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的历史“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汤”由此可见,汤已经成为中华饮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汤是什么呢?它是指将食物或药物主要以煎煮的形式去掉残渣,取出汁水的方式而制成的液体。

我国最早的医书《灵柩经邪客篇》中,就记载了治疗眼睛不明晰的半夏汤。晋代皇甫谧撰写的《针灸甲乙经》自序中“伊尹....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的记载,说明我国早在商周时代已开始应用汤液。

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一书中113个方,就有95个方是汤液,可见汤液在汉代就很盛行了。

汤属流质,能很快被胃肠吸收和利用,使血液稀释、血管扩张,进而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肝、胆、胰和肾脏功能,刺激内分泌。

不同的汤,自然具有不同的养生保健功能。明代戏剧理论家李渔认为:靠汤下饭、咽菜还在其次,重要的作用是养生,“养生之法,食贵能消;饭得羹而即消,其理易见,故善养生者,吃饭不可无羹”。一般看来,一种食物的养分经过煨炖,大都能溶于汤中,这跟煎熬草药如出一辙,因此显得珍贵。

宋人黄庭坚、苏东坡爱喝一种“养生长松汤”,说是:“一饮须教百年干岁”;大学者朱熹则爱喝种“罗汉汤”,称“从遭山僧煮罗汉,未妨分我一杯汤”。

还有一种“仙茅汤”,是被道土们视为喝之成仙的灵物,连范成大在江西玉虚观喝过后也说:“白云堆里仙茅飞,香味芳辛胜五芝”。在我国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一天一碗汤,神仙都不当。”人们对汤的钟爱可见一斑。

如今的汤品种类也更加丰富,只是能否到达古代的味道和水准,应该是十分肯定的吧。

食粥记粥,也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主食。食粥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春秋时期的典籍《礼记.檀弓》上就载有关于粥的记载。因为粥是煮米使其糜烂,故古时亦将粥称为糜。又以粥厚的叫飦,薄的叫酏。粥厚的又可以切割成块作为粮食,在历史上的记载也不少。

根据《汲冢周书》的记载,粥是黄帝所作的产物,凡六谷皆可为粥。此外加以他物而称某某粥的,名目就更多了。如《本草纲目》里,就列举有赤豆粥等有五十种之多。还有茗粥、梅粥,均为前书所未有。

中国历史上,凡是遇到荒年,就会有官家或大户人家设粥场或粥棚,这种粥棚是专为救灾而设的,由于灾民多,经常出乱子。如《宋史.富弼传》中的记述,以前立粥场救灾,灾民聚集在城里,互相传播瘟疫,抢食粥又相互践踏,还有的等待数日吃不到粥而饿死。

在时节上也有两种粥,到现在还为人们所煮吃:一种为腊八粥, 于农历腊月初八以菜果入米煮粥,因为是在腊八日,故名腊八粥;一为口数粥, 于腊月二十五夜用赤豆煮粥,一家大小均得分食, 所以叫作口数粥。两粥历史几何,已经不得而知,但宋代已经流行开来,可追溯的历史就更加久远了。

在近些年的历史剧中,对施粥棚这样的景象倒是常常看到,中国古代对施粥的浓度又严格的限制,粥筒之中要能竖得住筷子,不少的贪官污吏就在上面下功夫,也因为这件事丢了官帽、甚至丢了性命。

为了百姓的生存发展,一粥一汤对百姓生存的需要高于其他,也就奠定了其在食物历史上不可被替代的重要地位。

1.《独爱王勃滕王阁 汤的历史与粥的沿革,可追溯的历史达到几千年,施粥棚倒是常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独爱王勃滕王阁 汤的历史与粥的沿革,可追溯的历史达到几千年,施粥棚倒是常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0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