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衣温度升至44.1摄氏度,风衣温度升至23.1摄氏度。
然后想想:保温性好的衣服是应该贴身穿还是远离人穿?他先用游标卡尺测量风衣和秋大衣的厚度,然后根据筒壁径向热流方程计算不同磨损方式下的散热功率。
实验准备
经计算发现,秋衣外穿风衣,散热功率为330W,秋衣外穿风衣,散热功率仅为328W。
“2W是什么概念?如果穿上秋衣,在寒风中站两天两夜,就能省下一整个鸡蛋的能量。”毕哮天写了这些幽默的文章,配有表格、模型和公式,并把它们发布在他的微信“毕导”上。
文章点击率迅速达到10万+。当时官方号还没有开通原功能,半个小时后就收到了原邀请。微信背后的粉丝数量也从8.9万增加到了10万。
“害怕,没见过。”毕晓既兴奋又害怕。之前他的粉丝都是清华学生,经常记录他的校园生活,写一些调侃的文章。但是现在突然涌入一批和清华无关的人。“你不认识他们,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不知道他们喜欢什么,不知道这个数字怎么做。”
他不敢再画了。关于暖气的文章启发了他,他继续利用自己的优点,思考生活中的琐事,写的越来越多。
2016年底,北京雾霾严重。毕每天出门都看到许多学生戴着厚厚的口罩。他发明了一种“有风”的帽子,帽子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小电风扇,并将其命名为“防霾防雨可穿戴设备”。
但是毕不会真的戴着这顶帽子出门,也不会穿秋装。
他在笑话里发展出来的东西,大部分都是没用的。毕认为,“有用和无用是一种非常功利的评价”虽然他的结论不能直接用于生活,甚至与生活相悖,但却能传达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大家记得的是,这个人遇到了这个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杜常
毕把这种思维方式归功于清华精神。本科教物理化学的老师强调,清华的精神是把一个复杂难懂的问题变成几个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
1992年出生于甘肃毕,父母在化工行业工作。从小他就被这些不是人为转移的客观世界迷住了。很神秘但可以理解。
毕的铅笔盒从小学六年级就开始使用了。本报记者张维图
2010年毕考上清华大学后,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化工。他热爱自己的专业,本科毕业后直接拿着一等奖去读博士。
学理工科使毕养成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比如吃饺子,为什么水开了还要往里面倒凉水?为什么往水里撒点盐饺子皮就粘不上了?毕本能地思考为什么、做什么和做什么。
毕在本科考试中总是获得第一名。“他是我们班的‘学神’。”他的大学同学王说:但在读博阶段,毕发现了一些不同。
博士生不需要考试,需要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完成论文。“但是发现新的东西非常非常困难。你能想到的点,网上搜索,别人都做完了,很痛苦。”毕哮天说:
读博之前,毕并不知道人生会变成这样:做实验、读文学、写论文;3.1-宿舍、实验室、食堂。
读博是一件可以投入无限时间和精力的事情,投入不一定有成果。实验室的六个医生都很着急。他们每天早上八点半去实验室,晚上十一点离开。
博士要读五年,毕这个年级有32个博士生。毕认为,适合读博的人很少,选择读博做科研的人也很少。“做科研靠人才。坦白说,喜欢的人不多。”
一位比毕大一岁的师兄博士二年级时发表了六篇文章,但有人研究了七年却没有发表任何文章。
毕的研究方向是膜技术,即利用膜分离物质。例如,如果污水流过膜,它可以接收干净的水,这些水可以用于脱盐和废水处理。这是他仔细吃了200多篇文献后发现的。以前,他不知道如何在膜领域找到新的研究点。
毕哮天
前两三年,他连续经历了两个项目的失败,开始怀疑自己。“我导师之前跟人说我是他招的第一个。结果我什么都做不了。你感到羞耻吗?科研无非是聪明和勤奋。你不可能勤奋地去做。这不是很蠢吗?”
导师告诉他,要精读300篇,才能算小初学者。当毕读完100份文件时,他能看懂。当你阅读200篇文章时,你可以通过讨论问题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原本打算一心一意搞科研的毕,渐渐意识到读博的路还很长,出路和他想的不一样——毕业后想当化工工程师。然而,走这条路必须从实验者开始。人生和读博差不多,甚至在开始的时候,“比博士时期做更多的基础工作。”
有解决办法,没有解决办法
毕对他一成不变的博士生活感到厌烦,他在生活中常常用幽默的思维来解决这些烦恼。
大二的时候,毕是班长,曾经为班里开了一个微信官方号。官方名称的文章有一半是毕写的,他自称是官方名称的“丹”。他的写作风格轻松有趣,写作形式多样。这是毕的笑话,他的才华首先是在言语中显露出来的。
毕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申请成为一名本科生顾问。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控制学生的思想政治,指导学术研究。在人们的想象中,辅导员是严肃而无趣的。但是毕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
他打开一条微博,发了类似“老板,你的荤菜里有没有不辣的?”我们都是熟的,绝对没有血。
王是的好朋友。他们高中大学同班,后来读了硕士。他们也在同一所学校。第一次见到毕,自以为严谨博学,熟了发现还是很搞笑的。“他讲话的语音语调会很夸张很扯淡,能承载所有人。”
他们一起出去吃九宫格火锅,发现火锅中间的颜色和周围的颜色不一样,于是几个人站起来围着火锅拍照。毕还开发了“3×3网格差分二维非稳态温度场红黄双色可视化模型”,展示了火锅内的温度场分布。
为实验画的草图。本报记者张维图
王说:“清华百分之八十的人都知道‘碧岛’。”在辅导员大会上,被介绍为“段子寿辅导员”,并被清华新年晚会邀请讲笑话。
和毕在一起七年的女友亚青说,他生活中的笑话比他公开演讲中的更有趣、更自由。他们去了马尔代夫,在那里钓鱼。毕即兴创作了一段对质:“木兰从军为父,马尔代夫去钓鱼。”
2016年8月,毕用官方号写了一段。2017年下半年,他成立工作室,招了几个小伙伴,打算当公职人员。他开始参加一个精彩的会议上的演讲,分享他的“严肃的废话”。
人们称他为网络名人,段子寿。他接受了这个称号。但他把段子寿看成是自己身份的叠加,而不是转化。毕认为他的思想核心还是一个理工科的人。
毕认为“写段子是一种低级的阅读”。比如他研究西瓜有多冷,他做了一个球模型来计算温度。“我不会数半球,没学过,也没教过。这本书教了如何数球。西瓜胶囊和皮的热传导是不一样的。西瓜球导热三天,皮可能五天,但我知道我能算出来。”
西瓜冷藏5小时后的剖面温度分布。
但是,毕也会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他去ktv玩骰子,发现总是输。“我只是想开发一种不作弊而是取胜的方法。”
“骰子有六个面,看起来不一样,掉进杯子里。根据材料的振动力学,应该加以区分。我可以设计一个分析音频的设备。”
他首先通过一些实验确立了物体声音的性质,以及它与敲击的位置、强度和声音的关系;然后设置一个双线摆装置,把骰子挂在空上,用锤子敲击,记录声音,放入计算机进行傅里叶变换,分离频谱进行分析。
掷骰子中声波频率的研究。
最后他还是无法知道一堆声音中每个骰子的面上是哪个数字,只解决了这里挂着一个骰子的时候,用锤子敲击就可以分辨出来的问题。
他在官网上发布了这个无力的结论,说问题没有解决。“用尽方法是没用的工作,但也很快乐。”
“我就是想让大家开心。”
毕承认,他的大部分推论不能直接用于生活,但传递的思维是普遍的。他认为推演过程是一次很好的思维锻炼。
他说,把西瓜冷却到球中心的画面,涉及到比较晦涩的知识,可能不是一般博士生能算出来的。他在图书馆呆了三天,研究瓜的冷却过程,先分析问题,然后列出瓜的冷却方程,最后编程求解。他成功的那一刻,感觉很酷。“有种你可以掌控世界的感觉。”
但是有人质疑他的很多推论不仅没有用,甚至是错误的。他关于穿秋装的文章在群里分享。北京化工大学的一位教授读了之后指出有一个错误。毕的导师也在组里,就帮他绕场一周,说是故意写出来玩的。毕后来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见到了教授,教授也半开玩笑地和他演示。
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认为薯片落地时接触面积为零,所以不脏。很多人指出这个结论是错误的,毕也承认了这个问题:“我的论点是,薯片落在一条线上,线的面积为零,所以它们不脏。但其实压强等于力除以面积,压强是1 Pa,手掌在这个面上有1 N的力,手掌对地面的压强就是你施加的力除以面积。如果薯片的面积为0,压力等于力除以面积,则压力为无穷大。如果作用在表面,就会把它展平,展平就有面积了。”
毕哮天不担心专业人士试图犯错。令他深有感触的是,除了关于薯片的错误,没有人指出其他任何错误。
通过严格的推理,他得出了一个荒谬的结论。他以为这只是为了让大家开心,没想到大家都懂笑。“你不觉得穿秋装是对的吗?我相信你们都知道这是错的。最后的结论一定很荒谬,让你知道我在胡说八道。”
秋天他练习在外面穿衣服。
当记者问他是否担心误导读者时,毕说他并不担心。“真的有人穿秋装吗?如果能误导,就误导。”
邢坦,本期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