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问的人都是吃什么长大的?
前阵子听一个考生抱怨,他说父母常觉得别人家的孩子优秀,为了让他变成“学霸”,逼着他吃补脑保健品、喝健脑饮料。他害怕高考发挥不好,辜负了这些“投入”,让父母失望。
来听听“贾大个儿”的故事吧。他的求学经历说明,吃啥不重要,勤学好问很重要,家长以身作则、孩子耳濡目染很重要。
问事不休贾长头
“贾大个儿”是贾逵的外号。
贾逵,东汉经学家、天文学家。在他生活的时代,国家最高学府——太学设在京城洛阳。
据《东观汉记》《后汉书》等古籍记载,贾逵在太学读书时,一心扑在学习上,不懂人情世故,整天缠着教授问东问西,属于打破砂锅问到底那种。下课了,教授夹着教案去吃饭,他追上去拽住人家袖子:“先生,我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
他身长八尺二寸,合现在的一米八几。老师们对他又爱又“怕”,给他起了个昵称叫“贾长头”,意思跟“贾大个儿”差不多,调侃说“问事不休贾长头”。
汉代还没有科举考试,能进太学读书的,多是各地举荐的好苗子,或是父辈有官爵、功绩的贵族子弟。
贾逵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他的九世祖,是大名鼎鼎的洛阳才子贾谊,给汉文帝的儿子梁怀王当过老师,学问了得。他的曾祖父贾光当过常山太守,后来举家从洛阳迁到了陕西。他的父亲贾徽是经学家,师从刘歆等大儒。
史书里没提贾逵是如何进太学的,只说他“悉传父业”,聪明过人,年纪轻轻就能吟诵经典,而且性格开朗,和善可亲,爱思考,有见解,豪爽洒脱,是太学里的“三好学生”。
天才曾是“旁听生”
别看贾逵出身名门,他的学习条件可没常人想象的那么好。或因家道中落,他甚至连作业本都买不起,更交不起培训班的学费。
古籍《拾遗记》里说,贾逵5岁时明慧过人,已经表现出了天才气质。
他的姐姐嫁给了韩瑶,因为一直未能生育而回到娘家居住。这位小姐姐坚贞、聪明。她喜欢读书,却没条件上培训班、私教课,于是抱着小贾逵,每天早晚隔着篱笆偷听邻居读书。贾逵静听不语。
待到10岁时,他已能默诵六经。他的姐姐心中纳闷,问他:“咱家穷,从没请过教书先生,这些知识你是从哪儿学的呢?”
贾逵说:“小时候,姐姐抱着我隔篱听邻居读书,我一字不漏全都记得。”
虽然家里没钱,但他有个好学的姐姐,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他也发愤上进。
买不起作业本,他就剥下院中桑树的皮当练字板,或把字写在门扇、屏风上,边读边记,如此日复一日,将经典文章尽数吃透。
这个隔篱偷学的“旁听生”,竟比“在校生”成绩还优秀。因为表现突出,贾逵进太学也就不足为奇了。
皇帝都佩服
东汉时期,太学兴盛。汉明帝刘庄曾亲临太学讲学,组织师生辩论赛。全国掀起了儒家经典学习热潮。就连王宫守卫,都能背诵几句《孝经》。
不少知识分子做官之余还开班授课,门徒过万;很多太学生毕业后不肯当官,自愿回乡执教。史学家班固说,当时“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毫不夸张。
贾逵学成后,也当了老师,在老家教学。有人不远万里来求学,有人为了听贾老师讲课,甚至背着孩子住在他家附近。学生们用粮食当学费,因门生太多,贾家的粮仓都满了。
众人都赞贾老师讲课精彩、无与伦比,还说:“贾逵虽不用费力种地挣饭吃,但他讲课讲得口干舌燥,简直是‘舌耕’啊。”
自此,“舌耕”便指以口舌谋生,比如教书、说书等;也用以形容读书勤奋。
贾逵有很多得意门生,比如许慎、崔瑗。汉明帝在位时,他的学术著作得到了朝廷重视,被收藏进洛阳的皇宫。
当时有五彩神雀在宫殿聚集,皇帝问这是咋回事,大臣们不知,让皇帝去问博学多识的贾逵。贾逵入宫后,引经据典,借凤鸣岐山于是周朝兴盛、神雀显灵于是胡人投降,称此乃祥瑞之兆。
汉明帝大喜,让贾逵到宫里上班,与班固一起在皇家图书档案室工作,整理、编校皇家藏书。
汉章帝、汉和帝也很器重贾逵。贾逵大显身手,积极推进文化发展,广收弟子,传授古文经典,举荐贤才,为国效力,作出了很大贡献。
这样的“贾长头”,吃什么重要吗?求知欲、进取心、自制力才是他成功的法宝。(记者 张丽娜)
【来源:洛阳网-洛阳晚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1.《九派新闻 “出彩太学生”之东汉贾逵》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九派新闻 “出彩太学生”之东汉贾逵》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1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