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几个朋友约好了一起出游,清早整理好东西便出行额,一路上昏昏欲睡,直到上了成雅路,眼前骤然开朗,两旁山上茂密丰富的植被覆盖了整个山脉,简直是“翠绿欲滴”。车行此中,仿佛是走在一幅青山绿水的巨幅水彩画中。那养眼的绿色和清新的空气将心中的郁闷一扫而光。

一路风光如画,春的嫩绿、夏的暖阳、秋的红叶、冬的雪山四季风光尽收眼底。七个多小时的车程,我竟然没有一点倦意,盘旋的山路、清澈的河流、壮美的山峦、蔚蓝的天空、雪白的云朵……我就象刘姥姥进贾府,什么都新奇。出了雅安,便上了318国道。传说中川藏线道路崎岖,风光迤逦,于是我便在心里期待着眼前出现李白《蜀道难》里展现的“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道景观。结果一路过来几乎都是平整的柏油马路,路虽不宽,但全没想像的险峻,比记忆中去九寨沟的213国道好了很多。

车过山谷路段,很长时间可以看到谷底的一条绿色的河流。这种“溯流而上”的感觉似曾相识,让我想起了前年去九寨沟时的情景。不同的是,那条河是“岷江”,而这里的是“青衣江”。“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也在此得到诠释。

最后到了传说中贡嘎雪山下的桃源之地--海螺沟出入口:磨西镇。小镇上有一种很原始的宁静。晚上闲逛的时候,几乎走到哪里都能碰到同行的姐妹,使人在宁静中更多了份从容,感觉轻松了许多,似乎都已经忘了长途奔波的疲劳。

次日一大早,用过早餐后就坐景区的游览车起程去传说中的冰川。仍旧是盘山公路,沿途的山谷中云雾缭绕,好似一条白色的巨龙在峡谷中翻腾飞翔。四周黛绿色的山谷,远处山上丝帛般飘下的瀑布,道边矗立的枯木古树上一根根冰柱闪着银色的光,林中隐约可闻的悦耳鸟鸣声。有时一簇云雾自山顶飘然落下,让人怀疑那传说中仙风道骨的白胡子老头即将现身了。渐渐地,景色异样起来,仿佛进入了一个银色的世界,气温也低下来了。

我们更加专意于沿途美丽的雪景,心情也越发的好了起来,趁着浓厚的游兴,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竟然就到了位于贡嘎山东坡。顺山而下的海螺沟冰川,总长达15公里,是全球最大的低纬度低海拔冰川之一。冰川基本由三部分构成:海拔5000米左右的是冰川发源地,学名叫“粒学盆”,常年积雪受压结晶成冰块,压力达到一定程度便会发生“冰崩”,把巨大冰块推向山体的下端。

除了雪山和冰川,让海螺沟闻名于世的就是二号营地的天然温泉。高达90摄氏度的热泉全年无休,源源不断地自雪山脚下汩汩滔滔、喷薄而出,泉水流向阶梯状分布的十几个温泉池,最大的池子有标准游泳池大小,水温介于40至80摄氏度之间,温泉池周围是茂密的原始森林,风景怡人。据说这里的温泉水属碳酸氢钠型中性优质医疗热矿泉,对多种疾病有奇特疗效。

这次的最后一个景点是泸定桥,泸定桥坐落在泸定县城西大渡河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并立御碑于桥头,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赤我国国内独有。自清以来,此桥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这里,以22位勇士为先导的突击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缘铁索匍匐前进,一举消灭桥头守敌,红军遂过大渡河。泸定桥自此闻名中外。然而,眼前的泸定桥已难见红军飞夺时的深陷与艰险,桥面都已铺上平整的木板,而且大渡河水也已难见昔日的澎湃汹涌。

PS:如有侵权,联系删

1.《海螺沟游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海螺沟游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24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