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关在家里两天了,看综艺都烦。在中国台湾的一个综艺节目中,我注意到节目的著名主持人吴宗宪说了一句成语“鼓励年轻人”,当时我惊呆了:吴宗宪错了,这个成语不应该是“鼓励年轻人”吗?
经过一番验证,我发现我其实是错的。成语“拔苗助长”,我们小学语文课本里曾经学过,正确的写法是“助长”。
“增苗”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经典著作《孟子·公孙丑》。原文说:“宋人有缺敏苗的人,却回乡,说他们说:“今日病!帮助成长!"而他的儿子倾向于看它,苗会死. "
这段话的意思是春秋时期,有一个宋朝的本地人,他希望自己田里的幼苗长得更快。他每天都去外地看他们,每次都很失望。有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一个个去田里育苗。过了一天,他很累但是很满足。回到家,他对家人说:“我累坏了。我帮幼苗长高了。”儿子听说了,急忙跑到田里查看,发现秧苗都死了。
所以孟子发了一个感慨:“天下无不能扶苗的长辈。认为放弃没用的,不育苗的也;扶老人,“苗”也。没用,有害。”
也就是说,世界上很少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幼苗长得更快。因为长大后觉得自己没用而放弃的人,就像不除草苗的懒人。帮助它生长的人是徒劳的,就像帮助幼苗的人一样,不是好的,而是害了幼苗。
孟子借用这个故事向他的学生解释,如果他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就会把事情搞得更糟,好事变成坏事。
之后就产生了一个成语——“帮助年轻人”。2000多年来,每个人都用“鼓励年轻人”这个成语,而不是“鼓励年轻人”。有据可查,第一个用“拔苗助长”这个成语的人是现代作家郭沫若先生。
1959年,郭沫若通过北京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文艺集《公鸡集》。它收录了36篇关于文学艺术的散文作品,其中一篇名为《论学术与文学艺术的发展》。文章说:“命令主义符合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叫做‘拔苗助长’。结果,连根拔起的幼苗不仅不能生长,反而枯萎了……”
在这里,郭沫若把“扶幼”简化为“拉幼”,以表达他对“命令主义”的批判。两者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拔苗助长”比“扶苗”笔画少,更容易识别。所以后来开展扫盲运动时,“促苗”统一改为“促苗”。从此,“帮助年轻人”从小学课本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帮助年轻人”。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拔苗助长”已在mainland China广泛使用,但台湾一直在使用“拔苗助长”而没有这样的变化。因此,吴宗宪和其他在中国的台湾艺术家将在综艺节目中“鼓励年轻人”。
但最迟在90年代以后,大陆把“鼓励年轻人”改成了“鼓励年轻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上用的是“帮助年轻人”的正确拼写。但是很多没改的儿童读物,还是用“拔苗助长”。
比如2010年,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英童书《小海豚汉语典故亲子书》,继续沿用“拔苗助长”的说法。
【参考文献:《孟子·公孙丑》,《郭沫若:论学术与文学的发展问题》等。]
1.《拔苗助长还是揠苗助长 到底是揠苗助长还是拔苗助长?很多人都未必知道答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拔苗助长还是揠苗助长 到底是揠苗助长还是拔苗助长?很多人都未必知道答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418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