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研究
版权:当代电影杂志
与好莱坞以战争为主要内容的战争电影的创作路径不同,中国军事电影作为一种以士兵、军队和军事行动为主要对象的泛电影类型,蕴含着更丰富的意义。它不仅包含战争片的战场叙事,还包含军事行动、军事科技、军事活动乃至战争之外的军事生活等广泛的题材。军事电影作为中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题材类型之一,与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发展息息相关,体现出明显的现实主义美学风格和政治意识形态属性。
在中国电影诞生之初,定军山就展现了军事电影的雏形。抗日战争时期,左翼电影运动和国防电影运动促成了“文化电影战线的进步力量与武装斗争的配合”,开创了抗战电影、国防电影等军事电影的先河。1949年以后,抗日战争题材电影、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革命英雄电影等军事题材电影牢牢占据了国内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品,如《地道战》、《上甘岭》、《北伐》、《飞虎队》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军事电影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逐渐衰落。经过近30年的沉寂,出现了一批现象级的军事大片,如《集结号》、《湄公河行动》、《狼勇士》系列、《红海行动》等。,不仅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也成为观众、学者乃至业界关注的焦点。其中《狼勇士2》以56.8亿元的票房成绩创下了中国电影的最高纪录,充分展示了军事电影的巨大市场潜力。
长期以来,中国军事电影承载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基因使其成为“主旋律”话语表达的重要载体。虽然“主旋律”是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基本概念,但自1949年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表述,如“红色经典”、“革命题材”、“工农兵电影”等,实际上都包含了与“主旋律”一模一样的意识形态话语的语义内涵。
随着电影产业化改革和工业生产的不断推进,具有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的中国军旅电影不再能简单地被“主旋律”的意识形态话语所引导,而是有了一个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名称——“新主流”,它不仅在语义逻辑上具有主流价值、主流意识等“主旋律”的既有属性, 还包括符合现代电影理念的文化内涵和产业属性,如观众认同、大众审美、市场认同等,这也使得“原本相对狭窄的题材电影,容纳了商业因素,贴近市场,回归大众文化,更具开放性和普世价值”。 由此,作为“新主流”的当代中国军事电影开始呈现出类型化、商业化、多元融合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突出时代精神塑造英雄
狼勇士2剧照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支撑,英雄是民族最明亮的坐标。”早在20世纪60年代,学术界就对“是否需要英雄”、“创造什么样的英雄——神与人”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抛开论证的结果不谈,英雄永远是文艺作品的焦点。对于以“英雄”为母题的军事电影,英雄的塑造是其创作的核心。很多学者把军旅片称为英模片和英雄片,可见其重要性。
我们的革命战争片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具有崇高革命理想和高尚道德情操的英雄形象,如连长张忠法、游击队长李向阳、志愿军战士王成等。这些英雄形象激发了一代人的革命战斗精神,构建了一个时代的审美倾向和价值取向。但在政治挂帅的特定历史时期,英雄的塑造存在诸多局限,要求“表现革命英雄共性的革命品质,...最本质的阶级色彩”。这种基于共性的创作范式必然导致英雄同质化,忽视人性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最终游离于观众之外。
改革开放后,军旅影视剧打破了英雄禁忌,对英雄不再抱有幻想,塑造了一批真实的、有个性的、有缺陷的平民英雄等英雄形象。这些英雄以他们紧密的平民外表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但它过多地表现了英雄的平民化和世俗化一面,甚至拿英雄品质开玩笑,消解了它的“英雄主义”,陷入了平庸和缺乏空。在保守的创作理念下,军旅片“失去了不该失去的东西,滑入了失重和灵魂丧失的状态”。
当代中国军事电影在观察历史和现实,充分思考英雄的“人性”和“英雄主义”之后,似乎在创作上完成了心理上的突破,在塑造符合时代精神的英雄形象上呈现出两种变化:英雄动机和英雄特征。
在过去的革命战争电影中,激发英雄的战斗精神,推动他们顽强战斗的动机是基于英雄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阶级斗争意识。也是“报阶级仇恨,消解民族仇恨”的必然使命,为此英雄们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在当今和平发展的时代,英雄的行为动机始于因果规律和内化于内心的军事职业化。电影《红海行动》中,龙突击队成员各司其职。无论是队长面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冷静应对和冷静部署,还是通讯兵临死前依然不忘履行职责,都体现了新时代军人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忠于职守,不辱使命,专业,勇于承担责任。
与英雄坚定信念,以简陋的装备击败强敌,最后牺牲的悲剧模式不同,当代中国军事电影中的英雄契合了新时代的精神,具有激励和宣传大国气象的风格,这主要体现在精英英雄过程中强者高超的专业技能和绝对实力上。无论是狼勇士队员的冷锋,还是天狼星的飞行员吴迪,还有枭龙突击队队长杨锐,都有着典型的精英主义特征:理性、实力、责任、热血。这些既有智慧又有勇气,实力超群的英雄形象,展示了中国在新时代的强大和自信的形象。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军事电影实现了从道德高尚的“高尚”英雄到才华出众的“杰出”英雄的重要转型。
当然,在时代进步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英雄动机的变化和英雄特征的变化都反映了人们观念的变化,尤其是英雄观念的变化。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专业化和精细化,英雄的内在属性不再局限于崇高的道德和完美的人格,更多地体现在职业硬实力和道德软实力的结合上。英雄观念的这种转变把握了时代的本质,兼顾了时代的审美变化,完成了凸显新时代精神的英雄书写。
第二,从“三大战役”到“越境行动”
主题开发
红海行动剧照
长期以来,中国军事电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中吸收了足够的灵感和养分,创造了自己的“十七年”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军事电影脱颖而出,甚至成为文革时期的一朵奇葩。究其原因,不仅是意识形态宣传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对于刚刚经历解放战争的解放军战士和普通民众来说,“三大战役”是能够引发“群体共识”的“标志性事件”。能有效唤起观众对革命年代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回响,从不同角度对革命战争进行历史评论。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传统的消解,史诗的嘲讽,经典的嘲讽,使得“新时期”的观众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严肃、谨慎、思想性强的“主旋律”电影。随着消费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和平年代出生的人不再迷恋历史,而是更加关注当下和现实。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军事电影作为“新主流”的重要成果,打开了新时代的大门,从一个双重维度完成了军事电影的主题拓展。无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横向引导的军事题材的时间空语境,还是从人性角度纵向挖掘的军事题材深度,当代中国军事电影都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思考重新出现在大银幕上。
首先表现为题材的不断拓展和跨越。随着电影产业化的逐步深入,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电影产业不仅需要以高质量的主流大片占领国内市场,还需要能够走出去。因此,中国电影必须站在更高的价值理念上,选择具有时代感和普遍性的题材。就军事电影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框架提供了进一步的拓展空,“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成为当代军事电影创作的焦点,如电影《湄公河行动》、空猎天与狼斗士这些领域涵盖面广,面向当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成为“三大战役”的有力补充。至此,中国军事电影的空格局开始向世界扩张。
其次,表现在对题材的深度开发和挖掘。福柯曾经说过,重要的是讲神话的时代,而不是神话的时代。作为社会现实的表现形式,叙述者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直接影响故事及其观点的表达。虽然电影《集结号》在故事发生时依然以“三大战役”为背景空,但影片并没有死死抓住残酷的战争场面,影片的核心价值立意确实可以在战争之外打开。通过连长顾对集结号是否鸣响的不断追问,唤起了观众对战争、人性、英雄主义的深刻思考。可以说,影片的人文视角和对主人公情感心理和行为动机的完整刻画,有效提升了影片的艺术品质和思想内涵。同时,这种基于人性的观点预设也可以看作是对“三大战役”主题内容的深度挖掘和价值探索。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三大战役”还是“跨境作战”,中国军事电影聚焦的时间线索空始终是后向关联的,是历史与现实的反映,缺乏对未来的想象。正如拿破仑所说,想象力统治世界。就军事电影而言,题材的探索也要努力向前看,以大胆创新的精神探索未知领域,在未来无限的可能性中挖掘题材内容的新思路,为军事电影题材的进一步拓展提供有希望的空空间。
第三,从单一叙事到类型整合升级
《建军》剧照
军事电影作为一个宽泛的概念范畴,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延展性。它不仅可以轻松混合战争、史诗、动作、冒险、侦查、悬疑、警匪、神话等各种类型的功能和变体。,而且在电影市场转型后,随着其类型题材的不断拓展,类型整合的不断深入,类型元素的广泛使用和深度发展,也具有巨大的引领市场的潜力。
建国初期,电影不是作为商品生产的,而是因为政治指令性规划。因此,这一时期的军事“类型”概念与现代商业类型电影的概念仍有很大差距。正如“经典类型片是对其他创作者的模仿,‘十七年’军事类型片是模糊的自我类型片”,这种“自我类型片”是老一辈电影创作者根据戏剧“三统一”、“三幕”的结构原则,结合多年的创作实践和审美思维,总结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独特的审美风格,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类型片”
改革开放后,市场化的电影创作打破了电影政治社会化的绝对功能,军事电影的类型意识逐渐确立。传统军事电影的形式元素和叙事策略也随着时代而变化、演变和创新。与此同时,军事电影“不再有严格的具体舞台划分,不再有更加一致的审美形式,不再有更加相对单一的社会功能”,而是逐渐形成了具有现代意识的类型范式和叙事体系,军事电影的类型创作开始呈现出多措并举、多策略并用的发展趋势。
首先,类型融合体现了军事电影的巨大包容性。作为类型演变的重要阶段,类型融合反映了军事电影类型创作为应对产业变化而进行的战略调整。整合各种类型的特征和元素,可以进一步激活类型文本中的叙事张力,满足现代受众的审美需求。尽管“在2010年之前,符合标准类型电影程序的类型电影尚未成为中国商业电影的主流...适合类型片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和市场空尚未形成”,然而,中国军事电影的类型融合已经发生。如《三毛参军》《被救于危难》以军乐融合的形式和游戏化的叙事策略打破了体裁常规,通过荒诞、讽刺、戏谑的喜剧手法解决了沉重的历史叙事和悲惨的人生挣扎,将过去严肃的主题转化为各种突发事件创造的笑料,在“各种不和谐的碰撞与和谐”的喜剧效果中增强了军乐主题的娱乐性;《建军》有效地整合了军事、历史、商业,以“群星聚”的宣传效果和刘伟强著名的引导力量,有效地弥合了意识形态话语与商业价值之间的鸿沟;《集结号》《湄公河行动》《狼斗士》等电影融合了战争、历史、行动、犯罪、侦破、冒险等极具市场号召力的商业类型特征。其中,战争、历史等类型的组件本身包含大背景、大场景、大时间跨度、复杂人物线索等“大电影”;动作类组件具有很强的视听冲击力和戏剧张力;悬疑、犯罪、调查、冒险等。集中在最能调动观众参与意识和探究心理的类型要素上...这些电影以多类型复合叠加的形式,进一步扩大了军事电影的受众,开启了中国军事大片的新时代。
其次,商业元素的有效运用加强了军事电影的娱乐性。作为商业运作的结果,类型必然会携带一系列经过市场检验认可的商业配方。在当代军事电影中,这些商业模式或类型的元素往往以大欣赏、大震撼、大刺激的形式原则和关乎生死的极端戏剧情境,引发观众的情感体验。《湄公河行动》《战狼》系列》《空天空狩猎》《红海行动》等电影可以说是巧妙地运用了这些商业元素,如赛车追逐、枪火对抗、特技爆破、海陆空两栖作战、特技表演、高难度动作场景等。此外,军事电影在视觉景观和奇观美学方面的探索从未停止。用数字技术和特效爆破组装,制造出震撼人心的战争“真实场景”。《狼勇士2》中惊心动魄的水下战斗和肉搏战场面让观众肾上腺素飙升。在中国海军的全力支持下,红海行动以14亿元升级为北海舰队的直升机、坦克和驱逐舰。作为一种明显不同于现实生活和日常体验的特殊存在,这些奇观影像不仅满足了观众的视觉愉悦,也成为以高质量的视听体验满足观众消费文化心理的重要资源类型。
再次,经典类型的融合与升级,展现了军事电影的创新延伸。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表达。当国家发展观从大国精神的弘扬扩展到强国意识的话语建构时,具有“强烈意识”的“行动”型元素开始融入军事电影的类型创作。于是,军事/动作/战争亚型迅速成熟,逐渐成为军事电影的主流。从20世纪90年代的《火王金刚》《飞虎队》《特攻队》等电影,到《冲出亚马逊》的转折点,“主流意识与大众文化的对话与共谋”以明确的类型策略和强烈的动作元素得以实现,直到今天,《狼勇士》系列和《红海行动》以优秀的制作、娴熟的视听技巧全面提升了电影质量, 类型化的明星战略和军事专业技术支持,以“新主流大片”和高度真实、富有感染力的视频内容的出现,实现了军事/行动/战争类型创作的整合与升级。
成功的“流派”运作可以促进“系列”的出现。有些军旅片从创作之初就有“系列”意识。例如,吴京导演的《狼斗士》系列和林超贤导演的《行动》系列采用了系列电影的创作模式和营销策略,不仅为军事类型电影的可持续发展和整合营销设定了方向,也确立了军事类型电影的地位。例如,吴京、张涵予和林超贤逐渐成为当代军事电影的重要演员品牌、导演品牌和人物商标,而《狼斗士》系列和《行动》系列则成功打造了自己的中国军事电影品牌。
第四,从革命道德到国家伦理的价值转移
湄公河行动剧照
由于政治法规和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以“主旋律”话语表达的军事电影具有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作为电影的“灵魂”和叙事文本的道德前提,这一价值体系源远流长,本文将其归类为革命道德。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规范体系”,革命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国主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革命道德由于其阶级伦理意识的局限,逐渐从主流话语体系中退位。在“中国梦”理念的核心指导下,基于共同价值观的民族伦理重构新时期军事电影的价值坐标系统。
个人价值观和集体利益精神的桥梁
在革命战争时代,集体主义不仅是我们革命道德的重要原则,也是我们社会生活的普遍规范。军旅片的主角往往坚守革命道德,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无私奉献给大众。这种道德原则有着很高的境界,但也有着时代的局限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在特定的时代话语下对集体主义的误读。
随着现代社会主体意识的回归和个人价值的凸显,军事电影开始逐渐将重心转移到战争题材上。需要指出的是,对个体的关注不是以消除集体价值为代价,而是从辩证客观的角度提升集体主义的价值内涵。《红海行动》展现了“龙突击队”专业默契配合的惊人战斗力,但也不忽视个体差异的展示和人性深度的挖掘。这些个体形象不再是模糊的士兵A和B,而是被赋予了清晰的人格特质、角色功能和情节线索。它们相互对比,相互反映,人物及其关系交织在一起,极大地丰富了影片的叙事内容和叙事视角。电影“空猎天”中,个人英雄的创造并没有脱离集体主义的原则。王牌飞行员吴迪出于个人动机加入了霸天狼的特战队——“成为独一无二的飞行员”。在行动的关键时刻,教官的牺牲让他意识到。在集体主义的指导下,他不仅成功地完成了任务,而且在极端的挑战中实现了个人的理想和实现。当代军事电影中的英雄不再通过悲剧性的自我牺牲来实现集体利益,而是积极展示“强者无敌,勇者无畏”的热血和勇气。在国家和集体不惜一切代价捍卫个人利益和生命权的同时,英雄们也以具体行动履行军事职责,实现自我价值,完成双重使命。在人本主义的价值前提下,个人、集体和国家最终在价值分享的层面找到了平衡点。
基于国家伦理的三重价值陈述
军事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类型,不仅是国家形象的重要表现,也是塑造全新国家形象的重要帮助。影片中的“国家”不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为一个伦理实体,表现为国家不惜一切代价拯救公民的军事行动,士兵在跨境行动中展现的正义形象,以及国家在处理复杂国际问题时的大国责任。这些视觉叙事,以及国家的“角色”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所演绎的价值规范,都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伦理取向。作为国家实体所拥有的道德,国家伦理以共同价值为道德前提,整合了革命道德的现实性、当代性和共享性,并在动态发展维度上积极关联全球伦理的重要内涵。基于此,新时期军事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强烈国家形象和强烈民族意志的文化宣传产品,正在逐步完成民族伦理的价值嵌入。
首先,“为人民服务”所体现的革命道德的核心原则是继承和统一的。当代军事电影中凸显的民族伦理不仅包括革命道德中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基本内涵,而且延续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革命战争时期,“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从“不拿群众的一根针一根线”、“三条纪律八项注意”,到推翻三座大山,为解放事业奉献一生。如今,“为人民服务”和保护公民是电影中军事行动的主要动机,表现在特种兵肩负国家使命、拯救同胞、伸张正义和关爱生命的具体形式上。
其次,它体现了“共同价值”的基本内涵。在文化间生产与再生产的意向表达层面空,当下的军事电影表现出强大的军事力量,同时又有意“生产”一种基于民族精神的文化诉求。这种人格魅力的形成,是在尊重个体生命“共同价值”的前提下,文本价值的预设。无论是在湄公河行动中,中国政府为遇难的13名中国水兵恢复名誉、寻求正义,还是在《战狼》和《红海行动》中,国家立即组织力量营救遇难的外籍人员,甚至使用国家机器,体现了国家对个人生命的尊重和热爱。这种以和平、正义、自由、仁爱为基础的“共同价值”和伦理态度作为国家伦理的价值前提,削弱了国家机器政治的刚性,赋予国家实体伦理上的“人性”,从而唤起人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以共识的价值观引起受众的广泛认同。
第三,它体现在积极倡导和积极实践全球伦理。在全球问题日益严峻的时代,生态环境恶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侵蚀人体和灵魂的毒品贸易以及精神危机,都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来遏制和逐步解决。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一直积极践行具有普遍意义的全球伦理,并在国家伦理中积极呼应其价值准则。当代中国军事电影都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主权国家的尊重,严格按照国际秩序和法律行事。无论在湄公河行动中,中国政府严厉打击国际贩毒组织,对毒品犯罪零容忍;在《狼斗士2》和“空猎天”中,中国政府多次与联合国和救助国政府沟通协商,尽力营救其他国家受困民众;或者在“红海行动”中,蛟龙突击队在成功完成撤离华侨和解救人质的任务后,主动履行国际职责,继续追捕“反叛恐怖分子”,最终解决了危及全球安全的“脏弹”危机...这些阴谋充分显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正义和合法性,以及其应有的行为准则和责任。同时,也有效地回应了西方对“中国威胁论”的误解和偏见。
标签
随着国内GDP增长逐渐放缓,中国电影市场达到新的高度,电影产业成为促进消费、拉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起点。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电影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口碑效应对票房的影响越来越大。豆瓣、时代网等网络评分与票房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呈现“正相关”。以《战狼2》和《红海行动》为代表的军事电影,在前期电影安排不尽人意的情况下,取得了票房稳步上升和口碑良好的反击,证明在日益成熟和规范的产业环境下,好钱驱逐坏钱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在时代的帮助下,当代军事电影以其质量赢得了口碑和市场。同时,行业和市场也对军旅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题材和类型上进一步突破创新;如何从人性化的角度表达现实;如何合理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避免自娱自乐的狂欢,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品牌……这些都是需要改进的重要问题。
副教授,430073)
给…作注解
①与贾,《中国当代电影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217页。
张炜、陈旭光、赵卫方、梁振华、黄福益传,《定义、演变与策略:新主流大片探讨》,当代电影,2017年第1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
边国力《中国军事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年,第135页。
杨力《回顾与梳理——谈新时期的军事电影》,《文艺研究》1989年第5期。
《孙·的代际关系与作为象征事件的电影》,《电影艺术》2016年第4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总部的讲话。
《边国力关于军事电影类型走向的思考》,《电影艺术》2005年第5期。
同,第274、284页。
陈旭光、石小溪,《中国当代电影概览:格局与生态、美学与文化》,《民族艺术研究》2017年第1期。
《快乐震撼三毛参军的幽默》等节目,《电影艺术》,1994年第2期。
谭晓明《突破与坚持——近年来几部军事电影的文化分析》,《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朱《论中国革命道德的基本特征》,《大学理论战线》,1999年第6期。
校对:许小文
d
d
d
y
z
z
微信官方账号
官方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686032783
1.《中国国防类型 从“主旋律”到“新主流”:中国军事电影的类型演变与突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国防类型 从“主旋律”到“新主流”:中国军事电影的类型演变与突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678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