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腾不死,大汉不灭”,不知这句话源出何处?马腾称得上是个强人,但最多只能算乱世中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枭雄人物,不论文治还是武功,抑或是胸襟抱负,都还没强大到能安邦定国、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地步。所以感觉题干对马腾的能力、作为、抱负有拔高之意,对他的形容有夸张之嫌。
《典略》记载:“腾字寿成,马援后也......腾为人长八尺余,身体洪大,面鼻雄异,而性贤厚,人多敬之”。马腾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裔。其人身长八尺有余,相貌雄毅,性格贤明宽厚,很受人尊敬。如此看来,名将之后马腾很有几分英雄气概。汉灵帝末期,氐、羌等游牧部族举兵反叛,马腾素有勇力,应募从军。在平定羌、氐叛乱的战争中,马腾屡建战功,逐渐发迹,先官拜军司马,后积功升迁为偏将军,又晋封征西将军,驻军西凉。汉献帝初平年间,拜征东将军。
汉末宦官专权,黄巾暴动,军阀割据,天下大乱。马腾和镇西将军韩遂在西凉扯旗造反,后来两人意见不和闹掰,相互攻击,反目成仇。
马腾、韩遂你来我往,混战不休。以后马腾、韩遂先后接受朝廷招安,从叛军头目摇身一变为京畿内卫部队的首领。后来马腾、韩遂旋而复叛,率部反回西凉。
再后来,汉廷派司隶校尉钟繇(大书法家、楷书的创造者,钟会之父)统军镇守关中,他极力笼络马腾、韩遂,做了许多安抚工作。马腾倒是很配合钟繇,派儿子马超跟随钟繇参加了讨伐袁尚部将郭援、高幹的战役。马超骁勇善战,勇冠三军,其部将庞德更是勇猛异常,激战中亲手将郭援斩落马下。可以说,钟繇的招抚工作做的很到位,马腾基本上又重新归顺了朝廷。只不过他仍然有自己的的地盘和军队,名义上接受朝廷的辖制,实际上仍然保持相当大的独立性。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平静了没多久,马腾、韩遂这对结拜兄弟又发生了矛盾。彼时马腾觉得自己已经年老,血气已衰,不想再折腾了,想过几天安定日子,于是要求重回京畿,朝廷(彼时曹操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册封马腾为卫尉,允许他携家带口迁回邺都,封马超为偏将军,都亭侯。朝廷恩准马超仍留驻西凉,统领马腾旧部。
从当时的情况看,马腾和韩遂这对老冤家起了内讧,相互攻伐,马腾似乎兵败吃了亏,狡黠的钟繇趁机游说马腾迁往内地,目的应该是瓦解西凉各派的力量,使之分崩离析,不再对朝廷(彼时实际已是曹魏当权)构成实际威胁。马腾毕竟是一方霸主,他也不傻。他很清楚自己的尴尬处境:赖在西凉不走,则很有可能被钟繇、韩遂两线夹击,如此必败;如果率军内迁,又极有可能被曹操解除武装,身为一个拥兵自重的军阀,他很清楚若失去了军队自己就只能任人宰割。
左思右想,无奈之际,他做了一个折衷的决定:自己带家小内迁邺城,把军队交给儿子马超统管。
老谋深算的钟繇希望把马腾迁往内地,再用马腾做人质来牵制马超,马腾则想用马超及其军队作筹码以确保全家人的安全,两人虽各自打着小算盘,但也算一拍即合,买卖成交。
不久,就发生了马超举兵造反事件。
《三国志》记载:“(建安十六年)时关中诸将疑繇欲自袭,马超遂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叛”。建安十六年,马超、韩遂等人怀疑钟繇想挥军进攻自己,所以举兵造反。
马超是不是疯了?其父马腾和一家老小还在邺都,相当于在曹操那儿做人质,他竟起兵反叛,岂不是要断送老父及所有亲族的性命吗?
《三国志·蜀书·马超传》是这样叙述这段历史的:“(建安)十六年,超与关中诸将及遂等反,太祖征破之‘语在武纪。遂奔金城,为其将所杀。超据汉阳,腾坐夷三族’”。
建安十六年,马超、韩遂疑心钟繇欲进兵剿杀自己,于是铤而走险,秘密联络关中诸将,聚合了大小十个军阀集团、十万人造反,起兵后很快占领了黄河上游至潼关一线。同年曹操率军亲征,与马超激战。马超先胜后败,溃逃至安定,韩遂败逃至凉州金城。曹操下令诛杀在邺城的马氏全族。
马超、韩遂举兵造反后,曹操率军讨伐,大破西凉军,韩遂逃往凉州金城,被部将所杀,马超败逃,后辗转占据汉阳,其父马腾因为受儿子造反牵累,被曹操诛灭三族(马氏200余口男女老幼只剩马超和从弟马岱)。
后来,武艺高强、骁勇善战的马超被人唾骂成“背父叛君”的忤逆恶贼,终身难以释怀,投奔刘备不久即抑郁而终。
{插图源自网络}。
1.《矛盾家里的常事 马腾不死,大汉不灭,马腾到底有多“强大”?》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矛盾家里的常事 马腾不死,大汉不灭,马腾到底有多“强大”?》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09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