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孙大光“送礼”

顾明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南20公里堰口镇,座落着一座美丽的校园——大光小学(原堰口小学)。在大光小学教学楼的大门右侧,刻有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一首诗:笔精墨妙推前修,法书名画垂千秋;历经劫火稀传流,寿州伉俪勤搜求;朝披暮卷欣忘忧,盈箱溢箧何胜收;不甘自秘韬椟留,遥为桑梓琼瑶投……。

其中的“寿州伉俪”指的就是孙大光先生和夫人张刚女士,大光小学巍峨挺拔的两幢教学楼就是孙老捐资兴建的。“盘街过巷皆人语,盛赞先生重教功”。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并没有忘记,也永远不会忘记孙老捐资助教的感人事迹。

孙老1917年1月7日出生于堰口镇高王村老墙村民组,1924-1929年在堰口小学读书,后又到寿县一中求学。少年时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职业革命者的道路,为新中国的交通事业和地质矿产事业无私地奉献了一生。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我们更为敬佩和怀念的是他在古稀之年,情系桑梓,捐资助教的义举和为家乡建设的奉献精神。

他曾深情地说:“我虽一辈子在外工作,但爱乡之心殷切。安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要尽我所能,为家乡多做点实事。”老人家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1986年,孙老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偕夫人张刚回到阔别50多年的故乡,特别是回到儿时读书的母校——堰口小学,映入眼帘的却是陈旧的校舍和落后的教育设施,12间瓦房和13间草房便是当时学校所有的家当。孙老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回到北京以后,家乡破旧的校舍时时浮现在孙老的脑海中,他毅然将精心珍藏的文物字画(其中一部分为国家一级文物),捐献给安徽省博物馆,所得40余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家乡办教育,为堰口小学、寿县一中分别建起了教学楼和图书馆。

经孙老捐资兴建的堰口小学,规模扩大了,条件改善了,生源增多了,成为全县农村教育的佼佼者。

1997年,孙老又进行了第二次捐赠。将其中捐赠所得100万元奖金捐给堰口镇和正阳镇办教育。这笔钱是北京太平洋国际拍卖公司付的定金,真正的拍卖要等到第二年春。但是孙老急着要把钱赶紧交给寿县,可见孙老改变家乡落后教育面貌的迫切心情。早一日把钱捐出来,早一日把教学楼盖上,早一日让更多的学生走进教室……这是孙老的心愿。孙老少小离家,晚年回乡探亲。他没有忘记家乡也没有忘记母校,更没有忘记那些嗷嗷待哺的学子,他所做的就是尽一己之力,把自己的珍藏捐出来,捐给家乡盖教室,让更多的孩子能上学,有学上。

当时县政府安排县教委主任哈余庆和堰口教办主任代士贤等4人前往北京接收捐赠。据代士贤回忆,到孙老家中接收捐赠,那么给孙老带些什么礼物呢?孙老一生简朴,不屑于什么礼物,他把珍藏都捐献出来了,还在乎什么东西呀。

代士贤介绍,他一直参与孙老还乡的接待,听张刚夫人说过,大光最爱吃的就是四样东西,八公山的豆腐,堰口的绿豆圆子,松花蛋和韭菜盒子,这四样东西都是我们这儿平常百姓家常吃的东西,县、镇领导都觉得这些东西送人太掉价,但是送些贵重的东西,又怕孙老生气,最后是想来想去,觉得还是送这些东西吧。堰口集老陶家的绿豆圆子和韭菜盒子最有名,孙大光小时候曾在他家的小吃铺吃过。韭菜盒子是什么呢――用面把韭菜馅包成饺子状,比饺子大,在热锅上炕(烤)熟即可。

此前,堰口小学为了感恩孙大光捐资兴建了教学楼,请他的家族兄弟孙逸久撰写了一幅字作为广大师生的心意,也请我们带到北京。因为孙大光给堰口小学题过字,书法水平很高,孙逸久是他的家庭兄弟,又是著名的书法家,现住在利辛县,虽年岁大,但书法造诣深厚,该校老师马平和自幼酷爱书法,一直勤学苦练,他代表学校去利辛县向孙逸久求字。当马平和把字求来之后,连同他自己写的一字,请集市上最好的木匠做了一个精致的匣子,把两幅作品放进去。

1997年12月19日,哈余庆、代士贤等带着“厚礼”来到了北京,据代士贤回忆,我们刚刚坐上出租车,那个司机好奇地问,你们木桶里面装的是什么呀?我们回答是豆腐。出租车司机笑了,豆腐,北京到处都有,你们带这东西干嘛?我说这豆腐不是一般的豆腐,是豆腐老家(发源地)的豆腐。司机很吃惊,禁不住往桶里面看看,我得意洋洋地介绍了寿县是豆腐发祥地的故事,司机连连点头,临下车的时候,忍不住又往桶里面看看,我用手掰了一块递给他尝尝,司机连连夸赞,跟我们这的豆腐味道是不一样,不愧是豆腐老家的豆腐。

当时,北京太平洋国际拍卖公司安排了接见办公室和时间,但是孙大光说,我家乡来人了,要到家里来。本来计划只会见40分钟,结果孙大光和夫人陪了整整一下午,孙大光看到我们给他带的礼物非常高兴,非常满意,当即表示让我们在他家吃饭。特别是看到孙逸久为他撰写的“寿”字中堂,惊喜异常,又看到马平和的字,连连称赞。

孙大光对家乡,对寿县了解甚深,寿县的历史变革、人文典故如数家珍。建议县委县政府应该把旅游发展起来,这种前瞻观念至今仍然指导着寿县的发展。可见他爱家乡、爱寿县之深,他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帮助家乡兴教,张刚风趣地说,大光在家乡读了8年书,有5年是在堰口读的……当时还研究了这100万怎么分配。由于这笔钱是捐给堰口中学和正阳关中学兴建教学楼,初步意见是一对一半。据代士贤说,他提出建议,应该拿出一部分钱来设立助学金,用这部分钱的利息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困难学生。孙大光夫妇一致同意,于是这100万分配给正阳关中学35万、堰口中学50万,分别用来兴建教学楼,在堰口教育组设立孙大光助学基金15万。在孙大光家吃过晚饭后,尽管北京的天气非常寒冷,但是孙大光拄着拐杖,执意把我们送到大门外,并叮嘱代士贤,“小代呀,要把通往学校的路修好。”

堰口镇积极响应孙老的义举,多方筹措配套资金,扩建了堰口中学教学楼。堰口中学的大门上,孙老亲笔题写的“堰口中学”四个大字,苍劲有力,熠熠生辉,激励着莘莘学子孜孜求学。

孙老视艺术为生命,一生酷爱文物收藏,尤喜名人字画。但是孙老热爱家乡,更关心家乡的下一代,为了改善家乡孩子的学习环境,毫不犹豫捐出了自己收藏的珍品。孙老淡泊名利,对自己的善举一直恪守“三不原则”,即不上报纸、不上广播、不上电视。却从群众的口中传遍了大江两岸,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

顾明

寿县堰口镇党政办

主编|寿州可依

1.《顾明│给孙大光“送礼”》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顾明│给孙大光“送礼”》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26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