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郑、宋三国中,郑国距离楚人势力最近,郑楚两国间爆发的直接冲突也最频繁。直到第二次弭兵会盟的前一年(前547年),楚国还对郑国采取了两次军事行动。楚康王十五年(前545年),“为宋之盟故”,郑简公入楚朝见楚康王。同年,楚康王去世。郏敖元年(前544年),葬楚康王,郑简公与鲁、陈、许等国国君一同为康王送葬。同年,郑国上卿公孙舍之指出,郑人应该“坚事晋、楚,以蕃王室”,郑国应与晋、楚两国保持良好关系。郏敖三年(前542年),郑国上卿罕虎派印段出使楚国。这是宋蒙门之盟“晋、楚之从交相见”的要求。
郏敖四年(前541年)春,楚令尹公子围到郑国聘问,并迎娶公孙段的女儿为妻。公子围在完成聘问后,“将以众逆”。杨伯峻曰:“众,兵众。率兵众以迎新妇。”这不得不使郑人警惕,担心楚人乘机袭击郑都。在郑人的据理力争下,楚人最终解除武装而入城。由此可见,即使在两国和亲的情况下,彼此还是互相警惕,并不完全信任对方。同年,令尹公子围派宫厩尹公子黑肱、太宰伯州犁到方城之外的犨(今河南省鲁山县东南)、栎(今河南省禹州市)、郏(今河南省郏县)三地筑城。
公子围使公子黑肱、伯州犁城犨、栎、郏,郑人惧
子产曰:‘不害。令尹将行大事,而先除二子也。祸不及郑,何患焉?’”子产指出,公子围的筑城行动,是为了将两人调离楚国内地,以免妨碍其政变行动,而并非针对郑国。不过观察这三个筑城地点,均位于汝水、颍水的上游地带,从方城外的叶地出发,大致自西南向东北到达郑都新郑,犨、郏、栎三地在其间基本为等距分布。在这三个地点筑城据守,势必加强对郑国都城的军事压迫,进而强化楚国对郑国的政治影响。
郏敖四年(前 541年)楚灵王弑君自立后,“郑游吉如楚葬郏敖,且聘立君”。此次入楚参加郏敖葬礼、聘问新君的是郑国大夫游吉,而郏敖元年(前545年)参加楚康王葬礼的是郑简公本人。这一身份上的落差必然使得新即位的楚灵王不满,因此灵王在之后多次催促郑简公入楚朝见自己。房钟之役失利后,楚灵王调整了对外战略方向,暂停对吴作战,转而在淮北汝颍地区建设军事大后方。灵王七年(前534年),陈国公室发生内乱。陈哀公欲废太子偃师而立次子公子留,为此让其弟公子招和公子过提携公子留。哀公重病期间,公子招、公子过杀太子偃师,立公子留为国君。陈哀公只得自杀。
楚灵王得到陈国内乱的消息
以立陈太子偃师之子吴为名,派公子弃疾出师围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城)。同年十月,楚灭陈,改之为县,任命穿封戌为陈县县尹。灵王八年(前533年)春,楚灵王在陈地会见鲁、宋、郑、卫四国大夫,以加强楚国对“中间地带”各国的军事威慑。同年,灵王在方城之外地区主持进行了大规模的迁人行动。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迁徙行为,迁城父人和迁方城外人都强调了迁“人”,而迁许则没有加“人”。推测,迁城父人和迁方城外人应该是指迁移这两个地区的居民,而迁许则只是迁移许国的社稷和代表社稷的公族成员,并不涉及许(叶)地普通民众。
楚人之所以保留叶地民众,是希望维持叶地的人口基础,以为楚国的北部边境提供更多的人员支持。许国在楚共王十五年(前576年)被楚人迁至方城之外的叶地,现在又被楚人迁到淮水支流濮水流域的夷地(即夷城父,今安徽省亳州市城父镇)。楚人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收回叶地(今河南省叶县南旧县乡一带),使其与分布在汝水、颍水上游的,在郏敖时期即筑城的犨、栎、郏三地形成方城之外直面北方晋、郑等国的新的攻防体系。为了安定远徙的许国公族,楚王将州来淮北之田增补给迁到夷城父的许人。同时,楚人将夷城父原来的居民迁至新设立的陈县,这也扩大了陈县的人口规模,增强了陈县的军事实力。同样为了安定被迁徙的城父人,楚人将原属于夷城父的濮水以西的田地划给他们。
楚人将方城外散居的居民集中迁入叶地
此时的叶地可能也和陈地一样被改设为楚县了,人口的集中意味着军事地位的上升。灵王十年(前531年)夏,楚灵王在申地(今河南省南阳市北)召见蔡灵侯。蔡灵侯惧楚,应召而来。到申地后,蔡灵侯和随从被楚人所杀。灵王遂派公子弃疾率师围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同年冬,楚灭蔡为县,任命公子弃疾为蔡县县尹。 在灭蔡的同时,楚人再一次进行了大规模的迁人行动。“楚之灭蔡也,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许国此时在夷城父;归姓胡国在今安徽省阜阳市;沈国在今河南省平舆县北;道国在今河南省确山县北;房国在今河南省遂平县一带。五个小国散布在陈县以南、淮水以北的汝、颍水中下游流域。
楚人迁徙这五个小国,也并未提到迁“人”,应该和灵王八年(前533年)迁许于夷一样,只是迁徙其公族成员。楚灵王之所以要内迁这些小国的公族,是为了将这几个小国的公族势力与其长期统治的地域相割裂,进而方便楚人对这几个地域及其民众施加更直接的控制。值得注意的是,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北的申地此时早已成为楚县,这使得申与前几个小国的性质并不相同。但申与前几个小国在史料中并列存在,表明申与前面的小国一样,被迁徙的是同一类人。
春秋时期的楚县多由诸侯国改置
改置之时保留了诸侯国内的氏族系统与城邑体系,并无大的改变。所以申县被迁徙的,应该是申县的旧宗族势力。为什么楚灵王要迁徙位于方城之内的申县的旧宗族呢?“灵王既立,申息不。”可见灵王的即位是申、息之人所不满的。其中原因可能是因为灵王是篡位自立,不具有正统性,但这没有更多的证据加以证明。灵王与申、息之人的矛盾一直贯穿其统治时期。蔡国被灭后,楚人在陈、蔡、东西不羹(西不羹在今河南省襄城县东南,东不羹在今河南省舞阳县北)四地大规模筑城,以威慑晋、郑、宋等北方国家。关于这一意图,楚灵王自己也说:“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子与有劳焉,诸侯其畏我乎!”
结语
陈县、蔡县,分别位于颍水、汝水的中游地带。其上游地区正好是方城外侧,有着陆续建立的犨、栎、郏、叶、东西不羹等楚人县邑;其下游地区以至于吴则分布着赖、夷城父、州来、钟离、巢等楚人的据点。从西北到东南,在楚灵王统治的末期基本形成了一条既可北向中原、也可东进吴地的隔断晋吴交通的新攻防体系。 综上所述,楚灵王七年(前534年)至十年(前531年),楚人在淮北汝、颍流域大规模灭国、迁人、设县和筑城,致力于加强对该地区的直接控制,隔断晋、吴交通,为接下来降服徐国、完成对吴战略包围做好准备。当然,稳固这一地区也有利于楚人继续北上争霸。
1.《等等我说历史 房钟之役后,楚灵王为何不再对战吴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等等我说历史 房钟之役后,楚灵王为何不再对战吴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1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