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有仁写的复旦大学校训。个人资料图片
复旦大学校园,光华大道周围是梧桐树,笔直深邃。学校的校训墙,刻着“博学而敬业,问问题而思近”,矗立在这条路的尽头。
4月23日下午2点,光华大道不远处的文科图书馆正在举办一场主题为“阅读与点亮梦想”的讲座。屋外,春天温暖的太阳映着蓝天;内在,复旦的情怀在拳心激荡。校长、教授、学生和不同身份的复旦人聚集在一起,诠释他们自己的“博学、雄心、质疑和缜密思考”的理念...
当时的复旦学生、现在的复旦大学校长杨和学生们分享了这样的经验:读书要精,课文要精读。这是个问题;知识分子要心中有隐忧,对问题有独立思考,即近思;在人类精神成长的不同阶段,需要阅读不同的原文,这就是博学;为灵魂和精神而读书,在读书中生活,也是奉献的意义。
早在1913年,复旦大学就迎来了李登辉总统。这位教育家毕业于耶鲁大学,在位23年,是复旦大学迄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当时他仿照世界名校做法,为复旦大学定校训。李校长把校训的评选定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上——“博学多才,志存高远,好问近思”。先是文化部的老师从《论语》中选出来的,后来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在古文方面造诣很深,帮助选出来的,1915年正式成为复旦大学的校训。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从复旦校训中提炼出“学习”和“志向”两个词,与复旦学生分享他的经验:学会提问才是真正的知识。我们应该对“野心”进行深入思考。什么是野心?心往哪里去?这些问题都是年轻人必须考虑的;在校训中,复旦大学哲学教授吴晓明看到了能从过去流传到现在的精神:求知、学习;注重学习的精神品格;有社会关怀,有世界关怀。
109冬天去春天,一代代复旦人对校训的实践远比字面解读更丰富。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复旦人大胆而扎实地走出了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
复旦大学2005年发起的通识教育非常引人注目。在杨的心目中,通识教育是大学应对时代和社会变化,着力培育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质和全球视野的社会支柱。“学院”是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目前有五个各具特色的学院,本科生全部留在学院。复旦的书院结合了国外大学住宿学院的框架和中国古代书院的特色。它不仅是一个住所,也是一个教育场所。也是学生实现“博学、敬业、认真探究、近距离思考”的精神场所。
这八个字是学者最基本的常识。常识最重要,不能重复太多次。秉承这一常识,复旦和复旦人诠释着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观——
2000年,艾丰报名参加了中国青年扶贫志愿者接力项目——复旦大学教育集团,并赴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任教。这个三次中断学业去贫困地区教书的复旦学生,就是复旦志愿服务的一个缩影。复旦学生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选择,不难找到答案。
在上海张江药业谷,王海波的故事是一个传奇,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公司也是如此,该公司成立九年后在香港创业板成功上市。“公司名字里有复旦二字,骨子里就蕴含着复旦文化的特质——扎实、谨慎、不骄不躁、追求卓越。”王海波感叹道:“离开学校这么多年,我越来越觉得校训教给我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学习的态度和做人的原则。”
不知道哪个复旦学生留下的证词:对这个学校来说,我们只是沧海一粟,但它的品牌,却看起来陪伴着我们,去了越来越远的地方...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
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意思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复旦大学校训背后故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意思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复旦大学校训背后故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478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