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晚,11月14日,恰逢清华大学历史系成立90周年,“人文清华”论坛邀请了历史系教授彭林,在新清华学校进行了“人,为什么要做人”的公开演讲。彭林教授从走出“半人时代”开始,讲解礼仪之道和礼乐生活,带领观众一起感受中国礼仪文化的表象。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等近千名师生参加了会议。
演讲开始时,彭林向观众鞠躬,这是他几十年来上课的习惯。他鞠躬以示尊重,不仅说话,还敬礼和传播仪式。
彭林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由身体发展和精神发展两部分组成,这是对梁思成先生提出的“半人”概念的延伸。人类已经过了第一个“半人时代”,从两百万年前的森林猿、猿、穴居人进化为人类。但精神发展缓慢,刚刚进入第二个“半人时代”,要用道德理性去克服残留在心中的动物野性。
人,为什么要做人?鹦鹉会说话,永远不会离开鸟。猩猩可以在不离开动物的情况下说话。人和兽有什么区别?
从孔子的“鸟兽不可同群”的思想,到孟子的“仁义礼智”的思想,再到第二个过程,以礼为标准进行“禽兽蛮夷中原民族”的分类。彭林引用经典,最后用《礼记》的话来回答,“人之所以为人,是礼义之故”。他希望与礼相关的文化意识能够真正扎根于每个人的内心,让人们“与动物不同地认识自己”,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生活。
礼仪,为什么是仪式?礼乐人生,君子气象是什么?
彭林解释说,礼要贯穿一生,外在表现是“灵与神”;音乐,尤其是高雅的音乐,可以陶冶心灵;礼乐皆得,谓之德。特别是他在《礼记》中描写的君子气象,要以心为主,忌贪,勇于担当。
彭林多年来致力于儒家经典《三礼》的研究,并以恢复古代礼制、重建现代礼制为己任。在演讲中,彭林首先发布了他领导恢复的“乡村拍摄仪式”的视频剪辑。“乡村射礼”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射礼,体现的是君子之争的理念。结合视频,彭林讲解礼乐知识,带领观众欣赏中国古代人在礼乐上表现出来的英雄姿态和气象。
此外,彭林还介绍了生活中的礼仪,如中国古代的餐桌礼仪,以及尊重谦虚的词语的用法,并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观众反思和遵守礼仪。
彭林最后写了两个关于清华校园礼貌的小故事。吴宓大礼,邀王国维到清华任教。陈寅恪家客请其父与宾客同坐,自视甚高,传世为美谈。彭林借用了清华校风“言传身教”的座右铭,鼓励大家拿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付诸行动,做“礼”的践行者。
演讲结束时,彭林再次向观众鞠躬,观众也站起来鞠躬回礼。
在观众交流环节,彭林依次回答了三个关于仪式的问题。他认为,用“夫”字不是“与时俱进”,恰恰是“退走”,源于无知的错误,理解后应该不会错;他希望开设相关课程,促进仪式和音乐文化的恢复;也希望“乡村拍摄仪式”能进入冬奥会开幕式,增强礼仪学的影响力,想象一下全世界中国人背诵的“大道之行也是为了大众”的画面。
11月20日,“人文清华”论坛还将邀请清华大学中文系/历史系教授王辉与师生分享交流。王辉教授是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所所长,中国思想史和中国现代文学领域著名学者。
“人文清华”论坛是清华大学发起的大型活动。优秀的人文学者定期应邀在标志性的新清华学校发表公开演讲,阐述自己的经典理论、独到见解和重大发现。论坛于2016年1月10日在新清华学校正式开幕。清华大学著名学者、文学家、中国研究资深研究员、社会学家李强、伦理学家万俊伦、清华大学校友、第74届雨果奖获得者郝·等四位学者来到论坛与观众交流。
1.《人文清华讲坛 礼学家彭林主讲“人文清华”讲坛:人,何以为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人文清华讲坛 礼学家彭林主讲“人文清华”讲坛:人,何以为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junshi/734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