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互联网周刊
记者 刘琦琳
“番茄花园事件”始终在“打击盗版”和“反垄断”之间萦绕。
何时“戒掉”盗版
我们习惯了Windows,习惯了微软的Office,也习惯了IE,当然也习惯了使用免费软件。在新浪前段时间关于番茄花园Windows XP使用情况的调查中,我们看到,使用过、正在使用番茄花园版Windows XP的用户达到调查人数的九成以上。国内用户对盗版软件的依赖性可见一斑。
在国外,经过消费市场的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沿袭、实践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消费市场、软件生产市场。以美国为例,动辄就可见书店里几百美元的教科书,而我们认为“不值得”的正版软件的价格,对于美国的消费者仍属于“可接受”范围。
除了消费者本身的消费能力和市场的成熟度问题,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没有在国内深入人心是我们一直无法“戒掉”盗版的更大原因。在国外,盗版是几乎与盗窃性质类似的行为,而国内用户的认识、警惕性,还没有上升到法律的层次:洪磊被捕后,很多网民马上指向微软“卸磨杀驴”的职责、对于微软“意在避免成为反垄断第一被告”的揣测就能看出。
“戒掉”盗版,还是应该仰赖国家对于盗版的打击力度、对知识产权概念和法律的普及力度。只有社会形成了保护知识产权的气氛和习惯,才能真正规范软件市场,也提升消费者的体验。
向微软学习
很多评论认为,微软对番茄花园同类盗版软件的的“纵容”是一种“默许”。也凭借这种市场占领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国产软件的发展。
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软件产业环境使得国产软件价格相对较低,市场占有率低,从事自主创新的热情低,出来的软件不如国外软件,使得国产软件似乎走进了一个恶性循环。
反观微软,把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下的各项专利,变为自己的一种资产,成为微软盈利的重要部分,也是为微软应对互联网趋势储备家产。2004年,微软每年申请的专利数目由2000项上升到了3000项。至2006年,微软的专利数目已经突破5000。微软通过选择二次开发能力强、有较大客户资源的企业来实现所属专利的市场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市场的技术趋势。而每一个被市场化的专利,微软都能从中获取利益。对于较多时候还是使用国外专利的国产软件行业,专利是一项负担,而对于微软,专利是一项资产,一项财富。
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自主创新方面都经历了由“学生”到“老师”的过程。战后崛起的日本,也是经历了由“向别人交专利费”到“把专利变成资产”的过程。
被“打落”的番茄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而“番茄酱”怎么变成“番茄将”,还是一个值得我们长期探讨的问题。
1.《番茄花园事件 番茄花园事件制造戒掉“微软瘾”时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番茄花园事件 番茄花园事件制造戒掉“微软瘾”时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489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