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words

周尧 昆虫 蝴蝶梦 爱国

蝶舞翩迁年少立志,国难当前投笔从戎

结缘西北教天下英才,桃李天下终大爱无疆

高风亮节坚守护校,追求学术梦想终成

周尧(1912-2008),1912年生于浙江鄞县(现宁波市鄞州区)上周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家乡读完高小后,到宁波、上海读初中和高中,1932年9月考入南通大学农学院,对昆虫学产生了极大兴趣。1936年留学意大利那波里大学,师从著名昆虫学家西尔维斯特利(F. Si1vestri)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抗战军兴,周尧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投笔从戎,回国抗战。1939年6月受聘参加中英庚款委员会川康科学考察团,在四川西部调查采集昆虫。1939年11月来到国立西北农学院任教授,从此扎根西北,毕生致力于昆虫学教学研究。共发表科学论著250多篇(册),包括重要著作30多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当选为圣马力诺共和国国际科学院院士,1995年香港亚洲农业发展基金会授予他“亚洲农业杰出人士”称号与金奖,2001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2008年12月15日逝世。

01

三位导师影响至深

在周尧的成长道路上,有三个人对他影响最大。一是立达学园的匡互生。1930年周尧到匡互生创办的上海立达学园读高中。匡互生是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后投身教育。他自律甚严,对学生却慈爱如父,从不惩罚责骂,主张用“人格感化”教育学生。在立达的两年里周尧受到灵魂的洗礼,匡互生的人格影响了他一生。

1932年,周尧考入南通大学农学院。南通是近代实业家张謇的家乡,张謇在南通进行社会现代化的试验,开创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实业、教育和文化事业,他创办的南通大学农学院在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周尧来到南通大学时,张謇已去世,但南通大学受张謇“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思想的濡染,校风纯朴,师生富有实干精神。周尧对张謇十分崇仰,从此以“科学救国”为终生理想。

周尧

昆虫分类学家,1939年至2008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任教授、昆虫所所长、昆虫博物馆馆长,兼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陕西省昆虫学会名誉会长、第9届国际昆虫学大会组委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政协第六届、第七届委员会委员,圣马利诺共和国国际科学院院士。他创办的昆虫博物馆、昆虫分类学报、昆虫研究所、周尧昆虫分类研究奖励基金会、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等伟业,为学校在全国赢得了荣誉。

为实现“科学救国”,周尧留学意大利那波里大学,师从西尔维斯特利教授。西尔维斯特利是世界昆虫分类学权威,一生发表470多篇昆虫学论著,是原尾目和缺翅目昆虫的最早发现者。西尔维斯特利学风严谨,惜时如金,全年只在元旦、圣诞节和复活节休息三个下午。他为学生制订“昆虫学家十诫”,不仅有对学术态度和科学修养的要求,还要求学生成为道德高尚的科学家。导师的言传身教周尧铭记一生,他的科学态度和学术思想贯穿了周尧的整个科学生涯。三位导师对周尧影响至深,为周尧的成长打下了深深的科学和人格底色。

02

昆虫世界的开拓者

周尧是一位富于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科学家。他主攻昆虫分类学,是中国昆虫分类学的重要奠基人,在昆虫分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名列前茅。他研究过20多个重要昆虫类群,在盾蚧总科、蝉科、角蝉总科、蜡蝉总科、木蠹蛾总科等的分类研究上作出开创性的贡献,共发现记述372新种、31新亚种。周尧还在昆虫分类理论方面作出独特贡献。他提出“时空统一”的进化分类理论,指出应从历史进化的观点出发,把时间与空间统一起来,注意分析物种间的血缘关系和本质的内在联系。根据“时空统一”理论,他提出新的昆虫分类系统,建立昆虫纲21新亚目、15新总科、1新科、29新属。

周尧不仅重视昆虫分类基础研究,而且注重研究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20世纪50年代小麦吸浆虫的防治研究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学术风格。小麦吸浆虫是小麦产区的毁灭性害虫,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西北、华北、华中等地17省区严重发生,小麦损失一半以上。中央农业部和西北军政委员会委托周尧开展研究。周尧首先查阅地方志和国内外文献,弄清了小麦吸浆虫的危害史和原产地。

周尧还是中国昆虫学史研究的拓荒者。他看到世界昆虫学史只讲西方,对中国只字不提,决心为中国昆虫学史立传。在承担繁重的研究、教学任务的同时,他废寝忘食,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仅线装书就翻阅七千多册,披沙沥金、搜集考证,于1957年完成《中国早期昆虫学研究史(初稿)》,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昆虫学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揭示出中国古代在益虫饲养、害虫防治、昆虫生物学与形态学研究诸多领域都有突出的成就,比欧美早几个世纪。“文革”后,周尧又利用考古学成果和甲骨文材料,对原稿作了大量补充修订,于1980年出版《中国昆虫学史》,1988年再版。周尧的昆虫学史研究在国际昆虫学界和生物科学史坛产生很大反响,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古人类学家贾兰坡,生物学史家张孟闻,昆虫学家朱弘复、赵修复、夏凯龄等给予高度评价,并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这项成果获陕西省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优秀科技史图书一等奖。

03

耄耋之年圆蝴蝶梦

我与蜂为花事忙,唤醒大地春光漾。牡丹海棠巧梳理,莺歌燕舞也登场。栩栩庄周梦中身,依稀葛洪五彩裳。滕王宋院今何在,落霞孤鹜同飞扬。踏青归骑马蹄香,钗头裙褶任飞翔。不是金陵游冶儿,等闲飞过东邻墙。遽然一觉若有悟,何醒何梦不徜徉。愿吾同道齐努力,确保环球永芬芳。

——周尧《蝶之梦》

周尧晚年倾力蝴蝶分类研究,终在耄耋之年圆了早年的梦想。

出身山村的周尧从小热爱大自然,缤纷的蝴蝶常常让他痴迷。他大学时开始研究蝴蝶,发表了《宁波凤蝶志》《宁波粉蝶志》等论文。留意期间,他听从导师的建议,最终选择介壳虫作为研究对象,蝴蝶研究成为他萦绕心头的情结。20世纪50年代以后,周尧和曾是昆虫趣味会会员的李传隆陆续发表过中国蝴蝶的研究成果。但直到90年代后期,中国蝴蝶的种属情况尚不清楚,分类十分混乱。同时,随着蝴蝶热的出现,珍稀蝶类资源亟须鉴定和保护。因此,编写全国性的蝶类志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蝶类志》

是中国目前记载种类最全的一部蝴蝶重要著作,共记载中国蝴蝶369属,1222种,1851亚种,有彩色图片近5000幅,一般从中国采到的蝴蝶种类都能够从本《志》中查出来,基本摸清了中国蝴蝶的资源状况,系统编排了中国蝴蝶分类系统,填补了中国蝴蝶分类研究的空白。

1991年,80岁的周尧接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邀请,着手编写《中国蝶类志》。他组织全国蝴蝶研究工作者50多人,开始挑战这项艰巨的工作。他亲自对数万蝴蝶标本和照片一一审核筛选、鉴定分类,对5000多篇原始记述逐一整理、修改,并编排了中国蝴蝶分类系统,按照《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制订了规范的拉丁学名。经过三年奋战,1994年《中国蝶类志》终于正式出版。这是记载最为完整的全国性蝴蝶志书,共100万字,有彩图近5000幅,共记载369属,1222种,1851亚种,收录了中国蝴蝶已知种的90%以上。通过这项工作,周尧基本摸清了中国蝴蝶的资源状况,填补了中国蝴蝶研究的诸多空白,并为蝴蝶的生物学、遗传学研究和资源保护奠定了基础,时任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称其为“科学界壮举”。1995年《中国蝶类志》获得第九届中国图书奖。

04

逐一完成四大心愿

周尧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还是优秀的科技事业开拓者。他早年曾立下四大心愿:创办国际性的昆虫学杂志、开办专业出版社、建立昆虫博物馆、设立昆虫学研究奖励基金。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这些心愿一个个奇迹般的实现了。

早在大学期间,他就带领志同道合的同学创办了“昆虫趣味会”这一全国性学术团体和《趣味的昆虫》杂志。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独力创建天则昆虫研究所,出版《昆虫与艺术》《中国昆虫学杂志》《中国之昆虫》等刊物。“文革”结束后,他团结同道创办了昆虫分类学的唯一刊物《昆虫分类学报》,使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期刊。1980年,在农业部和学校支持下,周尧建立了西北农业大学昆虫研究所。1987年,中国第一家昆虫博物馆在西农创建,标本收藏量由最初残破的16盒标本增加到70余万号,是保存标本最多的单位之一。如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已经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综合性昆虫博物馆,对中国昆虫学事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0世纪80年代出版社普遍追求市场效益,学术专著出版困难。1987年周尧联合几十名昆虫学家发起成立民办专业出版社的倡议,数次向国家新闻出版署提出申请,终于在次年6月,正式成立天则出版社。这是全国第一家民办出版社,周尧亲自担任社长兼总编辑。他为出版社确立了“为祖国建设立功、为社会风气立德、为自然科学立言、为科学家立传”的办社宗旨。在短短两年里,出版社出版生物科学、农林科学著作近200种。

昆虫分类学科作为基础学科,争取科研经费一直比较困难。1996年,周尧的家乡鄞县人民政府为了表彰他的杰出成就,在风景秀丽的东钱湖畔建成周尧昆虫博物馆,并奖励他60万元奖金。周尧把20万元留给博物馆作为运行经费,将另外40万元连同自己多年积蓄10万元全部捐出,设立“周尧昆虫分类学奖励基金”,每年奖励6~8名全国昆虫分类学优秀工作者,并支持出版优秀著作。几十名获奖的中青年学者已成长为昆虫分类学界的中坚力量。

05

诗人和艺术家

周尧的世界并非只有昆虫。他多才多艺,国学修养深厚,擅书法,通篆刻,喜文学,发表过诗词、小说、戏剧、散文等作品,所作古体诗自成一体。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笔下栩栩如生的昆虫图画。少年周尧曾为巴金的著作画过插图,得到丰子恺、钱君匋等名家的鼓励,大学为老师尤其伟编著的教材《虫学大纲》绘图500余幅。留学期间,在西尔维斯特利的指导下,周尧对昆虫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绘图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他共绘制过几千幅昆虫图,被许多教材和科学挂图引用。2001年,周尧选出其中900多幅,结为《周尧昆虫图集》正式出版。周尧的昆虫图画,将中国传统草虫画笔法与科学绘图技巧相结合,准确精细,生动传神,笔下的昆虫触角挥动,振翅欲飞,既是科学作品,也是艺术精品,是“真”与“美”的统一。

周尧有很高的语言天赋,他精通英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尤其推崇世界语,视之为没有国界和政治色彩的科学语言。他从中学起积极学习和推广世界语,组织世界语学会,创作、翻译世界语文学作品,出版世界语专著,与作家巴金、卢剑波等志趣相投,是中国世界语事业的重要推动者。在第二届国际世界语科学技术会议上,他被授予世界语“绿色宇宙奖”。

06

小家与大家

1936年9月周尧辞别父母,怀着科学救国的信念远渡重洋。七七事变爆发后,与曾宪猷等在罗马组织华侨抗日后援会,筹到路费后,他谢绝恩师的挽留,说:“‘大虫’不杀,杀小虫何用!”毅然回国,勇赴国难。在留欧同学的纪念册上,他写道:“不要留恋异国的天堂,要回到地狱的祖国;要在祖国的地狱上,建立起自己的天堂。”回国的第二天,他就穿上戎装,几天后随部队开赴前线。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周尧向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委员会上书,请求赴朝鲜前线参战。即便是在“反右”“文革”蒙冤受辱的二十年里,他对祖国的拳拳之心始终如一。

周尧在四川考察时和妻子卢筝相识,卢筝有传统女性的贤淑,又好学上进、心胸开阔。共同的志趣和追求让两人一路相扶,风雨与共。婚后卢筝不仅承担了全部家务,在工作上也给予周尧很大帮助。她擅长解剖和绘图,周尧有不少精美的昆虫图是由她覆墨的。有卢筝的操持,周尧一心投入在事业上,对家庭不是很在意。他生活非常节俭,但在事业上出奇地大方。除去必要的家庭开支,他的大部分收入用在购买学术论著和科学研究上。后来他把自购的全套印刷器材和一万多册珍贵图书都无偿捐赠给学校。在时间上周尧也是“公私分明”,他很少陪伴家人,儿女们对他既敬畏又陌生。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年,卧病在床的周尧才有时间和儿女们谈心,他说自己是个不称职的父亲,因为他把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祖国。

由于心中总装着祖国这个“大家”,周尧终于由“雕虫小技”作出了大成就。他也以其坎坷的经历、鲜明的个性、坚毅的精神、卓著的业绩,成为昆虫学界的传奇。

2008年12月15日,周尧与世长辞。墓碑上镌刻着他日记中的一段话:“我愿在我见到列祖列宗时,能够无愧地对他们说:我心中无时不想着祖国,我一生没有浪费时间。”

小招说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西农博览园的创始人是周尧先生哦~

西农原创话剧《雕虫沧桑》讲述的是周尧先生的人生经历哦~

周尧先生的一生波澜起伏,他拥有“爱国、敬业、惜时、乐群”的高尚品质,矢志报国、潜心科研、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周尧先生是杰出的,是令人尊敬的,小招等你一起去参观博览园,一起去看话剧,一起走近周尧先生。

素材来源:科学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百度百科

网络编辑:李颖 刘卓

审核:王永强

1.《西农名人堂——周尧院士:雕虫孜孜七十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西农名人堂——周尧院士:雕虫孜孜七十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5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