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开国之君对于一个王朝往往具有最为重大的意义。往往他的施政理念和方针,会为一个王朝的发展和繁盛奠定最为深厚的基础,确立一个王朝所呈现出的底色和前进方向。也正因如此,对于开国之君的要求,实际上要远远高于一个王朝其他的皇帝。所以,如果按照这个标准衡量,司马炎很明显是一个并不合格的开国之君。

首先,司马炎的开国之君地位,没有相应有力的功绩支撑。如果我们翻开三国末期到西晋时期的这段历史,会发现司马家得以垄断权力,是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三代人共同努力的过程。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司马师平定了淮南军事集团的叛乱、司马昭消灭了蜀汉,这三代人用切实的军功将司马氏一族的优势地位彻底巩固。司马炎仅仅作为一个摘果子的人上位,成功接手了父祖一代给自己留下的底盘。

然而实事求是的说,对于开国之君,没有自己拿得出手的业绩可以说是风险系数最大的一种情况。它意味着与众多大臣刚刚确立的主从关系无法真正意义上得到官僚集团的认可,自己的个人威望和魅力没有现实功业的表述。接盘固然轻松了许多,但想要处理盘根错节甚至于直接继承自前朝的关系网也困难了许多。所以司马炎在开国之君位置上的不合格表现,其根源就来自于这种没有实际功业所带来的底气不足。

其次,司马炎是一个不具备强有力的意志力和决断力的开国之君。这件事最好的体现莫过于统一中国上,司马炎曾经想过在登记初期就发大军扫平吴国,但最终竟让被大臣贾充以“切莫妄动干戈”的理由劝住,此后尽管司马炎多次试图出兵南方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但也被手下的大臣们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劝止或是阻碍。直到十多年后吴国自己已经濒临崩溃,才顺水推舟统一。

试想一下,一名开国之君最需要什么,那就是自己威福自操的决断力和意志力,许多事情在开国时期,因为没有先例可循,所以受到阻碍的情况是很常见的。此时开国之君就需要用自己的威望去推行这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惟其如此才能奠定政权牢固的根基。而如司马炎这种连做事都要看周围大臣脸色行事的开国之君,只能说他本身的不自信对其施政的打击和影响早就掩盖了自己对于国家未来的想法和追求的目标。一个如此软弱的人,怎么能够肩负起新王朝前进的重担呢?

第三,司马炎作为开国之君,在继承人问题上判断失误。相信大家都听过一个著名的典故:“何不食肉糜”,这个典故就来源于司马炎的继承人司马衷,而作为西晋王朝的第二代皇帝,司马衷是历史上知名的白痴。连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更遑论处理政治上的种种事物。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荒诞的决策,试想一下司马炎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确立的继承人是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他又怎么可能不知道智力有问题的人根本无法承担起王朝的统治职责,但他还是亲自决策确立了司马衷继承人的身份。一个新建立的王朝,第二代君王正是承上启下,将国内政治由最开始的杂乱转向平衡的关键时刻,这样重要的环节竟然可以让一个白痴继承自己的权力和地位。这中间表现出的不仅是司马炎本身缺乏对于王朝的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司马炎自身并没有足够的权力和威望,能够摆平西晋王朝的世家大族,让他们放弃畸形追求嫡长子继承的认知。

综上所述,司马炎自己并非是一个合格的开国之君,甚至可以说在治理国家的态度和政治上,司马炎所表现出的软弱无能、进退失据以及缺乏责任和自信,连一个普通的皇帝都很难称得上。正是因为司马炎这种表现,才让西晋王朝从一开始就缺乏应对外部压力的机制,皇帝在面对大臣时都难以表现出一种威慑力,更何况后来西晋面对如狼似虎的异民族呢?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在我们今天面对很多事情的处理山,其实也应该秉承司马炎的教训,有自己的坚持和责任,不要因为外部压力就改变初心,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处理好,也才能真正意义上解决残留的隐患。

1.《冠阳侃历史 为什么说司马炎是不合格的开国之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冠阳侃历史 为什么说司马炎是不合格的开国之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1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