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根据传说,玉皇大帝的本姓为张,因而下界的人间帝王便没有了张氏族人。遍观历史好像的确如此,没有几个全国统一政权的皇帝是出于张氏一族的,就连五胡十六国期间开创了前凉国政权的张氏,也只是自称为凉王,而并非皇帝。

明末时期,曾经有自称皇帝的张献忠,但也只是昙花一现,算不得真正的帝王,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皇帝”姓张,那就是北宋末年的大楚皇帝——张邦昌。

张邦昌是北宋著名大贪官王黼的门生,同老师一样,他对金国的态度是主张议和,而并非开战,在有关于岳飞的故事中,张邦昌是个典型的奸臣,为人嚣张跋扈,但事实上,这个人行事颇为谨慎小心。

金太宗即位后,抛弃了长达几十年的合约,带着兵力南下攻打宋朝。醉心于花鸟诗词的宋徽宗立刻就慌了,毕竟宋朝已经沉溺于太久的和平,打起来那里是游牧民族出身的金国对手,北宋的结局显而易见地只有失败两个字。

宋徽宗早就被人诟病为是个只知道画画的胖子了,若是要再被人称为亡国胖子,那岂不是要丢脸丢到千年之后!因而他替自己想了个好办法,那就是退位给自己的儿子赵桓,将烂摊子留给他收拾。

宋钦宗上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将早就看不顺眼的王黼直接解决掉,从他的态度上不难发现,这位宋钦宗也是主战派的一员。但是他也清楚北宋的实力无法与金国硬碰硬,因而只能采取迂回的方式智取。

将王黼和童贯都处死之后,宋钦宗也没有打算放过与他们一丘之貉的张邦昌,但是张邦昌平常并没有像这两个人一样嚣张跋扈,因而赵桓对他的态度也不是非要赶尽杀绝。

本着物尽其用的出发点,他交给张邦昌一个绝妙的任务,那就是派他前去与金人议和。表面上,赵桓派遣使臣以割地赔款为代价请求金国退兵,实际上暗中已经做好了出兵偷袭的准备。

张邦昌不是傻子,他知道自己这趟行程大多是有去无回了,毕竟赵桓连圣旨和印绶都没有交给他,但是皇命难违,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前去金人的大营中战战兢兢地说出了赵桓的“好意”。

结果话还没说到一半,赵桓的宋兵偷袭大营的消息就传到了营中,张邦昌头皮一凉,觉得自己必死无疑,于是极力替赵桓开解,说偷袭大营并非我们皇帝的本意,我都自己一个人来了,我们大宋皇帝肯定是想要与威猛强大的金国交好,这一定是小人想要离间我们两国友谊的诡计云云。

在一番天花乱坠的吹捧下,张邦昌竟然真的保住了性命,从此就在金人的帐中住了下来。金人没有答应赵桓的“议和”要求,而是直接挥师南下,直破东京,将赵桓父子生擒了过来。

占领北宋疆土后,金人便打起了收税缴贡的主意,但是金人没有合法途径,再立赵氏父子又祸患无穷,金太宗挠了挠头,看着边上打哆嗦的张邦昌,福至心灵,直接指着他说:“就立他为皇帝吧。”

张邦昌吓得差点当场晕厥,因为赵桓父子虽然已经被生擒,但是南方还有其他皇室宗族,知道这件事之后还不将自己生吞活剥!因而在被立为“大楚”的皇帝之后,谨慎大半辈子的的张邦昌在夹缝之中小心行事,并没有摆皇帝的架子,不仅不自称“朕”,就连龙椅也不敢坐。

在金军班师回国之时,身为“九五至尊”的张邦昌竟然带着一帮“臣下”向着远离故土的宋徽宗、宋钦宗遥遥相拜,泪流满面。

总结:没有了金军的威胁,张邦昌不敢再做这个有名无实的皇帝,于是他将玉玺献给了和自己有过一段革命友谊的康王赵构,推举他为皇帝。

赵构登基后,也极力反对议和,是个主战派,启用了不少例如李纲的重臣,这些人在上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弹劾张邦昌,骂他卖主求荣大逆不道,最终张邦昌迫于形势,在老家上吊自尽,这个33岁的皇帝最终还是迎来了死亡的命运。

1.《说书读史 虽是皇帝,但是他从不自称朕,没坐过一天龙椅,甚至连妃嫔都没有》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说书读史 虽是皇帝,但是他从不自称朕,没坐过一天龙椅,甚至连妃嫔都没有》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09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