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翻案之风盛行,许多在历史上名声极差的人物纷纷摇身一变成为营销号的宠儿,甚至连一些亡国昏君,也能改头换面成为有道明君,其在亡国之君中,又以刘禅和杨广被洗白最多,一个被称为大智若愚,一个被称为雄才大略,本文不说杨广,就来说说这位刘阿斗。

刘禅

刘禅的吹点无非是这几个:

1、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还掌权相当长时间没被灭,证明了他的能力

2、诸葛亮、李密等对他颇多好评。

3、刘禅为了保全百姓免受战火之苦才投降魏国。

4、乐不思蜀是大智若愚,麻痹了司马昭,最终得以善终。

对此,我们一一来看一下。

先说第一点,虽然诸葛亮在234年就去世了,之后蒋琬、费祎相继辅政,刘禅于246年蒋琬亡故之后开始自摄国事,253年费祎遇刺后大权独揽,然而263年蜀汉就灭亡了,也就是说刘禅从大权独揽算起十年,从自摄国事算起十七年亡了国,这有啥可吹?刘禅掌权后最大的事迹就是提拔了两个人,一个是黄皓,一个是陈祗。陈祗替代董允为侍中后,与黄皓互为表里,使得黄皓开始能够干预政事,黄皓担任中常侍、奉车都尉窃弄机柄,成为三国时代唯一的一个权宦,名将罗宪不过是不依附黄皓,便被贬斥为巴东太守,身为大将军的姜维也被黄皓吓得不敢回成都,真是耸人听闻!

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蜀人无不追思允。

时黄皓预政,众多附之,(罗)宪独介然。皓恚之,左迁巴东太守。

五年,维率众出汉。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维本羁旅托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于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

黄皓

而且这段期间,魏国内部曹家和司马家斗得不亦乐乎,251年王凌之叛,255年毌丘俭、文钦之叛,257年诸葛诞之叛,260年甘露之变,魏国内部几乎每隔几年就一场大乱,一时间根本无暇西顾,倒是符合当初诸葛亮在隆中对所说的“天下有变”。

第二点,诸葛亮和李密对刘禅颇多好评,诸葛亮评价刘禅“智量甚大”,拜托,这是刘备通过射君问刘禅学业,作为老师的诸葛亮该怎么说?就好比有家长问班主任自己孩子学业如何,不管学习好坏,老师大概都会说还行,挺聪明,就是调皮捣蛋等等。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李密的评价则是“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乍一看,把刘禅和齐桓公作对比,这个评价应该不低了。可是了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纵观齐桓公一生,前期重用管仲而使齐国三平晋乱、九盟诸侯,最终成为一代霸主;可是后期任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使得齐国大乱。这个评价更像是把诸葛亮比作管仲,而非把刘禅比作齐桓公。

诸葛亮

至于第三点,说刘禅投降魏国是为了保全百姓纯属扯淡,邓艾兵临城下之际,刘禅无计可施,召群臣会议,有的提议投奔东吴,有的提议南下南中七郡,只是因为谯周力排众议,分析投吴和南奔皆不可行,刘禅才决定投降。

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惟周以为:“自古已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受之〕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易周之理。

刘禅是一个极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投降只是为了自己,而非为了百姓,让我们看看刘禅战前在干嘛。

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

刘禅让黄皓招巫师,把一个国家的安危寄托于鬼神,何其昏庸,堪比宋钦宗赵桓用六丁六甲神兵去退金兵。而谯周也并非刘禅所信任的人,只是他的一系列利害分析使刘禅看到了一个符合自己想法的人,采纳他的意见终究是怕死而已,不必说得如此高大上。当然,所谓“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怕死也是人之常情,没什么好指责,只是把怕死吹成为百姓着想,就有些恶心了。

周虽不与政事,以儒行见礼,时访大议,辄据经以对,而后生好事者亦咨问所疑焉。

刘禅和黄皓

再者,刘禅投降不久,爆发了钟会之乱,魏军在成都烧杀抢掠,蜀汉太子刘璿、关羽子孙后代、姜维的妻子儿女尽皆被杀,刘禅的妃子李昭仪不堪受辱自尽,士民死伤不计其数,整个成都一片狼藉,所谓保全百姓何在?正如宋末元初诗人陈世崇的评价那样——刘禅的投降不仅愧于将士,更愧于妇人。

孔明之子瞻、孙尚战死,张飞之孙遵,赵云次子广亦战死,北平王谌哭于昭烈庙,先杀妻子乃自杀,魏以蜀宫人赐将士,李昭仪不辱自杀。禅不特愧于将士,亦且愧于妇人矣。

刘禅投降魏国

真正为百姓投降是什么样?可以看看秦末魏咎、唐初萧铣是怎么做的。魏咎以保全魏国百姓为条件投降,自己自焚殉国;萧铣表示当死的只有自己一人,百姓没有罪过,杀我没关系,但请不要劫掠。

魏王咎为其民约降,约定,自烧杀。

铣度救不至,谓其下曰:“天不祚梁乎?待穷而下,必害百姓。今城未拔,先出降,可免乱。诸人何患无君?”乃麾而令,守陴者皆恸。以太牢告于庙,率官属缌衰布帻诣军门,谢曰:“当死者铣尔,百姓非罪也,请无杀掠!”

第四点,乐不思蜀也能吹成大智若愚也是够了,从《汉晋春秋》的记载来看,刘禅的确有故意为之的意思,但是装怂和大智若愚不沾边,后世还有两个亡国之君比他更能装,一个是陈叔宝,几次三番猛拍杨坚马屁,还奏请杨坚封禅,让杨坚得出陈叔宝“绝无心肝”的结论,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里各种自黑,什么不懂满语(故宫里有溥仪满语的作业本),什么被戴绿帽(婉容的侍女曾给出七点证据证明婉容不可能红杏出墙,其中最有利一点是婉容当时是被日本人严密监视,和侍卫偷情是不可能的),他这本书连伟人看过都说“溥仪把自己说的太坏,书中检讨的部分太多。”当然,陈叔宝和溥仪也都是善终,不过这两位似乎没人吹他们大智若愚。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乐不思蜀

对投降者如何完全看胜利者的德行,孙皓三番两次怼司马炎照样没事,而司马炽比刘禅还装孙子,照样被杀。而且难道有人认为司马昭在政坛摸爬滚打几十年,眼光还不如键盘侠?

其实早在刘禅被立为太子时,孟达就表示“有识之人相为寒心。”孟达能和十几岁的刘禅有什么过节,只能说刘禅当时的风评就不咋样,盟友和对手对他评价也是极低,东吴官员薛珝认为“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有菜色。”司马昭对刘禅评价则是“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连老婆儿子都不能保全的人,一个被敌国和盟友都评价为无能的人,还有人觉得他是大智若愚的明君吗?

刘禅

1.《吟风社 刘禅大智若愚?一个懦弱无能的亡国之君罢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吟风社 刘禅大智若愚?一个懦弱无能的亡国之君罢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11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