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的求报道邮箱后台就是一个很有趣的创业风向标。从某个领域申请报道的项目数量和内容,往往就能看出这个领域的投融资热度。
去年这个时候,刚刚加入36氪,在邮箱后台看到的大部分硬件项目,除了号称“中国版Nest”的智能家居单品,最多的就自称为“中国版Oculus”的VR头显。到了下半年Google I/O大会后,“中国版Cardboard们”就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
最近这两个月,在36氪申请报道的项目中,中国版“Google Glass”忽然又多了起来。这些项目里有些是2012年、2013年开始做,然后“销声匿迹”的团队;也有一些是刚刚起步去做了没多久的;有从传统硬件行业起家,切入这个领域的;也有新兴的光学新秀,要去尝试下的。
同样被称为“眼镜”,等待中国版Google Glass们的,很可能与中国版Oculus们截然不同的命运。而改变命运的,则是Google、Facebook这样的大公司。
中国版 Google Glass们
Google Glass是Google在2012年推出的AR智能眼镜,能够拍摄照片、展示信息、导航等,算是惊艳问世,当时炙手可热。不过,开发者版本售价高达1500美元,国内购买困难重重,原生Google服务在国内无法使用,让不少人看到了创业的机会。
当时,在国内做类Google Glass的AR眼镜的公司,比较知名的除了中法合资的杭州蓝斯特科技,还有奥图科技的Coolglass、百宣睿镜Ruiglass、深圳创玄、云视智通等。这些公司或多或少都涉及2B业务,有些希望借着Google Glass的风口开拓消费级市场。
与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插座、智能灯泡等产品不同,AR眼镜涉及光学、通信、交互等,研发门槛高。有业内人士曾开玩笑说,“造手机的团队未必能做得了Google Glass,单能造出Google Glass的团队造手机绝对没有问题”。
手环、手表、插座、灯泡等智能硬件产品,有不少成熟的可选方案,价格可低至万元以下。但像Google Glass这种AR眼镜一直没有成熟的方案。虽然每一部分都有相对比较固定的供应商商,但要做到像Google Glass一样的水平,并不容易。比如,虽然Vuzix和Google一样,采用了台湾佐臻的模块,但重量却重了一倍,各方面的体验也要差。
去年9月雷锋网曾做过一个智能眼镜的调研报告,当时做AR眼镜的公司普遍表示是在春节期间出货,但到目前为止正在出货的寥寥无几。有做AR眼镜的业内人士表示,一般AR眼镜的研发周期大概是在8-12个月,延迟发货到主要原因可能还是出在研发和生产环节。
不过,即使真正出货了,后面还要面临更大的问题。连Google Glass最终都没有解决杀手级应用和场景的问题,最终消费者失去兴趣,开发者失去信心,被迫从Google Explore“毕业”,前途未卜。即使真如传言所闻,Google 很快联合英特尔、Luxottica推出新一代Google Glass,也未必能够打开市场。更何况是中国版Google Glass呢?
缺少一个确定的市场,缺乏杀手级的应用和使用场景,空有2000-3000元的低价位,恐怕也难以摆脱成为极客玩具的命运吧。
现在这些做中国版Google Glass的团队中,活得比较好的往往已重点转向2B市场。坚持2C的团队就任重而道远了。据说也有团队已经开始研发其他品类的产品了。
中国版Oculus们
紧接着“中国版Google Glass”出现的是“中国版Oculus”和“中国版Cardboard”。
去年3月,Oculus被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后,这些产品陆续浮出水面。到2014年年底,国内从事头戴显示设备设计、研发的公司已经不下于 100 家。经伟度的Three Glasses、大相科技的游戏狂人、眼界的EMAX、蚁视科技的蚁视头盔、UCglass、完美幻镜、VRgate 等都是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
这些头显中,大部分采用的都是Oculus DK1开源的算法。好一点的HMD 头显加上了自己的光学方案,但目前往往只能达到 Oculus Rift DK1 -DK2 之间的水平。
到了6月,Google I/O大会送出了一个叫Cardboard的彩蛋,让不少不擅长光学方案的厂商看到了机会。国内出现了大量的类 Cardboard 的产品,如暴风魔镜、Virglass 幻影、Palyglass、SVRglass、Dream VR、Glasoo、爱可视、Nibiru 梦境等。
这类眼镜盒结构简单,不需要复杂的电子元件,且成本低廉,因此厂家多、价格低、销量大。其中,Google Cardboard 的销量已经超过 50 万台。暴风墨镜的销量在 2014年底已经超过达到 5 万台左右,现在累计用户已经超过24万。
不过,与中国版Google Glass们相比,这两波项目中做得好一些的,都已经成了“香饽饽”。有VR圈的业内人士告诉36氪:蚁视科技在去年拿到了800万美元的融资,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华为正在与经伟度洽谈收购事宜;360正在考虑收购Dream VR;大象科技与腾讯关系密切;Nibiru有计划在国内上市……
这背后最重要的推力还是Facebook的天价收购。20亿,刺激了国内的硬件创业者;下一代计算平台的故事,挑逗了国内的大公司。百度、腾讯,小米、魅族、联想、华为等手机厂商,暴风、乐视等大互联网公司纷纷入局。现阶段没有能力开发硬件头显的,或者还没有入局的相关大公司,最终往往会通过收购、投资、深度合作补足短板。所以,这一批中国的Oculus和Cardboard们,做得好的,也许最后并不会太愁嫁。
初创公司很难独自打开一个新市场
大公司们已经靠大量用户构建起竞争优势时,成为每一个有前景的新市场都无法绕开的壁垒。创新总是从小公司开始,但最终催热这个市场的往往还是大公司。硬件产品,往往以硬件为载体,构建自己的生态。因此,大公司往往具有小公司无可比拟的感召力。
最近的一个例子当属Apple Watch了,首日就售出了百万台,上线没多久,就有超过3500款可用App。这种快速教育市场、快速聚拢开发者的能力,很多小公司难以望其项背。即使是Pebble,也用了大约三年的时间才做到百万用户,现在的应用数量大约6000+。其他小公司出品的智能手表更难以催熟这个市场。
国内缺少对创新对保护,一个好的创意往往会吸引不少创业者涉足,大公司的优势更加明显。现在炙手可热的用车服务,在BAT入场前不温不火了两年。硬件方面,小米生态链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例子。比如,最近小米进入平衡车市场,就有创业者表示,可能会带动行业的发展,做大这个市场。
不论是走AR路线的Google Glass们,还是走VR路线的Oculus们,本质上都是增强了人与现实世界交互的能力,都有可能进化为下一代计算平台。但不同的是,前者这个由Google X开辟的市场,一直没有擅长做产品的巨头入场,最终没有机会构建完整生态圈;后者的市场虽然由小公司开辟,但在合适的时间得到了Facebook的支持,获得了下一代计算平台的背书,最终引来了其他大公司入局,吸引了开发者加入,日成趋势。中国版的Google Glass和Oculus们也必然受这样的趋势影响。
原创文章,作者:小石头
1.《佐臻 Google“坑死”了中国版Google Glass们,Facebook“养活”了中国版Oculus们》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佐臻 Google“坑死”了中国版Google Glass们,Facebook“养活”了中国版Oculus们》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483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