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级地震,震区灾情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与此同时,人们惊讶地发现,仅在地震发生后的25秒钟,全国人民就已经收到了相关信息的广播。这份由“地震信息广播机器人”自动编译分发的稿件,有四张540字的图片,包括速报参数、震中地形、热人口、周边乡镇、周边县区、历史地震、震中简介、震中天气等十几项。

25秒内我能做什么?人类可能还在发呆。机器人完成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自动写入的全过程,并通过各种平台发送给亿万人。

不是25秒540字那么简单

近年来,中国建立了现代化的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地震台站分布在全国乃至世界其他地区,全天候密切观测全国和全世界的地震活动。

这些数据被收集在数据中心,成为地震信息广播机器人的重要信息源。机器人系统运行在互联网上,写稿子所需的后台内容也来自互联网。机器人会根据本地数据网络和接口调用,空分析等技术,在几秒钟内自动“写”出全面的地震速报信息。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介绍,在地震信息报告完成后的几秒钟内,机器人就可以覆盖大量人群。高效推送,让本地用户第一时间了解到震源的相关信息,争分夺秒,赢得避风港黄金时间。

中国地震台网数据服务部副主任侯建民领导并参与了地震信息广播机器人的整个研发过程。他说,团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的统一。“一方面,我们对时效性要求非常高,要求机器人在几秒钟内写完新闻;另一方面,机器人写的新闻一定要保证内容的准确性,保证速度快,不出错。”

“互联网加地震”的创新

地震发生后,地震台网应迅速测量震级并报告结果。为了快速启动应急救援行动,这个过程叫做地震速报。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地震的关注越来越多,这对传统意义上的地震快速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人们希望了解越来越全面的地震信息。另一方面,震后救援工作也需要更快、更详细的信息作为参考,”侯建民说。“开发这款机器人的初衷是:让地震信息实时播报更加丰富。”

他说:“过去,地震发生后,我们会通过微博等其他在线平台实时发布地震新闻。但由于时间限制,这些新闻往往内容较少,只有地震时间、地点、震中位置等关键信息,公众可能需要更丰富的内容,如震中介绍、地震现场地形、人口和经济情况、震后天气等。基于此,我们开发了这个通过internet plus方式自动撰写新闻稿的系统,希望能为您提供更丰富的即时地震速报内容。”

“速报”不是一天“炼成”的

说起来,25秒并不是地震信息广播机器人最“辉煌”的记录,6秒560字都是“家常便饭”。但自动速报工作一开始并不那么看好,甚至在2008年之前,省级地震台网和国家级地震台网给出的地震速报参数并不一定一致。

2009年,地震系统开始推广地震自动速报技术的应用,并组织开发了自动速报输出平台和发布系统,越来越完善和开放。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用了14分钟确定地震参数,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用了1分51秒。通过这次九寨沟地震,在提供地震参数的基础上,增加了十几项,只用了25秒。

“最早没有震区附近热人口的统计。后来,根据救灾工作的需要,灾区、热人口等要素也被纳入机器人重点广播范围,”侯建民说。

现在人们如果安装地震速报手机应用,不仅可以第一时间知道地震参数,还可以看到震中的位置,震中周围的场景,也就是最近的场景,以及最近的医院和学校的分布情况。

我们的记者李燕

1.《九寨沟7.0级地震 机器人记者25秒写出540字新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九寨沟7.0级地震 机器人记者25秒写出540字新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803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