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五个多小时的激烈海战,日军联合舰队实际上损失惨重,四艘主力舰艇基本丧失战斗力,但没有一艘沉没。虽然北洋舰队的主力船只定远、镇远等仍屹立不倒,但却击沉了朝永等五艘较弱的战船,几天后广佳号逃离战场,触礁沉没。即使日本赢了,也是一场可怕的胜利,所以率先从战场上撤退。失去了五艘战舰的丁,注定要接受悲惨的命运。

4月23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在这历史性的时刻,让我们回望一百年前曾经亚洲第一的中国舰队。因为,如果你不忘记屈辱,你一定会迎来复兴的辉煌!

1895年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向日本支付2.2亿白银,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也割让。从此,甲午战争成了中国人心中的痛。

每当提到甲午甲午战争,就有不少人悲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支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舰队,一度承载了清朝的诸多希望,却在“慈禧太后克扣海军军费庆祝生日”、“李鸿章避战求和”等“主要原因”下“输掉了这场好戏”。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还是只是这样?

事实上,当时北洋舰队虽然号称“亚洲第一”,但经过艰苦的努力,参战的日本军舰在总排水量、平均航速节数、火炮件数、鱼雷发射管数等方面都领先于北洋舰队。单就火力而言,当时观看战争的英国人估计,整个海战中联合舰队的火力是北洋舰队的三倍。

再看北洋水师提督丁,他在日本人的评价中是“义死”,但在很多中国人眼里却是一个懦弱的形象。他“自讨苦吃,感谢中国人民”之后,还是收到了不少差评,后人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直到1910年,他才恢复了原来的官衔。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完整的丁?为什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联合舰队真的赢了吗?舅舅分享了一篇文章,带着的朋友更靠近丁,丁转过头空。

一个

1836年,丁生于安徽庐江县石头镇。他的父亲丁灿勋是农民,家里很穷。丁只读过三年私塾,靠帮人养牛、养鸭、摆渡等。补贴他们的家庭。

在19世纪50年代,许多穷人家的孩子都会做一件事,那就是参加太平天国起义——丁也不例外。1854年,太平军占领庐江后,父母双亡的丁加入太平军,成为程雪琪的部下,驻扎安庆。

1861年,曾国藩的湘军包围安庆,程学启带着丁、等三百余人连夜翻越城墙向清朝投降。

这也是丁被后世诸多批评的第一点:投诚。

当时在部队前面的曾国荃不信任前来投降的程学启部。之后的每一场战斗他都把他们放在最前线,赢了就是最好的,输了就是炮灰。然而,程学启和丁因为熟悉太平军内外,战斗英勇,一路奋战,屡立战功,毫发无损。

1861年8月,安庆终于破,立下汗马功劳的程雪琪晋升为游击队员,成为湘军“恺”营的营长(相当于营长),丁成为哨兵官(相当于连长)。程学启真的更擅长带兵打仗,李鸿章也很倚重他。

不久,曾国藩命李鸿章组建“淮军”,并指派湘军几个营作为“陪嫁”,其中就有丁所在的“开”营。他坐在汽船上,和李鸿章一起航行到江南。

从此,丁的命运就与李鸿章联系在了一起。

2

丁会不会打仗?当然会。

如果丁不会打仗,他也不会在到达江南后不久就被大名鼎鼎的刘铭传看中,而调到自己的“明”营当哨兵。太平天国灭亡后,丁与刘铭传一起消灭了捻军,并指挥骑兵。到了东捻军被消灭的时候,丁常茹已经拜了“总兵”(相当于师长的级别),授予了提督军衔。

那一年,丁32岁,他的高帽是自己做的。

但所谓“狡兔死,走狗烹”,太平军、捻军等内乱基本扑灭后,曾国藩下令,湘军开始缴械。1874年,几轮裁军浪潮蔓延到刘铭传。刘铭传要求丁废除他的三个王牌骑兵营。丁常茹写了一本书为自己辩护,惹恼了刘铭传。他辞职回家,因为害怕导致死亡。

在家待了几年后,年富力强的丁想做点什么。1877年秋,丁派到甘肃等他的命令。临行前与时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会面。

丁告诉李鸿章,他想做点什么。李鸿章回答:“刘铭传和你有冲突。如果我利用你,肯定会得罪刘铭传。””“省三(刘铭传)和二有差距。如果我用二,就和省三冲突了。" 」

然后呢?李鸿章给丁指出了一条路:我要开海军。现在你在我的安排下学习各种海军知识,我任命你为大任务。

当时,左欲调丁收复新疆,李鸿章借口推辞。因为他一直在考虑北洋水师提督人选。

谁来当北洋水师提督,真的是个难题。

朝廷中明眼人看得出来,这支舰队绝对是未来大清国最强大的武装力量,北洋水师提督的位置不是给谁的。

李鸿章不明白?他曾专门咨询过时任两江总督、福州船政学堂创办人沈葆桢。

沈葆桢建议,李鸿章应该让海军训练出来的年轻人带头,当骨干军官,迅速磨砺,然后选择一个合格的、浴血奋战的老未来来领导。所谓“一旧带新”,所以搭班子是有道理的。

“群信”是谁?即由福州船政学堂培养的刘、、林太正、、、邓世昌等。这些人得到了大力的提拔,成为北洋舰队的导管带和舰船的核心骨干。

合格的老兵呢?

李鸿章有自己的小算盘:提督这个位置不能先给外人,不然以后不听指挥,就是给别人做嫁衣了;但不能明目张胆的提拔自己的亲信,因为这样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那么,谁适合呢?

丁常茹!淮军老将出身,忠于李鸿章,但他在国内待了很多年,并不是李鸿章的嫡系。他曾经是战场上的勇猛战士,是一个崇拜总兵,愿意到新的军队服役的年轻人(当时清朝很多将领都不想去海军,所以北洋海军官兵的工资很高)。

因此,后人批评李鸿章任人唯亲,提拔丁常茹为北洋水师总司令,是不公平的。纵观当时整个中国,合适的人选并不多。

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立,丁任提督。

"骑兵去海军怎么能不败?"这就是后来很多人对丁的评价。

丁确实是出生在部队的。虽然他最初是来刘铭传掌管湘军海军的,但是内河的船和海军是有本质区别的。

但是,丁主观上很努力。在业务能力方面,丁留下的大量手写文件和电报可以证明一直在认真学习现代海军知识,对舰队的日常管理、士兵操练和船舶修理等细节非常熟悉。有一次,运给船队的煤少了10吨,和丁不仅仔细地看着它,而且还盯着它看,直到它得到补充。

在升迁方面,丁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空降职干部”。他原本是李鸿章派来和他一起在新买的蚊子船上学习的,他的职位只是“监督”。

【注:蚊船为炮艇,每艘15.2万元,木船身覆钢板,无装甲。清廷认为这种船性价比高,但实际上在海战中用处不大。】

1881年,丁·率领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受“朝永”、“洋卫”号巡洋舰,回国。旅途顺利,处理得当,回国后被授予“指挥官”一职。

从隶属关系来看,虽然刘、等一些年轻将领起初看不起不懂事的丁,但从后世的资料来看,一般都认为丁比较“随和”。北洋水师的旗舰是定远,定远也是丁的驻地,但定远的管带(船长)是刘。按理说,军舰上最好的房间只能留给船长。为了避免刘的心理负担,丁一个人住在一条小船上。后来,丁被革职,刘带头为他联名上书。两人的关系也可见一斑。

在军事威望方面,丁也是有口皆碑。1882年,朝鲜爆发“非武兵变”,日本人趁机出兵朝鲜。丁、主动向朝鲜派遣“威远”、“朝永”、“洋卫”等军舰,并把幕后操纵者朝鲜皇帝李软禁在天津,一举打破了日本干涉朝鲜的计划。因此,丁还被授予一件黄色夹克。

1885年,丁率领定远、镇远两艘超级铁甲船访问日本长崎港(实际上为了维修,当时中国没有能容纳这两艘军舰的码头)。在此期间,中国水兵在岸上与日本警察和民众大规模作战。丁·制止了部下“开炮参战”的要求,并加以利用,最终使日本向中国支付了5.25万元人民币用于定居。这一事件被视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第一次“外交胜利”。

【注:战斗被称为“长崎事件”,又称“镇远风波”,日方被称为“长崎清水兵事件”,主要是清水兵上岸违纪引发的纠纷,后来演变成与日本警方和民众的大规模战斗。清军水兵十死,四十四伤,日本警察五死。最终日方赔偿中方5.25万元,中方赔偿日方1.55万元,并宣布结束。】

这一事件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外国水手来到自己的国家闹事,却最终在自己的国家支付赔偿金。全国激起了赶超清海军的雄心,极大地推动了日本海军的发展。

在这一点上,虽然不能说丁在“北洋水师”中得到了全军的一致支持,至少作为一个合格的领导人,他不会有问题。

当然,作为一个指挥官,最后是否合格,还是体现在战场上。

1894年9月17日上午11时30分,中日战争爆发。

大家已经很熟悉这次海战的过程和结果了。就说说中国舰队最高统帅丁在这次海战中的表现吧。

后世一个很大的争议是,当两支舰队相遇时,丁命令北洋舰队组成“雁阵”向日军联合舰队冲去,而日军联合舰队则以纵队作出回应。因为北洋舰队的编队只能发挥第一炮的威力,而日本联合舰队可以利用大量的侧炮,北洋舰队最终还是输了。

事实上,丁命令的编队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根据平时训练和北洋舰队军舰的特点确定的——“定远”、“镇远”,原来是通过加强船头方向的火力来实现的。比如“定远”舰装备了四门305 mm口径的巨炮,如果是纵队投放,一侧只有两门炮可以同时开火,而如果舰头对准敌人,四门巨炮都可以开火。

而且日本联合舰队的很多战舰都加强了侧炮。换句话说,在遭遇的情况下,每个人只能率先做出反应:以最佳阵型作战。

这场战斗是以北洋舰队的定远号拉开序幕的。可惜不知道是因为年久失修还是什么原因(当时定远船已经下水12年了)。定远炮响,桥裂,指挥丁倒下,信号旗器废。

但后来发生的事情可能大家都不知道:下属们想把满脸是血的丁抬进内室,但丁坚持不肯坐在甲板上指挥战斗,直到战斗结束。

信号旗系统被破坏,导致北洋舰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指挥权,以自己的方式作战。

但是丁战前曾发出过三次指示:

1.同一船型的所有船舶必须互相配合,互相协助。

2.永远把向敌人鞠躬,也就是守住阵地,作为基本战术。

3.在可能的范围内,所有船只都将伴随旗舰运动。

如果丁没有受伤,信号系统没有被破坏,北洋舰队仍将按照这三条指令作战。

事实上,因为是遭遇战,日本人事后又回来了,自己舰队的各种作战也漏洞百出。抛开意外的因素不谈,丁对在这场战斗中指挥的失败当然负有责任,但要说他算不了什么,他就是算不了什么。

问题是经过五个多小时的激烈海战,日军联合舰队实际上损失惨重,四艘主力舰艇基本丧失战斗力,但没有一艘沉没。

虽然北洋舰队的主力船只定远、镇远等仍屹立不倒,但却击沉了朝永等五艘较弱的战船,几天后广佳号逃离战场,触礁沉没。

即使日本赢了,也是一场可怕的胜利,所以率先从战场上撤退。失去了五艘战舰的丁,注定要接受悲惨的命运。

被困在后,丁没有放弃。

当时他已经被免去了大臣的头衔,旅顺失陷后,他被免去了一切职务。然而,光绪皇帝很快撤回了他的法令,改为“值班”——丁常茹离开后,谁来保卫清朝?

在这样的情况下,坚持反抗丁。他看到威海陆地上的堡垒防御薄弱,害怕被日军俘虏后掉转枪口,对北洋舰队进行打击,于是建议先自己炸了,结果上报朝廷作为“通敌卖国”的证据。“清派”又一次催促光绪皇帝罢黜丁,直到李鸿章、刘上书,朝廷才决定“秋后算账”。

即便如此,丁率领舰队击退日军多次进攻,并积极以舰炮支援陆战,击毙日军首脑靖国神社(甲午战争中被日军杀害的最高将领)。

在反抗的过程中,丁竟然开始“讨死”。

1895年2月8日,北洋舰队“左一队”王平率领13艘鱼雷快艇和两艘快艇集体出逃。结果14艘船被日军击毁俘虏,只有一艘逃到烟台。丁向李鸿章承认:

【“自雷艇逃后,水陆兵心散乱。”】

2月9日,丁登上“靖远”号轮船与日本舰队作战。“靖远”号船被陆地炮台(也是我们自己的炮台,被日军抢走)的炮弹击中。丁准备随船沉没,被部下救出。

为了避免被日军俘虏和利用,下令舰队击沉其军舰。因为怕失去投降的资本,没有人愿意执行。只有刘、,“定远”号船上的管带,听从了。“定远”发射了所有炮弹后,击沉了军舰,然后自杀。

2月12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写了一封投降书,丁断然拒绝,派人到李鸿章那里表明心意。但是他知道他的很多手下已经被降级了,唯一的障碍就是他还活着。

一八九五年二月十二日深夜,丁面前的桌上有一杯酒。给李鸿章写完最后一封信,丁拿起酒杯。

“葡萄酒夜光杯,想喝琵琶,马上催。”不是琵琶,而是刘公岛港外几十艘日本军舰的隆隆炮声。摆在我们面前的酒不是葡萄酒,因为生鸦片就溶在里面,和丁准备用它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酒入口的一瞬间,丁59年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而他曾经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舰队也消失了。

据我身边的人说,丁服药后并没有马上死去,而是痛苦地挣扎到深夜。他死后不久,手下军官牛昌昌盗用他的名字,与日本签订了《威海和约》。

日本人,俘虏了北洋舰队的所有余舰,收编战船,甚至把镇远开到了日本展览。但他们郑重地用一艘中国商船归还了丁·的遗体。

【注:“镇远”编入日本联合舰队,参加日俄战争中的“对马海战”。】

日本海军子爵高寿这样形容丁:

【“日清和平破裂之后,在许多战斗中没有像威海卫那样的义战。为何称其为‘义战’呢?因为敌人极尽忠义。其他无论旅顺还是平壤,皇军所到之处立即陷落。然而据守在威海卫内刘公岛的丁汝昌,对日本海军的进攻则进行了英勇的抵抗。竭尽全力之后,最终自杀以救部下,这实在是战则以义战,降则以义降。”】

【本文摘自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12月出版的《历史的温度3》。原题目是丁,孰是孰非,但原文已删减。】

1.《4月17日 别忘了,4月17日是中国最屈辱的日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4月17日 别忘了,4月17日是中国最屈辱的日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273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