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古时期的人们,他们只能到江河湖海洗澡。在洗涤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有些泥土抹在手或身上,再用清水洗去,比原来还干净。于是泥土成为最早的清洁剂,当手沾油脂时,用泥土揉搓,再用水清洗,油污很容易去掉。就是现在,我们也用搓泥土来去汽油、柴油、动物的油污。但是泥土毕竟不能洗涤面部和细嫩部,于是人们从一些颜色发暗红潭水里熬制出结晶体状物质,可以洗去衣物和发际间的污垢。这就是原始的“碱”。碱有很强的去污能力,用于洗涤已经很悠远。即使现代人,各种皂类也有碱的成分。

古代人比想象中要卫生的多,秦汉时,已形成了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以至于官府每五天给的一天假,也被称为“休沐”。《海录碎事·臣职·官僚》记载“汗律,五日一赐休沐,得以归休沐出谒。” 古代人洗头发的有皂角或者猪苓。猪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猪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后会有比较浓郁的香气。平常人就用皂角洗头发。

从文字记载看,秦汉时期,人们用皂角来洗衣物和头发,到隋唐已形成惯例。皂角是皂荚树的果实。皂荚树是落叶乔木,春季开白色花,结出的荚果呈带状,荚果中富有胰皂质可供人们洗衣去污用。在使用前要将整个的荚果砸碎,弄成粉末状或泡在水中,直接用粉末或涂抹皂角水,这一习惯一直沿用至今。皂角是天然植物,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可以洗涤头发等细部。使用皂角水洗涤的头发,干净乌亮,略带芳香味;洗涤的衣物颜色不褪,很受百姓喜欢。

猪是人类家饲并食用的主要动物,人们利用猪的胰脏加碱,制成最原始的肥皂。猪的胰脏和碱都有很强的去污力,将二者结合,可以缓 解碱的刺激力,再搀加些香料,使气味更适宜。百姓把这样制出的皂叫“猪胰子”,可以制成各种形状,可以清洗身体各个部位,还能润滑皮肤,防止干裂,也是很好的护肤品。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冻疮膏的作用。高档一点的称为“面药”和“口脂”,用来涂脸和嘴。宫中在冬天会发给官员。杜甫《腊日》中有“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古人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皂角。洗头用淘米水,称这潘。如《左传 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遗之潘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养成了沐浴的生活习惯,至迟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沐浴”的记载。沐,字形像双手掬盆水沐发状,会意为沐,是洗发之义;浴,字形像人置身于器皿中,并在人的两边加沙锅内水滴,会意为浴,是洗澡的意思。而用来沐浴的器皿有青铜器鉴,《说文解字》云:“鉴,大盆也,”盛水用作洗器,《庄子·则阳》有“灵公有妻三人,同鉴而浴”的记载。在铜镜尚未问世时,古人常以鉴盛水照容貌,甲骨文“监”(监、鉴为古今同字)像人俯身就皿照容之形。从“盈”字字形看,像人浴身于浴器中,与“浴” 字字形相近,稍不同的地方仅是“盈”字的浴器中“见足明示裸浴”(康殷《古文字源流浅说》)。“盈”字字形则向人们展示了先秦人用浴器沐浴的情景。

到了西周时期,沐浴礼仪逐渐形成定制。由于沐浴已经深入到社会方方面面,人们对沐浴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把沐浴单纯地看做洁身净体,润肤养身;而视为隆重礼仪的先秦。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净身,这已是个定法,表示内心洁净虔诚,称之戒,亦称斋戒。斋戒之礼始于殷商,至西周已成定制,西周的戒礼十分隆重和考究,每逢重大的祭祀活动前要进行两次斋戒,第一次在祭前十日或三日举行叫戒,第二次在祭前三日或一日进行叫宿,均由专职官员主持一定的仪式,要求与祭者禁食荤腥,并沐浴净身,以示对神灵的肃敬。斋戒沐浴已是西周朝廷祭祀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专职官员执掌。这在《周礼》中均有记载。

先秦沐浴礼仪的形成并臻完备,正是沐浴深入到社会、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总结,作为定制为世人所遵循,这在世界沐浴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注重沐浴也是中国人的古老传统。

1.《科技新视讯 洗浴王之古代的沐浴知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科技新视讯 洗浴王之古代的沐浴知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1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