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周瑜和孙策,一向都是大家俨然羡慕的“江东双壁”。在一般人因为《三国演义》所营造的固有印象里,周瑜不仅是江东的大都督,而且还是江东政权的主要缔造核心,因为他网络了一大批对于江政权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中坚力量,特别是和周瑜并称“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之称的张昭。

孙策和周瑜,一个做将,冲锋线阵,一个当相,出谋划策,共同打下了江东的半壁江山。最后,孙策意外身故,将孙权作为继承人,以兄终弟及的模式,和平完成了江东政权的接力棒。

然而,这一切都是文人杜撰的美好想象。在实际的历史中,能够做到自始至终都亲如兄弟和恩有犹父子的,只有蜀汉政权的刘关张三人,这块江东碧玉,不仅布满了裂痕,而且还给后世猜忌武将,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

周瑜和孙策虽然从小就亲如兄弟且升堂拜母,但是《三国演义》缺打了一个时间差,将周瑜入队的时间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整。其实,历史上,周瑜在跟随孙策东征西讨的贡献,远比演义要大的多。而且,周瑜还给孙策带去了数万人的部队,但是,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孙策在成功击败了一众竞争对手后,开始对周瑜起了心思。

”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

孙策不动声色的夺取了周瑜的兵权,并且以劝周瑜省亲“回镇丹杨”的说法,将周瑜踢出了大部队。周瑜心中愤愤难平,遂投奔袁术。后来袁术势衰,周瑜才又一次回归到孙策的帐下。

孙策江东初成,急需周瑜这种本土士卒进行统战,于是给周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并亲自迎接周瑜,这让周瑜的地位直接飙升,并被人们称呼为“周郎”,但是,周瑜仅仅是做了江东政权的广告牌子,并不接触核心,而是先后驻守了庐江,牛渚,后来又做了春谷长——请告诉我这个地方在哪?

我们都知道,周瑜的军事能力是比较强的,属于二流上水平,孙策这么做,一来是防备周瑜勾结土著,图谋不轨,也就是史书上的周瑜“恩信”他人,另一方面,也对周瑜的军事能力有一定防备,经常调防周瑜,可以避免周瑜常年在一方做大。

孙策意外身亡后,身处地方的周瑜带兵奔丧,只能带领4000人。但仅凭4000人,周瑜成功恐吓了朝野,从张昭手中分得了权利,成为了演义描述的江东二把手形象。但周瑜毕竟在朝中根基不足,对孙权还保持着谦恭的态度,只是在重大问题上,直接左右孙权。

孙权是孙策选定的继承人。当时孙策正值壮年,如果选自己的儿子作为继承人,不仅无法挽救政治局面,而且也容易咋成外戚专权的局面,所以,选择了孙权作为继位者。而且,孙权还给张昭下了一道“缓步西归”的指令,实在局面控制不住,就投奔中央。

吴历曰: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孙策死后,果然四处动荡,4.5个州人人都想分一杯羹,孙权及时稳定大局,并和周瑜斗智斗勇,挽救了危局,将江东直接发展成为三国之一的吴国。

孙策一辈子在政治上评分很低,很多神操作都说明他是个缺乏远见的土包子,比如对士卒的政策,是不合作就杀,甚至杀了陆逊的家人;让自己人作为各地的掌权者,导致了孙权上台地动山摇等等。

但作为实质上的君主,孙策有两件事情做的很对,第一件就是不停的调动具有很强能力的军事干部,不给他们结党自大的机会,第二就是兄终弟及,妻子和母亲在政治上没有决策影响力。

这两件事都是中国封建统治者非常头疼的问题,他们既害怕功臣和內戚,有时候又不得不动用他们的力量。孙策的做法,给了他们非常好的借鉴。

其中,宋朝统治者就运用的非常好,据说宋太宗赵光义就非常喜欢三国故事,在他统治时期,不仅发明了武将频繁对调的方法,而且进一步通过“强干弱枝”仅仅握住兵权,让名将们只有练兵权,而无调兵权,杜绝了武将自立的发生;同时,他自身也是兄终弟及的方案的最大受益者。

可以说,孙策的做法,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的,从这点上来看,我们应该重新定义的孙策的政治能力。

1.《子梦奇谈 孙策做错了很多事,不过这两件事做对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子梦奇谈 孙策做错了很多事,不过这两件事做对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11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