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三国的人,没有一个不熟悉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孟获是益州南蛮的大王,手下有朱融、阿合南、忙牙厂、木鹿王、金焕三界等一批将领,带领十万蛮夷起义军攻打蜀汉。诸葛亮率军南下解忧。七次活捉孟获,七次放生。最后,他说服孟获彻底投降。

这就是著名的“七擒七诫”故事,尤其是“烧付嘉兵”这一段,让很多读者瞠目结舌。到目前为止,他们觉得值得纪念。

诸葛亮七次擒孟获

不过,这些都是小说里的描写。我们不禁要问:历史上真的发生过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事情吗?如果发生了,在哪里发生的?

要说清楚这一点,首先要了解孟获。一、历史上真正的孟获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建党三年春,领民南下。

建兴三年,即公元225年。

这一年,刘备死了三年,刘禅当了三年皇帝。这年春天,诸葛亮率领大军从成都出发,开始了穿越山川的南征之旅。

益州建宁,一个叫永凯的强人掀起了一场叛乱。他与东吴勾结,杀了当地太守,唆使当地民众反抗蜀汉。

诸葛亮南征的目的正是为了这个目的。

路镛是汉族人,但生活在宜州的大多数人是彝族人,他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强。为了得到这些人的支持,联系了当地一个叫孟获的彝族人联合起来。

孟获在彝汉民族中威望很高。他加入了叛军,确实有许多彝族人选择跟随。就这样,孟获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孟获

汉晋春秋时,有记载说第一高手崩溃,后败于路镛。蜀相诸葛亮亲征,百战百胜。闻孟获,欲为当地夷汉所服,与之战,擒之于盘东。梁南在马谡参军,饶过孟获南服。南后,与梁回成都,任为成。说到底,南方不敢反。

这段话的意思是:诸葛亮南征原本是为了平定路镛的乱局,到了那里才听说孟获。诸葛亮率军活捉了孟获,带回成都做了御史。从那以后,南部地区再也不敢反抗了。

这说明历史上确实存在孟获。但是他和孟获在我们的印象中有很多不同。

历史上真正的孟获,不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十万蛮夷的南蛮王。他没有一个能呼风唤雨的木鹿王,也没有一个能飞刀的朱蓉夫人,更没有付嘉兵、白象兵等各种奇兵。

朱蓉夫人

真正的孟获只是一个加入叛军的彝族小头目,颇有威望,仅此而已。

罗贯中为了提升小说的精彩程度,烘托诸葛亮的斗志,故意夸大孟获的地位和军事实力。二、“七擒孟获”的位置

既然孟获是历史上的真人,那么诸葛亮的“七擒孟获”到底发生在哪里?

换句话说,诸葛亮南游到了今天的什么地方?

诸葛亮曾在《师表》中说:先帝对大臣们知之甚详,所以面对崩溃,以大事遣臣。自从被任命后,他晚上就忧心忡忡,叹了口气,担心委托无效,从而伤害了先帝的知识。于是,他在五月穿越泸沽湖,去了又深又贫瘠的地方。今日南方已定,甲胄足。当奖率是三军,中原就定在北方。

其中“五月渡泸州,深耕不毛”为关键词,意为诸葛亮南征。“渡泸州”指的是渡泸水,“深入无发”指的是到达一个叫“无发”的地方。

泸水,又名金沙江。这说明当时诸葛亮渡过了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是长江干流的源头。从地图上看,如果从四川成都出发,向西南旅行,穿越金沙江,就已经到了云南大理、保山、腾冲。

金沙江位置

也就是说,诸葛亮至少在当时到达了云南大理和保山附近。然而,这是否意味着他就此止步?

其实不止这些。因为我们还有第二句话可以参考,就是“深入”。

“贫瘠”是什么意思?

根据《辞海》中的解释。“不毛之地”是没有植被生长的地方,泛指荒凉或未开发的土地,和我们常说的“不毛之地”是一个意思。

但是《师表》中提到的“贫瘠”一词并不是指“贫瘠的土地”。据史家考证,“毛”一词在这里实际上是“bhamo”一词的谐音。

缅甸bhamo的地理位置

“bhamo”在哪里?打开地图找一下,从金沙江继续往西南走,出了边境就进入缅甸了。在中缅边境,可以看到一个叫“bhamo”的地方。

诸葛亮的“深不可测,寸草不生”,其实是指缅甸的“bhamo”。

缅甸巴莫的风景

有两个证据支持这一点:

首先,缅甸的英文名字是“缅甸”,而“缅甸语”的英文名字是“缅甸”。基本就是“无毛”的发音。这说明在古代,“毛”或“巴摩”是缅甸的名称。

其次,经过历史学家的走访,缅甸bhamo一带几乎家家都还在膜拜诸葛亮。说明诸葛亮确实到了这里,用教化改变了很多地方风俗。

再次,根据谭其祥先生编纂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时期,益州的管辖范围还包括缅甸的bhamo。换句话说,诸葛亮不是“出洋打仗”,而是还在益州境内。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诸葛亮从成都向西南进军,渡过金沙江,到达缅甸的巴莫地区,一直到今天。而且这个地方应该是诸葛亮关押孟获的地方。第三,诸葛亮真的七次活捉孟获?

诸葛亮虽然抓住了孟获,但“七擒七纵”未必是真的。

也就是说,诸葛亮七次未活捉孟获。

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时间太晚了。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诸葛亮详细记载了他南征的整个起始时间。

比如《诸葛亮传》曾写道:“建兴三年春,诸葛亮率众南下”,说诸葛亮在建兴三年春从成都出发,开始南下。

然后《师表》上说“五月渡泸州寸草不生”,说明诸葛亮在今年五月渡过金沙江,到达了南征最远的位置,也就是缅甸的bhamo。

《诸葛亮传》中还记载:“建兴三年秋,南中守和”,意思是到今年秋天,南方的叛乱已经完全消灭了。

《后主传》中也有记载:“建安三年十二月,早晨还成都”。也就是说,今年12月,诸葛亮的南征彻底结束,回到成都。

可见诸葛亮南征只持续了一年,始于春天,止于当年的十二月。其中,留在金沙江的时间只有秋季的5-8月和9月,最多也就三四个月。

诸葛亮的南征路线

成都到bhamo 900多公里,大部分都是崎岖的山路。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即使是直达的行程,单程至少也要三个月。此外,在此期间,有必要平定路镛叛乱。所以诸葛亮没有太多时间七擒七擒。

所以七擒孟获的故事应该是后期的虚构,历史上并不存在。结束语: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诸葛亮七擒孟获”:

1.孟获在历史上确实存在,但他不是一个拥有十万蛮夷的国王。

2.诸葛亮南征的目标是路镛,而不是孟获。叛乱的发起者是路镛,孟获只是后来的参与者;

3.孟获只被诸葛亮俘虏过一次,“七擒七纵”是后来虚构的故事。孟获被俘后,跟随诸葛亮到成都,还担任蜀国的钦差大臣。

最后不得不感慨,罗贯中真的是煞费苦心把诸葛亮塑造成神人。他硬生生的把孟获这个配角强化成了十万佣兵的南蛮王,统帅21个洞穴大师,强大的绝对君主。

这一切的目的只是为了烘托诸葛亮的斗志...

如果孟获自己知道后人这样形容他,我不知道他会有什么感受。

1.《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发生在哪里?他真的把孟获活捉了七次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诸葛亮“七擒孟获”发生在哪里?他真的把孟获活捉了七次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503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