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黄色的照片,一张没有婚纱照的结婚证,一封手写的信……有时候,当你整理这些照片和文章,收集各种家庭文件的时候,其实是在无意识地做着档案工作——这些小账单、照片甚至信件,其实都是一份有意义的“家庭档案”,既记录着小家庭的变迁,也记录着大历史的演变。
根据杭州市档案馆的一项统计数据,截至目前,杭州已有5万多个家庭建立了档案馆。昨天,20个家庭档案故事集《那些年——家庭档案集》首次出版。翻看这些家族档案,你会看到背后很多温暖的故事,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物件,承载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
66岁时的林,他的家庭档案里,收集得最多的是一些小票据。每次看到这些“幸存”的小材料,记忆的碎片突然浮现在眼前。
这是1973年的购物发票,购自解百和美华品牌手表,290元。“1973年是我回杭州支农的第二年。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月薪30元。这块梅花表花了我好几年的积蓄。”林说,当年你要用票买表,用钱可能买不到。
“1973年3月20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当我看到自己快要下班的时候,一个同事兴冲冲的跑过来跟我打招呼:‘来,去彩票吧!’原来是单位在组织抽守望票。我赶紧跑过去,拿着烟,看了看,愣了三秒。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居然买到了一张张梅花卉品牌手表的票!我太高兴了,熬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我赶到白洁去买这块我期待已久的手表。当时梅花表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劳力士。"
在石林收的账单中,还有1977年的永久自行车发票,148元,足足花了石林4个多月的工资。
“黑,车架上有个打气筒。骑着它回家,回报率太高,甚至上下班的路程都感觉更短。”当林说车可能会因为岁月的磨损而贬值,但当初的激动和开心心情却是刻骨铭心。
要说有意义的账单,林记得最多的时候,一张是樟木盒子买的木材运费单,这是林结婚前送给新娘的礼物;还有三张1982年打车的发票,是我女儿出生的见证。
“我女儿1982年2月初出生在省妇联。老婆出院那天,我工作忙得一时脱不开身。当时路上没有移动出租车。我只好让姐姐去龙翔桥杭州运输公司打电话叫人,把老婆女儿接回家。车费2元,师傅给了三张打车发票。”
城东新城有一个很漂亮的新东站,但是你知道这里的老基地长什么样吗?42岁的胡旭东用发黄的照片记录了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家在彭宇新丰村。我小的时候,家里和大叔大叔住在六栋连体的瓦房里。门前有个池塘,是村民挖的。”1985年,胡旭东搬出了他的老房子,在离他家乡不远的地方建了一栋新的两层楼。“当时几户人家连成一排,只隔着一堵带小铁门的矮墙。当年的邻里感情在这样的小门之间流淌。”
在第二张照片中,它是一座美丽的五层小楼。那是在2002年,当时胡旭东的父母花了一生的时间进行拯救,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重建。
凭借位于东站的地理优势,胡旭东的父母将房子的后半部分分成了小套房。“我们成了地主,房租收入成了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生活越来越富裕。”
2008年,东站建成,新丰村拆迁。几年后,胡旭东和其他村民住进了村里的拆迁户。在家庭档案的最新照片中,胡旭东和他的父母住在一栋漂亮的住宅楼里,开始了真正的住宅公寓生活。
在这些生动的有温度的家庭档案中,我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小物件,记录了真实而生动的历史。
●鲍奶奶70岁前一天拿到了驾照
82岁的钱宝是邓鑫巷社区的居民。2003年9月1日,驾驶证申领期限由60年改为70年。就在70岁生日的前99天,宝奶奶萌生了考驾照的想法。凭借着不服输的魄力,她在70岁生日的前一天成功拿到了驾照,拿到驾照后成为中国年龄最大的人。
●1975年知识青年证书
这个有趣的证明来自杭州市民涂先生的家庭档案。50年代国家提倡知青下乡,60年代兴盛,70年代末结束。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世界,有许多事情要做”的指示。一大批城市知青响应号召,离开城市,去农村接受再教育。
●空1993年转让证书
本证明来源于杭州市公民吴先生的家庭档案。安装空调节在现在的家庭里是很常见的事情,但在90年代初并不容易。除了有大量资金购买空调整外,还需要向当地电力部门“三电办”申请大量用电许可。
●1984年手动存折
同样来自杭州市民吴先生的家庭档案,这是一本80年代初的手动存折。当时银行只有“中国人民银行”的专属招牌,是手工预定的。手头这个存折的金额栏只设在1000元,因为那时候“一万元户”很有钱,普通居民能存取的钱很少。现在手工登录存折已经是历史了。
1.《家庭档案 杭州有5万余户人家建立了家庭档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家庭档案 杭州有5万余户人家建立了家庭档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keji/693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