一章说,“天下特工不都是等夏的。...武安君对灾难的放弃也是。”此文乃苏秦派使者游说秦将“举贾”之辞。这说明在公元前284年春,率领燕、秦、汉、赵、魏五国破齐之前,苏秦尚未殉国。
今年夏天,当乐毅率领五国联军突破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以西)时,齐敏的王芳如梦初醒,十分愤怒。他以“阴、严某气”的罪名处死苏秦。苏秦忠于燕国,死了,被奉为“燕国之尾”。
所以苏秦应该比张仪晚一代。他们既不是同时教鬼谷子的同学,也不是同时联合连横的对手。
《相邦》葛(文物,2012年第8期)
论文:有学者认为鬼谷子是苏秦伪造的,那么鬼谷子和紫苏有什么关系呢?
蔡:因为和早已失传,后人很难知道他们的真面目。鬼谷子开始出现在隋书的《史记》中。因此,三者之间的关系令人困惑,难以澄清。
据《杜赞》,东汉及时古儒家称鬼谷子为“苏。乐毅的《鬼谷子》中提到“苏秦想变得神秘,所以他用了“鬼谷子”这个笔名”(引自《史记·寻根》)。而《旧唐书》《新唐艺文》则直接将《鬼谷子》称之为“苏秦所作”。结果,清代儒生马国翰误以为《鬼谷子》是紫苏编录的。
长期以来,学者们常常混淆紫苏、张子和鬼谷子。一是认为《韩志》有苏秦三十一篇、张仪十篇,东汉人为此聚二本,倚仗鬼谷》(胡应麟《少师·方善·潘聪》(卷三十)。第二,我认为班固的《汉书》中没有《鬼谷子》,因为没有《鬼谷子》这本书。到了东汉,这本书《紫苏》被改成了《鬼谷子》。于是隋志有了鬼谷子,紫苏也同时死去(朱星元《战国纵横家法研究》)。三是“秦汉时期,鬼谷子的内容依附于紫苏,当时没有鬼谷子这样的称谓;魏晋以后脱离紫苏传播”(中国文化论坛,2014年第1期)。由此可见,紫苏、张子与鬼谷子的纠葛。
《鬼谷子》是纵论学者的理论经典。其佚文及书名见于西晋皇甫谧特别注明的《史记太史公列传》和《说苑山说》,可见该书早在西汉时期就已流传于世。苏秦晚年是鬼谷子的学生。唐儒马总《夷陵笔记》在《鬼谷子》开篇指出“苏秦也是秘书”。石喻《鬼谷子真伪考辨》说:“我怀疑这本书,一般是苏秦说书人的作品。”可见《鬼谷子》是苏秦整理者整理的作品。
紫苏和张子是苏秦、张仪及其学派的书信集和游记。虽然《鬼谷子》是苏秦写的一本书,但它的内容与紫苏和张子的明显不同。《鬼谷子》传世版本中没有苏秦、张仪的书信和游记修辞,《战国帛书》、《战国策》、《史记》中也没有《鬼谷子》的篇章。这说明紫苏、张子、鬼谷子是独立的,不是“交融”的。所以说鬼谷子是“苏秦欲神秘化,故化名鬼谷子”是不充分的。
明代想象中的鬼谷子形象(三人十卷)
论文:为什么只有战国时期才是滋生纵横士子的土壤,在后来的大分裂时代很难看到有这样身份的人,比如五胡十六国?
蔡:战国时期,王侯将相,国族纷争。但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争鸣、思想文化活跃于空之前的黄金时代。
战国初期,诸侯国相继进行政治改革,大多数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走上了富庶强兵的道路。因为所有国家“都是为团结强兵的敌人服务的”,所以他们“从横向和短期的角度寻求欺诈和利用它”。
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很快形成了蚕食山东六国的战略态势。刘翔在《战国策》中说:“属苏秦、张仪、公孙衍、、戴、李,生于长短观,自左向右倚。苏秦是从,张仪是横;跨秦帝,离楚王;你所在的国家重,你去的国家轻。”从此诸侯国联合连横运动正式拉开序幕。
民本思想和文人精神是战国精神的主旋律。在周公“民只为国,而为国”的民本思想指导下,各国统治者都能够成为贤人,以师相待。齐宣王说:“我忧国忧民,我愿意受到学者们的对待。”(《齐策四》)“贤者在,其君不恭,国不愠。”(《楚策四》)“想定霸王之名,不如准备一个知道的人,两个星期。”(《东周策》)齐孟想长郡有“三千食客”,赵翔平原君有“千客”,是当时社会崇尚文人风气的产物。
战国中后期,在“得士者强,失士者亡”(《史记·列传》)的社会风气下,仅战国政策就有二百余人。大多被称为“游地”、“谋士”、“明眼人”、“智士”或“足智多谋之士”,而洛阳人苏秦、苏代、李肃兄弟、周醉也被称为“二周明眼人”。这说明了战国时期“士气高涨”的基本情况。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败百人,独尊儒术”。从此,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民本思想和士人自由活动的社会风气荡然无存。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统治者,都是只会劫掠杀戮的游牧部落首领,都是局部分裂的军阀,或者是幸存下来的没落贵族。他们既没有以人为本的君子观,也没有广纳贤才的胸怀。当时的社会已经失去了让纵横家庭得以生存的宽松土壤。这就是为什么在我国大分裂时代很难看到战国纵横士人的“谋士”群体。
蔡《编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5月
论文:后世对苏秦的评价褒贬不一。比如王安石的诗《苏秦》说:“已分死权,恶名已灭几何年。想了很久你的灵魂,后悔当初没有第二场。”如何客观评价先秦苏秦等纵横诸子?
蔡:长期以来,儒家和法国都极力贬低人妖的历史功绩。《孟子·离娄》载:“善战者判刑,连王侯者次之。”朱注::“加入诸侯,如苏秦、张仪。”“万事俱备,五只蝴蝶”把纵横家看做“跟横党”。三国时的福琴说:“战国时重复了乐器和琴术。”(《三国·舒舒·福琴传》)明儒宋会的《儒林外史》说:“一家纵横”是所有丈夫和蛇的智慧。用家人,必死无疑;如果你使用它,你将失去这个世界。”(《宋·石雪全集》宋会著)这说明儒家和法国人对纵横士子有贬损的态度。
纵横家作为中国古代“九流世家”的重要流派,在战国秦汉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战国策·秦策一》一章的说法,“苏秦将以连亨为始”,“此时天下之大,民之众多,臣之威武,谋士之权皆由苏秦决定。不争食,不扰兵,不争秀才,不折弦,不折矢,诸侯相亲,为兄弟好。夫君与贤者皆服于世,一人用之,天下从之。”《史记·滑稽列传》说:“苏秦和张仪应该是各种事物的主宰,而他们两个应该和香清处于同一位置,这对后世是有好处的。......张仪和苏秦结婚时,周室不好,群臣不争权,飞鸟争兵。他们是十二个国家。无男无女,士强士亡。所以他们说听了线,处于尊重的地位。泽及后世,后代昌盛。”因此,苏秦和张仪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诸子,大多是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司马迁在《苏秦传》末尾说:“苏秦三兄弟都游说诸侯以示功名,其技胜于权变。.....夫苏秦始于绿乡,连六国都追随他的亲戚,所以他的智力超群。所以,我把他的行动列出来,他的时机也重复了一遍,让他不能一个人!”《燕铁论·赞贤》载:“苏秦、张仪,智足以强国,勇足以威敌,怒而惧于天下,安生于天下。宛城主不降礼,请付重金。这个所谓的世界名人也。”《论衡·答》曰:“太史公叙诸圣贤,夷秦有文章,无恶之文。他的功德与圣贤无异。.....仪、秦,这些身处困境的人,都处在一个热火朝天、神奇女侠的世界里。此时齐国、齐不能与之抗衡,禹、不能与之抗衡。”《文心雕龙》云:苏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师”。所以在《战国策》、《盐铁论》等著作中,苏秦、张仪被誉为“圣贤”、“能服天下的名士”。这是从战国历史发展的最高层次对苏秦、张仪历史成就的正确评价。
1.《苏秦的老师 访谈︱蔡运章:鬼谷子是苏秦的老师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苏秦的老师 访谈︱蔡运章:鬼谷子是苏秦的老师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726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