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只石犀的自述

我是一只在成都地下埋藏了1800年的石犀牛,我是一只与都江堰同生的2200岁的猛兽。从一个偏僻的地方到成都的李北武都,我都经历过灿烂的华章。

我是成都博物馆的宝贝。自从我三年前来工作以来,已经有700多万人从世界各地来看我的风采。为什么我有这么高的人气,仅仅是因为我的超值?

李冰治水,留五石犀

著名学者余写过这样一段话:“我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有了它,旱涝莫测的四川平原就成了天府之国...所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余对说道。

2012年,我被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年轻考古学家从地下挖掘出来。对我来说最好的消息是,建了2200多年的都江堰还在发挥作用。

为什么不让我骄傲!我,一只2200年的石兽,是都江堰受益千年的见证人。战国末期,秦昭王封李冰为蜀郡守将。他上任后,带领蜀郡百姓,以极大的气势治水。成都平原曾经是泽国之地,李冰相信洪水是可以控制的。“深淘滩,低造堰”,“湾中偷工减料,时时刻刻画心”,是古蜀人千百年抗洪斗争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都江堰是成都平原灌溉系统的总枢纽。岷江出岷山后,入成都平原前,在人工分水鱼口分为外江和内江。内江灌溉,外江泄洪。分钟就是调节。窄瓶口是闽江上第一个调节阀,多余的洪水拦截到外江。内江不断发散,细河如断扇骨,使潺潺的清水滋润成都平原。

有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水是可以调控的。“干旱了水就淹了,下雨了水闸门就堵了”。水从灾害变成了资源,《华阳国志》评论说,从此“水旱灾害随人,饿死我也不知道”。在没有饥荒的年份,世界被称为‘天府’。"

在都江堰下游,李冰从内江改道,开凿漓江和鉴江,途经成都。

李冰开始控水,砍下五头石犀,两个在府中,一个在城桥下,两个在渊中。我是站在蜀郡府邸的石犀牛。

我是都江堰的见证人,一个靠创新创造的伟大工程。

岷江水龙被李冰制伏了

1974年3月的一天,在都江堰安澜电缆桥搬迁工程中,挖出了一幅青石雕成的画像。他高2.9米,宽0.96米,重约4吨,底部有一个榫头。石像五官端正,笑容可掬,头戴皇冠,身穿长衣,腰间系着腰带,双手垂下衣袖,站直。

他是李冰。

李冰来到蜀国时,岷江被严重淹没。河水如脱缰野马,挟着大量泥沙,奔向成都平原。李冰带领数万民工在岷山与成都平原交界处修建都江堰,锁定岷江咽喉。李冰用古蜀人的竹网石治水,让工人把竹子编成笼子,笼子里装满鹅卵石,然后用渡船运到江新。经过多年的嚎叫,终于建成了一条形似大鱼嘴的引水堤。这条河流向余醉时,自然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是通往成都的引水河流。

鱼嘴的位置相当巧妙,河床外高内低,恰好有一个弯道,既能减少水害,又能清除砂石。即便如此,李冰还是不放心。他在鱼嘴下游的弯道处修建了飞沙堰,用竹网石的方法再次泄洪,将砂石并排排出。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思维缜密的李冰还为都江堰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防线:劈开雷宇山,凿成宝瓶口。

李冰修建的宝瓶口、鱼嘴、沙飞堰三位一体,科学地解决了岷江洪水,引进岷江水滋润了成都平原。岷江凶猛的水龙终于被李冰制服了。

李冰石像的发现引起了轰动。石像裙正中和左右袖上有隶书铭文,说明此石像建于东汉,在滔滔江水中坚持了1800多年。

诸葛亮以堰为农业基础,设立堰官

我,李冰雕刻的石犀牛,站在蜀郡府,经历了汉末战争,见证了刘备入蜀,政权的建立。考古学家认为刘备的宫殿就在天府广场附近,而我站在皇宫大厅外,我目睹了这段复杂的历史。

在诸葛亮心目中,都江堰是国宝。《水经注·姜水》记载:“诸葛亮征北,以此堰为农本,为国之都,招兵一千二百人照顾。有堰官”。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水利流域从渠首到灌区实行一体化管理。

现在心里更开心了。诸葛亮下达维护都江堰的命令至今已近1800年,都江堰仍在精心维护之中。

都江堰能在这片天府之国屹立千年,正是成都人的精心维护。

后来,邓艾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去了成都,蜀汉政权垮台了。我,李冰雕刻,见证了秦汉盛世的石犀牛。作为蜀汉宫的守护者,我也被入侵的敌意刺伤了眼睛,钉在了肉体上。鉴于我的吨位很重,他们决定挖个坑,把我埋在眼不见心不烦的地方。我,永远见不到阳光。

明朝朱元璋为十一子春竹建蜀王宓,蜀王宓的南宫墙压在坑上。

1800多年后,当我被考古学家重新发现、解救、冲走的时候,我重新出现在天府广场。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崭新闪亮的成都。

古领队易立:期待与另一只石犀相遇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逸带着他3岁的儿子去成都博物馆参观了犀牛石。作为考古现场的负责人,他亲自发掘了天府广场东北角的石犀牛。

2012年12月17日,在天府广场东北角的四川大剧院遗址进行考古勘探。一只石兽是李逸寻找的目标。1973年成都电信大楼建在这里的时候曾短暂暴露过,因为太大不容易移动,所以就地掩埋。在哪里?

当成都电信大楼的一个基桩被打破时,地下的石兽终于露出了脸,侧卧在一个坑里,坑上有一层厚厚的水泥。文物保护专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帮这只石犀牛洗澡。当它以全新的面貌出现时,让所有人都为之倾倒:它就像一只石犀牛,有着马嘴和粗壮的四肢,但它与Xi安北林博物馆收藏的唐代石犀牛有着天壤之别。

作为一名挖掘者,李逸比任何人都更想知道这头石犀牛来自哪里。他查了一下资料,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经记载,他在成都见过一只石犀牛,“李太守庙东步下”,“天气很古”,“厚如犀牛”,那么它去了哪里?据记载,这种石犀牛在上个世纪还存在。当时有一所中学打算取名为“石犀牛中学”,后来被拆成了石阶。

当李逸在天府广场发现“最可爱的石兽”时,它掉在了蜀汉时期的一个坑里,旁边有一座很大的建筑。这座建筑的柱基比犀牛的腿还粗。结合朱砂涂云纹瓦和遗址出土的盖有吉祥文字的地砖,李逸认为这是刘备的宫殿,这只石犀牛曾站立在宫殿内,极有可能是蜀汉政权灭亡后,被敌人就地掘葬的。

那么这个石犀牛是什么时候,是谁造的呢?很多学者认为这种石犀牛是东汉时期制作的,李逸认为东汉时期的圆雕石雕工艺精细,甚至石兽的肌肉、鬃毛、胡须、脚趾都非常逼真纤细;这种石兽雕刻粗糙简单,躯干丰满圆润,四肢短粗,所以它的“诞生”年龄应该更早。战国末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曾造五石犀。李逸认为这种石犀和南宋时期见到的石犀是当年李冰制作的。他发现了战国墓地出土的犀牛青铜文物照片,形状和这只石犀牛很像。

如果这个石犀牛是李冰在太守府放置的两个石犀牛之一,那么另一个在哪里?致力于城市考古的李逸期待着有朝一日能见到它。

1.《石犀 成都2200多岁的石犀,与都江堰同龄,期待与另一只石犀相遇!》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石犀 成都2200多岁的石犀,与都江堰同龄,期待与另一只石犀相遇!》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795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