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孔辉的次子回长春担任孔辉汽车的总经理,他想买辆进口车代步,便去征求父亲的意见,得到的答案是,你买“红旗”吧。

红旗轿车,作为中国民族品牌的代表,它凝聚了郭孔辉多年的心血。可是红旗轿车却命运多舛,一路坎坷,不过令郭孔辉感到欣慰的是,今年1月8日,一汽董事长徐留平先生在人民大会堂发布了红旗复兴战略,这款民族自主品牌轿车有望第四次重出江湖,纵横世界。

徐留平在红旗品牌战略发布会上演讲

1958年,中国第一辆国产高档轿车“红旗”正式下线,从1964年10月1日起,红旗轿车正式被定为国宾车。作为中央领导人专用座车和礼仪用车,它的表现却令人失望,开上高速路去迎接外宾,加速时它会像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无法控制;外国元首游览八达岭长城,“红旗”却在山路上刹车失灵,差点酿成国际事件。

第一汽车制造厂请郭孔辉主导解决红旗轿车的高速操纵性问题,这是一块烫手的山芋,没有人搞得懂,技术难度很大,而此时轰轰烈烈的文革运动正在打倒一切学术权威,政治风险也很大。

人活着总是要有使命感的,郭孔辉最终排除了一切顾虑接下任务。从此以后,他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汽车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制动与驱动稳定性以及轮胎力学等学术领域,几年后,他成功地解决了“红旗”轿车的高速发飘问题。

随着研究的深入,郭孔辉编写了《汽车操纵稳定性》、《汽车操纵动力学》两本专著;还创建了自己的轮胎模型,即全工况的UniTire模型,目前全世界只有两个轮胎模型,这是其中之一;他在国内外发表过250余篇论文,获国家及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他的专业造诣和研究成果逐渐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1994年5月,郭孔辉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也是中国第一位汽车院士。

素与简的人生

SIMPLE LIFE

郭孔辉出生在福州一个富裕的华侨之家,这地方还出过大数学家陈景润和文学家冰心等名人。郭孔辉曾写过一篇文章《难忘师恩》,怀念自己的两位中学数学老师。那时郭孔辉很调皮,常常恶作剧,把画贴到老师背上,他数学成绩很差,如果不是遇到这两位好老师,他就不会爱上学习,人生或许与现在大不相同。

郭孔辉大学读得有点曲折,一共换了四所学校,全是被动调换的。他从清华大学的航空专业最终调到了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吉林工业大学前身),从学天上飞的变成了地上跑的。人的一生自己不可预料,是命运安排他与汽车结缘终身。

读大学时,郭孔辉的学业一直十分优秀,他天生具有科研特质,能沉下心来专心致志做研究,大三做毕业设计时,郭孔辉发现前苏联院士书中的公式与自己推导出的结论有很大差别,于是怀疑院士的公式有错,后来学校的另一位力学教授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才证明了自己的正确性。

这个发现让郭孔辉很兴奋,他对科研就像有人迷恋打游戏一样,深深的沉醉其中,从未感到过枯燥乏味,科研能带给他巨大的乐趣和幸福感。聪明从来都不是成就事业的前提,热爱才是。

大学毕业后,郭孔辉被分配到北京汽车拖拉机研究所工作,后来,研究所一分为二,他又随新的汽车研究所来到长春,主要从事汽车悬架设计与振动研究。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片冰雪大地。

苏轼曾说一句话: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由于家庭有海外关系,四清运动,文革运动,郭孔辉都是挨整的对像。他白天在单位接受批判,晚上回家继续写研究心得。有时候睡到半夜,灵感乍现,他会突然坐起来,打开灯,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笔记本上。

有段时间,郭孔辉被下放到农村劳动,他一个人住在荒郊野外的地方,晚上能听得到狼的叫声。在那些寂寞的夜晚,郭孔辉常常把以前做研究遇到的难题拿出来重新思考,做了厚厚几本研究笔记。他是一个简单的人,宁静地活在天地之间,持久、柔韧而辽阔地探寻着科研和技术,对人情世故却很少关注。

八十年代初,中国开始公派留学,单位推荐郭孔辉去参加筛选考试,他刚出差回来,也没有时间复习,谁知道却考了汽车厂区第一名,紧接着他就去沈阳参加正式考试,后来被美国密执安大学录取。

赴美国留学两年后,郭孔辉回到了长春,研究所任命他为副总工程师,后来升任为总工程师兼研究所技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他1993年到吉林工业大学担任副校长,兼管国家重点实验室。

郭孔辉有几次出国定居的机会,他都放弃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家人多次劝他出国继承家业,将生意发展壮大,父母从马来西亚回国找他,希望他能和他们一起出去。

但郭孔辉的兴趣在科研上,他生性淡泊,有事做,能琢磨课题,就很满足,不愿意去折腾。

这些年,郭孔辉与老伴住在一个简朴的公寓里,一件衣服能穿好多年,吃什么也从不讲究,过着一种质朴简单的生活。

成立“孔辉汽车”

KH AUTOMOTIVE

2007年,郭孔辉创立了长春孔辉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孔辉汽车)。孔辉汽车于2015年10月20日在新三版挂牌上市,目前孔辉汽车旗下拥有宁波KHAT、柳州KHAT、广州KHAT和成都KHAT四家全资子公司。

郭孔辉创建孔辉汽车的初衷是什么呢?当初他在学校做科研,环境、经费、人员都受到诸多限制,很难放开手脚大干,郭孔辉寻思着,不如自己创办一个科技公司,以产业收入来养科研,把想做的研究都做起来。

商人给人的印象总是在商言商,精打细算,然而郭孔辉却是例外,他多次告诉CEO郭川,孔辉设计不可能是一家纯粹的商业化运作公司,不以赚钱为主要目的。公司的使命是“为民族汽车科技腾飞不懈努力”,在做好前沿开发技术的同时,吸纳部分学生做好产学研。

2007年公司成立之初,国内汽车厂家的开发技术普遍偏低,郭孔辉带着自己的博士生、硕士生, 到一家一家企业去做宣传,宜做宜教,通过商务活动,提高客户的研发水平。

郭孔辉为人实在,技术过关,做事认真,大家都很支持他。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孔辉汽车自主研发、设计开发的试验测试设备均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包括悬架K&C 特性试验台、轮胎特性试验台、质心及转动惯量试验台、转向机器人及防翻支架、换档评价仪等。其中,悬架K&C 特性试验台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50%。

孔辉设计还能够根据主机厂要求,开发性能很高的悬架系统和部件,其中包括乘用车空气悬架系统、军车电控可调悬架系统、商用车座椅半主动减振器、军车油气弹簧复合悬架系统、矿用车位移相关可变阻尼减振器等。

目前孔辉设计的客户已遍布中国各地,一汽技术中心、一汽轿车、东风集团、上汽通用五菱、广汽集团、北汽集团、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天津夏利、三一重工、华泰汽车、江铃汽车、长城汽车、郑州日产、吉利汽车等整车企业及万向钱潮、亚太机电等零部件企业。

教书育人,亦师亦父

LIKE A FRIEND, LIKE A FATHER

郭孔辉总共带过300多个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目前这些弟子遍布国内各大主机厂和零部件公司,已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栋梁人才。郭孔辉治学严谨,对自己要求严,对学生也不会放松,他说:“搞学问要养成精益求精的习惯,因为习惯具有力量,它可以改变人生”。郭孔辉有时候恨铁不成钢,也会急躁发火,他的博士生,没有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很难毕业。

孔辉汽车成立至今,一直有学生去参与做项目,他把学生做的课题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在“授人以渔”的同时,让他们能更快适应毕业后的科研工作。郭孔辉经常与学生一起做课题,他把所学所知都倾囊相授,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与学生一同分享。

郭孔辉唯一的爱好是工作,与他聊天,两三句话就会转到工作上来,他严谨的治学风格和极致的专业修为,让学生佩服;他的学识和人品所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让大家敬重。

郭孔辉有三个孩子,他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孩子们从小就很怕他。有时候,孩子们放学后会到郭孔辉的办公室或者试验室去写作业,现在他们都还记得试验室里机器的轰鸣声和机油的味道。

三个孩子的生活起居主要由郭孔辉的夫人照顾,那时候夫人的工作地离家很远,上下班要转几趟车,家里没有亲戚在长春,也没有老人可以帮忙。夫人是贤内助,几十年如一日的照顾家庭,让他能够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开发之中,夫人的付出让郭孔辉充满了感激。

幸福从来都是柴米油盐,两个理解的灵魂相依相伴,长长久久的度过生命中的每日每夜。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长大后,他们都事业有成。长子学无线电专业,在美国学习工作了二十多年,现在回到孔辉汽车工作;二女儿从北京外语学院毕业后,一直在香港工作;次子从吉林工大汽车专业毕业后,移民香港,在香港大学获得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后来赴英国诺丁汉大学读MBA,回国后在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做总经理。2008年底,他回到孔辉设计任CEO,与父亲一起打理公司。

郭孔辉是一个很善良的知识分子,别人找他帮忙,他很少说不。十几年前,中国汽车开始大发展,有许多初创型企业找他帮忙,这些企业规模很小,举步维艰,郭孔辉给过他们很多的鼓励和帮助,有些企业发展得很好,成了上市公司,大家很感谢他。

这些年来,新能源车发展很快,大家对新能源低速电动车的争议很大,郭孔辉支持低速电动车的发展,他认为老百姓喜欢这种低速电动车,一定有它的道理,应该尊重市场,希望政府在进一步规范用车的同时,给予相应的政策鼓励。

近年来,郭孔辉的身体不是很好,但他没有停止工作,做事让他很开心。他把学问做到了世界级水平,一生躬耕在自己的领域,专注于跟从内心的想法,困厄不改其乐,名利不摇其心,这种纯粹的生活方式,让他能平静,温和,淡然的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所谓“大道至简”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 THE END —

如何找我?

公众号:汽车志汇(ID:headhunterhr)

电子邮箱:medywang@headhunterhr.com

原创内容,欢迎转载。

汽车业内最新资讯,你想知道的,通通都给你。

更多热门人物专访:猛戳下方链接

↓↓↓

1.《他是中国第一个汽车院士,他的学术生涯从“红旗”开始,穷尽一生只为汽车 ︱专访》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他是中国第一个汽车院士,他的学术生涯从“红旗”开始,穷尽一生只为汽车 ︱专访》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18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