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没有各族兄弟的帮助,我在南昌什么都做不了,更别说开饭店当老板了……”读完这封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莫玉贤扎瓦镇79岁的老人阿巴拉·江库万汗的眼里又涌出了泪水。
这封信是她儿子从江西南昌寄来的。虽然发了很多天,老人也看了很多遍,但她还是每天拿出来给孩子念给她听。她说儿子的信洋溢着感激和思念,友情和团结,感动了她。
作者是她的第四个儿子阿卜杜拉·乌拉西姆,她在南昌努力工作了15年。一个人在异乡生活的阿卜杜拉·乌拉西姆,在南昌从一个农民工成长为拥有11家店铺、10个摊位、32名员工的老板。面对来之不易的成功,阿卜杜拉·乌拉西姆总是把功劳归于帮助过他的各族兄弟。
2002年9月,阿卜杜拉·乌拉西姆和妻子柔泽·尼萨汉从新疆一路坐火车来到南昌卖葡萄。由于葡萄晚到了几天,这对没有收入来源的夫妻用仅剩的40元钱住了三天:一个烧饼掰成两块吃,睡小时床。好在后来来的320斤葡萄赶上了国庆假期,都是饱满香甜的,很快就卖了空。此后,夫妻俩在南昌旧火车站附近开始了干果生意。
“那时候老火车站卖东西的新疆人很少。旅行者看到我从新疆远道而来,很不容易。他们每次买东西,都不讲价,买多了,买了就说‘谢谢’。那一刻心里很温暖,觉得来南昌是对的。”回想我创业的日子,阿卜杜拉·乌拉西姆还记得那些点点滴滴。一年后,这对夫妇赚了4000元左右。这对世代务农的阿卜杜拉·乌拉西姆来说是一件大事。
然而好景不长。南昌下了很多雨,沟通不畅,经常堵车。有时候就算天天跑老火车站,上海北路,中山路也赚不到多少钱。为了开辟新的道路,2006年,阿卜杜拉·乌拉西姆离开了在南昌的妻子,前往周边省市寻找出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浙江萧山,他看到煎饼摊生意不错,就有了向摊主河南大街学习煎饼手艺的想法。“河南妹子很热情。见到我不容易。毫无保留,我会尽力教我。”完成学业后,阿卜杜拉·乌拉西姆回到南昌,和妻子一起摆摊,卖烤玉米、鸡蛋和煎饼。
"从2006年到2009年,这是我生意的关键时期."回顾自己的创业生涯,阿卜杜拉·乌拉西姆直言不讳地说,那些年,他获得了信心,有信心从一个流动摊位变成一个固定店铺。他认识了很多朋友,亲身感受到了国家统一和家庭的深厚感情。
在阿卜杜拉·乌拉西姆的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人:时任南昌市公安局西湖分局南站派出所所长徐勇。这几年,每当阿卜杜拉·乌拉西姆遇到困难的事情,徐勇总是第一时间出现。比如2010年徐勇为了撤店做了很多努力。
当时南昌加大了对老火车站的整治力度,阿卜杜拉·乌拉西姆的摊子是整治的对象之一。对此,徐勇和他的领导找他解释相关政策,劝他退出展位。起初,阿卜杜拉·乌拉西姆不明白。经过反复劝说,他明白这不是针对他的案子。于是,他开始寻找合适的店铺。但是高昂的转让费和房东的顾忌让他担心。最后徐勇出面保证顺利租到店,开始做羊肉生意。此后,阿卜杜拉·乌拉西姆的业务步入正轨,规模逐渐扩大。“许勇多次跟我说,我要合法诚信经营,打造新疆人的品牌。”提起这个“警察哥哥”,他的眼里满是感激。
阿卜杜拉·乌拉西姆在南昌的15年里,遇到了许多像徐勇这样善良的人,事业蒸蒸日上。在收获帮助的同时,他也真诚地回馈了这片土地。
今年年初,阿卜杜拉·乌拉西姆带着新鲜羊肉和慰问金,走访了南昌市15户困难群众、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家庭。“我爱南昌,南昌是我的第二故乡,南昌人是我的兄弟,我们是一家人。不仅是我,我的孩子也是这样想的。”他说,她的小女儿阿依·夏目今年在南昌上小学三年级。现在她是家里的“大才子”,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她有时当老师,教他说中文。“现在大家都在说交流,交流,交融。只有从文化上融入,才能在祖国大家庭里幸福地生活。”
在阿卜杜拉·乌拉西姆的心目中,餐厅不仅是事业的开拓之地,也是民族团结的小窗口。他对未来充满了渴望。就像他在他的家书里对妈妈说的,“妈妈,请放心。无论在新疆还是南昌,我都会努力,好好生活。我们一定要在祖国的蓝天下幸福快乐。”
1.《一封家书传递浓浓民族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一封家书传递浓浓民族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786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