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唐代,不免会想到这一时期的伟绝的诗人,比如李白,比如杜甫,他们用自己的诗去书写时代的印记,尤其是杜甫,通过诗来映射自己所处的环境与背景,去诉说内心的愁苦。他所写的“诗史”刚好在向我们阐述当时的唐代的境况,我们更能从其中体会到不一样的情感。

那么究竟那个时候发生了什么?让杜甫如此苦闷不已,发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慨。那是因为他经历了唐代由盛转衰的时代,是战争将他前期所写的美好瞬间抹平。

一曰藩镇,其为根源

唐代中期,藩镇体制不断发展,节度使的权力也在进一步增大。虽然地方的制度接受中央的管理,唐代的朝廷也在控制着藩镇的增加,但是它并不能够遏制其发展,在肃宗、代宗、德宗、宪宗这几个时间藩镇数量由于各种原因在增长,但是这样的情况还是分地区性的。不可否认的是唐代中期的藩镇在政治军事方面有着极高的优势,换句话说也有着更高的权力,而朝廷对其限制有限。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节度使权力的膨胀,本来作为节度使并不会有太大的的权力,仅仅是一个“使职”,也就是一个地方军政的长官,管理军事,简单来说并不会与地方行政有太多的纠缠。但是在唐代,尤其是中期,却有着“支郡”的作用,可以说当地的的刺史都要受节度使的控制。另外这些节度使又与藩镇有关,甚至一些藩镇的将帅就以节度使自居,并且将这一官位传给自己的下一代,他们不仅牢牢掌握了军权,地方财权也不断增大。这一行为被各地藩镇所效仿,令朝廷更加忧虑。

除了权力的增大,最为明显的便是藩镇军事力量的膨胀,唐代中期藩镇还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幕府”组织,有着极大的权力,甚至可以自己命名官署,使得中央无法监管地方,另外他们的力量强大,朝廷也无法抗衡。

藩镇力量的增大,使得地方藩镇割据现象的出现,由此也出现了因争夺权力或者是土地的战争,那么朝廷为了遏制这一现象选择与其兵戎相见,而不是采取一些经济或者政治政策,是因为藩镇的出现违反了儒家“大一统”的理念,并将削藩作为理想,但是虽说有多起削藩战争,但是由于某些因素的制约,朝廷并不能够真正地做到。

但是战争终究导致的是两败俱伤,朝廷采取的直接削藩的政策,必然导致的还是内战。久而久之,只能采取一些限制藩镇兵力、两税法改革限制藩镇节帅的行政权等间接措施。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战争成为了唐朝中期解决藩镇问题的最终手段,藩镇问题也是战争的核心问题,由此内战一触即发,而往往许多外患也是由内战而起。

二曰内战,其为手段

在唐代,最为残酷的便是安史之乱时期,当时也出现了军事动乱,这期间主要是两河地区朝廷与安史叛军之间的战争。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朝廷平定这一战争经过了多个阶段。在这期间江淮地区出现了一系列的战乱,如肃宗镇压永王李璘事件、刘展之乱等。除此之外,在其他地区也爆发了地方对抗中央、藩镇之间的军事冲突。

代宗统治时期,仆固怀恩对唐朝有着极大的威胁,朝廷也对其进行了极大的努力,史诗记载仆固怀恩并没有威胁唐廷的实力,但并不代表朝廷就放过了他,甚至多次使用计策想要解决他。其实一个仆固怀恩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他代表的地方势力。为了解决地方与中央的冲突,代宗才会如此强横地对待仆固怀恩。同时也发生了对同华、剑南、魏博、汴宋各个藩镇的战争。

到了德宗统治时期,实行改革,同时直接对上了藩镇,采取削藩战争,但是这一计策并没有成功,财政危机导致“奉天之难”出现加上各叛军的威胁,削藩战争最终失败,在这一时期“姑息”政策使得内战停了下来。

这其中削藩战争也分为多个阶段,第一阶段存在诸多战争,比如讨伐山南东道之战、与魏博田悦之战、李纳承袭淄青与徐州之战、唐廷与成德李惟岳之战。在这一阶段中唐廷取得初步胜利,这其中有着强大战斗力的军队的功劳,同时又与这些藩镇之间战争经验不足有关。

而第二阶段局势扭转,朱滔、王武俊之叛与魏州之战、李希烈之叛与襄城之战使得唐廷不再占据优势,甚至在触及一些利益之后,这些藩镇会倒戈相向。在“奉天之难”期间,也有着泾原兵变、奉天保卫战、朔方军出走河中、李晟收复长安等多个阶段,这也涉及利益冲突。

然而削藩的效果并不明显,德宗也放弃了武力解决藩镇问题的方式,转而采取一些间接的方式。

而宪宗、穆宗统治时期,武力解决藩镇问题的时机成熟,宪宗在位,发动多个藩镇战争,并取得一系列的胜利,元和削藩战争期间,存在唐廷平定西川与镇海的战争、与成德镇的战争、平定淮西镇的战争、平定淄青的战争,凭借武力镇压,宪宗时期的藩镇形势较好,但是穆宗统治时期,形势逐渐恶化,出现穆宗长庆销兵与河朔三镇复叛的事件,并且唐廷也没能够掌握好局势,局面进一步恶化。

也到此为止,武力解决藩镇问题的梦想破灭,即使朝廷有野心,但是也因为这些事,野心落空。

三曰边患,其为延伸

唐朝内部战争不断,边患也在发生,出现内迁外族的动乱,吐蕃也对唐朝虎视眈眈,不断掠夺唐朝的土地,甚至攻占长安。面对这一情况,代宗强化西北地区的边防、德宗采取绥靖政策,极力改变双边关系,但是这之后唐蕃关系破裂交恶,德宗加强京西北地区的防务,孤立吐蕃,遏制吐蕃攻势。

宪宗统治时期,对吐蕃采取怀柔政策,但是不久之后政策发生了改变,双方之间的战争又再次展开,但是相比之前局势和缓。到穆宗统治时期一边进行反击,一边通过和亲制约吐蕃,长庆会盟使得唐朝与吐蕃的关系缓和,局势逐渐明朗。

唐廷在处理藩镇问题的同时,还要极力面对吐蕃的攻势,也可以说处在了“内忧外患”的局面中,几位统治者在努力寻找办法应对这一局面,也终于寻到了解决问题的出路。

四曰结果,其为影响

战争在唐代中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极快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样是争权夺利的武器,不管是削藩战争,还是内忧外患,战争给民众带来的必然有不好的影响。

削藩战争通过建立新藩镇造成了河北藩镇格局的改变,同时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调动听命藩镇攻击拒命藩镇,削弱了藩镇的整体力量。而唐朝与吐蕃的战争,促进了内地藩镇的发展,唐朝耗费人力物力去对抗吐蕃,而对抗内地藩镇的势力在减弱,这就给唐朝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虽然唐廷采取多次武力镇压,但是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是错误的,是失败的,究其原因还是当时的制度问题,不管是募兵制还是藩镇体制,都存在一定的弊端,甚至在这之后,弊端更加明显。而藩镇实际上是地方割据,在安史之乱后藩镇的权力逐渐增大,本质上是利益在驱使,若是唐廷触及它们的利益,必然会遭到反击。

而地方割据势力的强大,中央集权弱小,这也就造成了统治者对官员的不信任,甚至将权力交给宦官,让他们掌握兵权。肃宗时期,宦官仅仅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德宗时期,神策军军权再次掌握在宦官的手中,同时也存在宦官掌兵制度。宪宗时期宦官掌握政治以及军事方面的权力,甚至还能够参与朝政,容易出现宦官控政的局面。

战争的爆发不仅仅会影响到政治,经济也会受其影响,处在战争核心的人遭受了巨大的影响,生产、生活有着灾难性的损失,不仅造成人口数量的减少,还会带来诸多灾难,比如饥荒。同样的原因,朝廷的财权也遭到了破坏,甚至出现财政危机,财源主要来自于百姓,这势必会加重民众的负担,政府也无法有足够的的来源,至此产生了恶性循环。

这些战争的消极影响会出现在一些诗人的诗句中,他们的诗成为了当时的“展示文学”,借此来对战争进行记录,同时又展现战争的残酷,以此来警示后人战争的危害。

这些仅仅是唐朝中期战争的部分影响,但仅仅从几个重要的方面出发,我们也能够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同时通过战争的研究,也了解到了唐朝中期战争的实质,更是了解到了当时的利益链。

1.《风信芷 唐代由盛转衰,是战争将美好抹平》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风信芷 唐代由盛转衰,是战争将美好抹平》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1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