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青岛市李沧区永安路39号处有一栋不同寻常的居民楼,远远望去都能认出来那就是抗战时期日军修建的炮楼。日军往往将炮楼修得又高又厚,楼内晦暗不堪,通风极差,只能作为作战场所,非常不适合日常居住。然而青岛的这一家人却在炮楼里一住就是58年。

这58年里他们面对厚墙积寒,究竟是怎么度过的呢?

为了一家12口人的住宿,孙家住进炮楼

这座炮楼修建于1938年,和寻常炮楼土木结构不同,它较之更为坚固,多用了花岗岩。日军建造的寻常碉堡炮楼往往墙厚50厘米,每处炮楼都有数个小小的口子以作射击之用。往往一个炮楼会配置13名士兵,和一挺机关枪。

密闭坚固的炮楼在抗战时期给了我们的游击战士极大的困难。这可不是像"抗日神剧"里面描绘的那种豆腐渣工程,会被数枚手榴弹炸穿。这种炮楼只有用重炮才能轰击,日军就是看准了当时的我军战士军火匮乏才建起这种炮楼。

我军的游击队当时要对付炮楼往往需要200百人左右,用血肉之躯铺路才能击杀炮楼里面的敌人。可见革命先辈的不易和炮楼的坚固。而青岛的这处炮楼便属于建设完备,非常坚固的那种,墙厚足足有72厘米。除了圆形的炮楼外,周边还有厚厚围墙围起来的院子,院子里有生活设施和仓库。

现在看去这座炮楼外壁已经爬满了藤蔓,几处窗口还安装上了空调装置,可以看出居住的痕迹。"我是从1962年住进这座炮楼的。"说这话的人是炮楼的住户孙从孝。孙从孝住进这处炮楼还有些机缘巧合。

当时他们家有12口人,姊妹众多,他们家在青岛四流中路的房子太小实在挤不下那么多人,于是便向单位反映了情况寻求帮助。

刚好这处炮楼和周边的楼房在新中国成立后都分给了电力部门,成了电业局的宿舍,让员工住。但炮楼里的环境非常差,员工们但凡是能搬走的都陆续搬离了,炮楼的房间越来越多空置了下来。

电力单位几番斟酌之后,便将炮楼分配给了孙从孝的父母。后来他们还花钱把炮楼买了下来。"当时我母亲花了3千多块钱把楼下这层买了,楼上花费一万余元。"孙从孝告诉记者,要不是他们主动提议,单位还不会将炮楼分配给他们呢。

炮楼大是够大的,满足了一家12口人的居住,但要想生活得舒适些就不得不进行改造。"我们住进这炮楼的时候,炮楼内部是又脏又黑。"孙从孝回忆起当初炮楼的情况,吐槽之处颇多。

墙厚72厘米的炮楼改造十分困难

首先是瞭望台,那层足足有10个窗射击口,一到冬天便会有冷风灌进去。孙家便把其中6个射击口改造成窗子,还用水泥将另外四个射击口堵了起来,门也改小了一些,这才形成一个独立能住人的房间。

瞭望台以下的房间没有那么多的射击口,但过于密闭也成了一大问题。青岛的冬天还是特别冷的,这个时候家家户户便会烧起炭火,有些人家还会烧起土炕。而孙家的冬天则格外的难过。

由于炮楼除了瞭望台处有较多的射击口以外,楼下就比较封闭。一到冬天家里烧起炭火的时候,室内总是烟熏火燎,烧久了便让人有窒息感。

可不烤火就太冷了,更难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孙家扩大了射击口,烧炭的时候还会控制时间,没烧多久就熄一次,冷了再烧。到晚上的时候家人会盖上两层被子还嫌太薄,恨不得来个十床八床,将自己压得严严实实才行。

90年代里城市有了暖气,孙家便动起打通枪口通暖气的心思。可坚固的花岗岩实在是太难穿透了,连子弹也未能进攻半分,他们的改造进行得十分艰难。孙从孝每每去邻居家串门都非常羡慕对方家里的暖气,有时候恨不得住在别人家里。

为了贪图片刻的温暖,他还总是要寻找各种话题让自己的久留更加自然。久而久之邻居们看到他来都能知晓来意,有时候他们还会打趣孙从孝道:"老孙,你家的暖气还没通上啊,看来日军的炮楼还真不是豆腐渣工程。"孙从孝听之只能在心里苦笑。

当初邻里们还非常羡慕孙家有个那么大的房子,这回他们就羡慕不来了。虽然炮楼改造困难,但是孙从孝的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大不如前,供暖问题还是得解决才行。于是他便决心和这72厘米厚的墙杠上了,他先将墙上被子弹射穿的口子全都记录下来,还在纸上进行描绘。

经过对弹口排布的研究,他找到了合适的打孔路线。为通双气,孙从孝的改造足足持续20年之久,颇有愚公移山的精神,直到2012年他们家才通上双气。

除了供暖以外,用水也是个问题。以前孙家是从楼下水井打水用,后来家家通了自来水,这又成了孙从孝羡慕之处。为了通水孙从孝又来了一回大刀阔斧的改造,才让家里用上自来水。

将这些问题解决后,炮楼住房便舒适了许多,宽敞的空间让家人的活动都得到充分发挥。而且炮楼夏天的时候是非常凉快的,厚厚的围墙隔掉重重的暑气,非常适宜。

搬进新房后孙从孝仍然常回炮楼

2004年房改的时候,单位和房产部门还为孙从孝办理了房产证,炮楼名正言顺地成了他们家的"私产"。从住进炮楼到现在的几十年中,孙家陆陆续续有子女从这炮楼搬了出去,足足住过5代人。

后来孙从孝在其他地方买了新房子,还是难以忘怀在老炮楼中度过的时光,这里处处是他们改造过的痕迹,每一处布置都充满满情感。念旧之情使然,孙从孝白天就会从新房子跑到老炮楼这边来,和邻里之间互道家长里短。

一处炮楼是历史的见证者,在战争结束后能为人民所用,让一家人在其内度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像一种赎罪,也是"铸剑为犁"的一种象征。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1.《叶凌风文史行 山东一家住日军炮楼58年,因墙体太厚,光通暖气就通了20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叶凌风文史行 山东一家住日军炮楼58年,因墙体太厚,光通暖气就通了20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0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