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坦病毒

汉坦病毒隶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种具有包膜分节的负链RNA病毒,是引起流行性出血热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的主要医院。

汉坦病毒在全球均有分布,依据血清分型已发现22种,主要以啮齿类动物为宿主,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垂直、虫媒等多种途径传播,可导致以人体肾脏损害或肺水肿为主的症状。人体对汉坦病毒有牢固免疫力,可通过灭活疫苗预防。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汉坦病毒

中文别名:汉他病毒

界:病毒界

科:布尼亚病毒科

属:汉坦病毒属

科学分类

汉坦病毒(Hanta virus,HtV)系分类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汉坦病毒属的RNA病毒。1976年韩国学者李镐汪等首次成功地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在黑线姬鼠的肺组织中发现了汉坦病毒抗原,随后又用A549和Vero E-6细胞分离到汉坦病毒的毒株(78-116株)。由于该毒株是在韩国汉坦河附近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疫区分离到的,被命名为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并成为汉坦病毒的代表毒株。

汉坦病毒属依血清型和基因型区分为22个病毒种(species)。

1、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原病毒:汉滩病毒(Hantaan)、汉城病毒(seoul)、多布拉瓦病毒(Dobrava)和普马拉病毒(Puumala)。

2、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病原病毒:无名病毒(SNV)、纽约病毒(NYV)、污黑小河沟病毒(BCCNV)、牛轭湖病毒(BAYV)、安第斯病毒(ANV)、辛诺柏病毒(Sin Nombre)和安德斯病毒(Andes)等。

3、其它病毒型:仅可由自然宿主动物分离而得,其对人类疾病的关联性却未明。如希望山病毒(PHV)、泰国病毒(THAIV)、图拉病毒(TULV)、索托帕拉雅病毒(TPMV)。


生物学特性

结构

成熟的汉坦病毒呈球形或椭圆性,直径为75nm~210nm(平均为122nm),病毒外层是双层脂质包膜,表面有由病毒糖蛋白G1和G2组成的刺突。病毒的包膜中存在有3种大小的病毒核衣壳,呈螺旋对称,均由病毒核蛋白N、RNA聚合酶L分别包绕病毒核酸的不同片段(L、M、S)组成,表现为疏松的带粗颗粒的丝状结构。

复制周期

汉坦病毒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可能是β3整合素)作用而吸附敏感细胞表面,经过膜融合与吞饮作用穿入细胞,在细胞内酶的作用下完成脱壳和病毒核酸释放。

一方面,病毒L和S基因的mRNA直接合成L和S蛋白;而M基因的mRNA需要在膜性核蛋白体上合成G1和G2蛋白后,在高尔基体中进行糖基化处理。另一方面,病毒的RNA首先合成互补RNA,进而以互补RNA为模板合成病毒RNA。最后,病毒RNA与病毒RNA多聚酶和核蛋白形成核衣壳后,通过出芽的方式自高尔基体膜或细胞膜获得含有G1和G2糖蛋白的病毒包膜,并释放形成完整的病毒颗粒。

培养特性

汉坦病毒可在金黄地鼠肾细胞(GHKC)、长爪沙鼠肾细胞(MGKC)、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 E-6)及恒河猴肾(LLC-MK-2)等多种细胞中增殖。病毒增殖缓慢,一般不引起明显的CPE,有时可以出现形态不一的病毒包涵体,但感染细胞仍可生长繁殖。常用免疫荧光法测定感染细胞浆内存在的病毒抗原作为病毒增殖的指标。

灭活

汉坦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脂溶剂和去氧胆酸盐敏感,不耐热和耐酸,4-20摄氏度相对稳定,高于37度,一下易被灭活。56度30分钟或者100度,1分钟可被灭活。对紫外线,酒精和碘酒等消毒剂敏感。

基因特征

基因特性

汉坦病毒与布尼亚病毒科其它属病毒的主要区别在于其RNA分子3’端独特的保守序列(AUCAUCAUCUG),构成了汉坦病毒的基因特征。

汉坦病毒是单股负链RNA病毒含有L、M、S 3个基因片段,长度分是约6.5kb,3.6kb,1.7kb。三个基因片段均由单一的长开放读码框架(ORF)组成,分别以病毒RNA为膜板从3’-5’方向转录相对应的mRNA(3’-5’),然后翻译合成相对应的基因产物即病毒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L),包膜糖蛋白(G1和G2),病毒核壳蛋白(NP)。

血清型

汉坦病毒的定性需通过抗原性和遗传学相结合方法来确证。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是区分汉坦病毒抗原性的最敏感的方法,根据已报道的资料,应用PRNT至少可将汉坦病毒分为9个血清型,即:HTN、SEO、PUU、Prospect Hill(PH)、DOB、Thailand、Thotta palayam(TPM)、SN和BCC病毒。

通过遗传学的方法可将汉坦病毒分为至少15个型别,即除PRNT的9个血清型外还有Khabarovsk(KHB)、Tula(TUL)、New york(NY)、E1 Moro Canyon(ELMC)、Bayou(BAY)、Andes(AND)6个型。

抗原性

汉坦病毒间的遗传学关系反应了其抗原特性,虽很难确定其遗传学和抗原性的直接关系,但PRNT可以测定M片段基因产物即G1和G2包膜蛋白的差异。比较推测的G1和G2氨基酸序列可以提供汉坦病毒间抗原性和遗传学差异的线索。

自1978年李镐汪等从疫区的黑线姬鼠肺组织中分离到汉坦病毒76-118株后,各国学者相继分离到不同型别的汉坦病毒。特别是1993年美国西部暴发流行致死性极高(50%)的汉坦病毒肺综合征,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重视。根据正式的病例报告表明汉坦病毒引起的汉坦病毒病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而通过血清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证实了汉坦病毒在全球更广泛的分布。

在中国,主要分布的为能引发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汉滩病毒和汉城病毒。

流行病学

宿主

汉坦病毒的传播

汉坦病毒主要宿主为啮齿类,其他动物包括鼠,猫,狗,猪,兔等。

1、造成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宿主主要是:携带HTNV的黑线姬鼠主要在东亚到东欧,携带DOBV的黄颈喉姬鼠出现在南斯拉夫地区和其邻近地区,携带PUUV的欧洲棕背鼠存在于西北欧地区,而由褐家鼠携带的SEOV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

2、造成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的病原宿主主要是:携带SNV的鹿鼠,携带NYV的白足鼠,携带BCCV的棉鼠,携带BAY和Mononahela病毒的米鼠。

传播途径

病毒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垂直、虫媒传播。

在HFRS及在美国发生的HPS中,尚未发现人-人传播现象,而20世纪九十年代在南美国家发现在HPS病人间存在此种现象,数据表明可能存在3人和4人的传播链中仅有1个是啮齿类到人的传播,推测人到人的传播可能是通过非肠道的或经污染物,感染性的液滴(包括气溶胶)或性传播。

易感人群

人普遍易感。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率高,四季均可发病。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性

人类感染汉坦病毒可导致两组严重的疾病: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

1、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表现

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以10~12月份为多见,与鼠类的分布与活动有关。携带病毒的鼠(如黑线姬鼠),通过唾液、尿、粪污染环境。人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直接接触等方式被传染。病毒导致全身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小血管损伤,引起高热、出血、肾脏损害和免疫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

2、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主要流行于美国,在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玻利维亚以及德国也发现了病例。

主要通过鼠类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和分泌物如唾液等以气溶胶的方式传播。发病机制尚未做深入研究,目前(2012年)认为肺脏是本病的原发靶器官,而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是HPS相关病毒感染的主要靶细胞,感染后引起的各种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导致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大量血浆外渗,进入肺间质和肺泡内,引起非心源性肺水肿,重症患者3~7日死亡,生存者则很快恢复,无后遗症。

免疫性

病后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IgG类抗体可持续多年。IgM阳转或IgG4倍或4倍以上增高,作为急性期或近期感染的指标。预防用灭活疫苗。

实验室检验

F.Elgh等采用PUU病毒重组核蛋白作为抗原,与乳胶连接进行乳胶微粒凝集试验,用于汉坦病毒病的快速血清学诊断,与采用PUU病毒重组核蛋白作为抗原的ELISA相比,特异性为90%,敏感性为94%。

JiroArikawa等将杆状病毒表达的HTN、SEO、PUU病毒核蛋白用于ELISA,至少应用2种重组抗原(HTN和PUU或SEO和PUU),可以用于汉坦病毒感染的血清学监测。

此外,还有多种检验方法。(来源:夸克百科)

#中国药师上前线# #汉坦病毒(出血症)# #陕西现汉坦病毒#

1.《htv病毒到底是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htv病毒到底是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3226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