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初冬的一个周六的早晨,孙公公改变了他那睡懒觉的老德行,以最火热的激情,悄悄赶走了弥漫空的最后一丝晨雾,万江的辽阔大地仿佛一下子回到了春天。包括老干部、文艺界、师生代表在内的200余人,乘坐数辆车来到中国第二大家庭文化园——枞阳广场花园。

一路上,在车上,广场花园总是一个热门话题。方、方、方以智、、方冠成、,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以及方氏历史名人的故事,不时地在我心中激起涟漪。

大约30分钟后,车下了省道S228,拐过一条覆盖每一个村庄两英里的水泥路,停在路边一个小而方便的地方。一面低调的文化墙,淡淡的墨香告诉我:哦,广场花园来了。

花园的大门已经打开了,工作人员正在等你。进入公园是一条100米的隧道。隧道两边的竹子就像是一个帅帅的三军仪仗队等着你的检阅。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竹子是高雅脱俗的象征。它不怕东南西北风。它是文人骚客的精神伴侣,也是民居的风水防护林。

隧道的尽头是博物馆外的一个广场,可以容纳数千人。广场的东侧矗立着一座年轻学者的雕塑。但他提着一个购书篮,右手拿着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他边走边看。嗯,好像,像是要去参加年度考试。

哈哈,一群活泼可爱的少男少女围在一起,仿佛发现了外星人。这些稀粉粘在“学者”身上,他们在玩一些亲密的动作,他们在勾搭他们,他们在和他们拍照...

我的身体好像被推了一下,模仿一个年轻的后生,把自己当成书生的师兄弟,假装指着他手里的“书”,和他讨论“亲近的人”。身边几个美男子见了,捂着嘴,弯着腰傻笑。这笑声并没有让我感到多少快乐,却掺杂着一种羞涩中的纠结。脑海里浮现的是那些沉迷于手机游戏的少年,还有那些边走边看手机的低头族...

“嘿嘿,大家快来拍张照!”带队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吴银仁一句话把我从纠结的阴影里拽了回来。合影的背景是其背后优雅大气的广场花园总馆。

拍完照片,我转过身,看到雕刻空正门上方赫然挂着一块牌匾,三个镀金大字写着“桂林一号”,两侧是“传家宝三十号;中国文章五百年”。这些话使我对方氏家族的历史渊源、文化成就和历史贡献更加尊敬和钦佩,也使我了解到正殿桂林堤是方氏六祖的居所名称。

本文作者是文友和同事蒋润中

正殿对面是徽派建筑风格的照壁,上面写着两个醒目的墨字“方园”。显然,最活跃的人是摄影师。这里的一切似乎都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有时会给墙拍特写,有时会对准站在墙下的那个人,啪嗒啪嗒。不知道他们是被这面墙的建筑风格吸引,还是被墙上的方形花园吸引。也许两者都有。我想:固定在那面墙上,那个字下面的像花一样的笑脸,不就是文化自信的魅力吗?

看,同行业的美女都好开心,好自信!

最投入的表达也是最美的风景

没有导游图,我只是盲从人群。穿过正殿,庭院西侧有一扇透明的月门。走进这扇门,是一条安静蜿蜒的走廊。走着走着,眼前一亮,像到了另一个世界。哦,这才是真正的“花园”。

但有池塘、幽林、亭台楼阁、回廊、灵石。公园内的石崇馆、青芬馆、藏经阁、康熙馆、逸天居、冬梅馆等展厅,让我向方雪岩、方、方以智、、方冠成、六位圣贤致敬。

流浪其间,似乎生活在一个神圣的精神家园,让人遭受一次精神洗礼。难怪梁实秋先生说“桐城方门可能仅次于曲阜孔门”。作为明清时期最大的家塾,“北有孔子,南有方”的说法是可靠可信的。

在青芬阁,我遇到了方忠贤(1585-1668,明代著名诗人、画家)。他年轻时学过文学、历史和绘画,与孙瑶·邦是同乡。他在十七岁时嫁给了孙瑶·邦,所以他悲惨的命运可能是注定的。

方结婚的时候,姚顺邦已经病了六年了。难得的是,方并没有抛弃生病的姚顺邦,而是努力尽妻子的本分。服侍丈夫,吃喝,熬汤,煎药。不幸的是,身患绝症的孙瑶-庞没能重返天堂,最终英年早逝。

虽然方很伤心,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因为她怀里还有一个九个月大的女儿。然而,上天的不公给了方致命的一击,女儿去找父亲。方又是无奈又是伤心。

十八岁丧偶的方回到家中,在文艺中找到了精神寄托。寿志《青芬亭》,潜心诗画,与小姑组成“名人诗社”。侄女方紫瑶在她的悉心教导下,成为一名书画俱佳的才女。后人推崇她“白圭无瑕,吃苦可尽忠”的伦理观,称之为“女子中学孟郊”。

作者正在读无字的天书

在一个书屋里,通过栩栩如生的蜡像,再现了前任老师教学和男孩学习的场景。通过书桌上摆放的井然有序的《四宝斋》,我了解了什么是传统文化教育。令人不安的是,我们有多少孩子在练习书法?也许是一种职业情结。离开教职几年,还是忍不住坐在“学校老师”身边,翻开线装书,恍惚中成了学校老师。

在方圆,你不仅可以体验到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彻底放松疲惫的身心。在方大真馆,我遇到了文学朋友张君宝师兄。他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他已经是中年人了,不仅小生意做得不错,在柴米油盐、烟花爆竹之外的日子里,也很享受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这是他第三次来方圆。当他看到大市政厅的所有展览都是根据政府法庭的场景设置的时候,他穿着邵青大理寺的官服,桌子上戴着华凌,坐在雄伟的太师椅上,拿起桌子上的木槌,啪的一声,引来了现场游客的一阵笑声。

笑声过后,几名年轻女子也好奇地穿上了这套长袍,大方地扮演起方少爷的角色。大厅下面的同伴一边为他们鼓掌拍照,一边用大拇指称赞她说:“你生来就是为了看起来高贵,穿这件袍子更像那样。”当我走出展厅时,脑海里满是方氏家族和三位诸侯光明正大的故事!

站在一个如镜的池塘边,看着水中映出的游客、桥梁、回廊、亭台楼阁、马头墙,就像进入了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此刻,我就像现代版的刘姥姥。说起来很可笑,进公园之前,我同意和几个同龄人的朋友一起去,这样就可以互相拍些照片了。结果我们还没走到半路就分开了。

半天,只有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感觉还有很多东西没来得及细看。回来后打开手机准备发一组方圆的照片给朋友圈。定位系统明确显示这里的地名是“方高庄”。当然也可能有很多村子也叫高庄。我觉得那些高壮肯定缺乏“方高壮”的高度。

环顾四周,这里没有山,也没有水。眼前的小农舍,如历史长河中的点点坐标,变成了广场花园四周的一群群符号。穿过历史的云层,我再次仰望方学元、方以智和方苞……他们每个人都是圣人。其实他们并没有走多远,他们在广场花园里,比如群星中的璀璨星辰空,总是在古老的桐冷杉之地空闪烁,总是激励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子孙...

1.《方园 走进中国第二大家族文化园:枞阳方园》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方园 走进中国第二大家族文化园:枞阳方园》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560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