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是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革命理想信念的重要内涵。无数共产党员的经验表明,没有对国家、民族和人民命运的高度责任感和责任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追求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出生在湖南宁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而王生长在天津的一个大资产阶级家庭。尽管他们的出身和经历不同,但在中华民族的关键时期,同样的救国救民的情怀,以及对共同革命事业的执着,把两个人凝聚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家庭。“家是最小的国家,有几千个国家。”只有“以国填心”,才能“一手撑家”。两个人的“爱党爱国忠于理想”的情怀,自然投射在孩子的价值观教育和人生道路的引导上。
图为和王合影
1963年5月9日,刘少奇访问了东南亚四国,并在云南昆明作了短暂停留。恰逢女儿萍萍即将过14岁生日,刘少奇和王广美决定给萍萍写一封生日贺信。在信中,两人引导女儿思考一个严重的人生问题:
“我们希望你十四岁以后,认真考虑一下:你想成为什么样的青年?”
“什么样的青春?”
经过询问,父母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我们希望你们能够立志成为一个进步的革命青年,有一个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有一种像雷锋一样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真正继续从事革命前辈的革命事业。”
“现在要认真努力学习,热爱劳动,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关心集体,关心国内外大事,为人民和集体做出牺牲,重视体育锻炼。以后党和人民需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当然这样做也会有很多困难,比如吃苦,遭受一些损失,受委屈,甚至牺牲;但是,只要你真正献身于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决心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真正关心全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
一封家书,言简意赅却饱含深情,体现了一种期待孩子成长为祖国栋梁的深厚父爱,也是引导孩子树立高尚理想信念的真情实感。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刘少奇对孩子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的引导体现在“严爱”上。
图|和王带着孩子在庐山
当大女儿刘爱琴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期间作为预备党员期满,面临积极变化时,刘少奇坚持对女儿提出比普通同志更严格的要求。组织部不得不阻止刘爱琴成为正式党员,并根据党章的规定取消了她作为预备党员的资格。起初,这件事对长期抑郁的刘爱琴打击很大。情绪平静后,她开始认真思考父亲的教育方式和良苦用心,努力克服以前“自发恋爱”的优越感,更加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工作。1958年,刘爱琴主动响应国家机关干部下放边疆的号召,远赴内蒙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1965年,他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刘源是刘少奇最小的儿子,父母自然很爱他,但这并不使刘少奇降低对儿子的要求。相反,他对儿子的爱,说明他在各方面对他都比较严格,让他可以在艰苦的生活中锻炼。中学时代,每年暑假,刘源都按照父亲的要求去部队接受严格的军训。高强度训练让刘源有点不知所措,放弃了。然而,刘少奇没有放松对他的要求,因为他爱他的儿子。而是鼓励刘源坚持不懈,克服困难,要求他严格按照训练要求继续锻炼。就这样,在父亲的严格要求和教导下,刘源在部队中学度过了三个暑假。
由于刘少奇对孩子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的教育和引导,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刘少奇的孩子经历了比普通人更多的挫折和磨难,但他们从未改变爱党爱人民的信念,在逆境中挣扎成长,最终成为各自行业的栋梁。
1.《刘少奇子女 我们应该成为怎样的青年?刘少奇在写给女儿的信中给出了建议》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刘少奇子女 我们应该成为怎样的青年?刘少奇在写给女儿的信中给出了建议》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407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