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汪精卫的堕落:

“卿本佳人,奈何做贼?”

一个原本满身正能量、甘愿为革命献身的大好青年,最后竟以头号卖国汉奸的身份收场。华丽的开局,配上黯淡的结尾,天壤之别的落差,让人每每读之,不禁感慨唏嘘。

每个人的一生,总会有几个非常关键的地方,任何一个地方的变化,都有可能改变其一生的走向。

纵观汪精卫的一生,有四个男人不容忽视,他们在汪精卫最关键的时刻出现,生生地改变了汪精卫的人生轨迹。

01第一个人:肃亲王善耆,放了一个青年,也放了一个汉奸

汪精卫最初的名字叫汪兆铭,后来,汪精卫在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上发表文章时,使用了“汪精卫”这个笔名,其后,这个名字便一直伴随了他的一生。

“精卫”取自《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精卫填海,汪精卫用这个笔名,形容自己对革命的不懈真诚,以及无比坚贞、决然的革命意志。

刚开始,汪精卫确实对得起“精卫”这个名字。

二十七岁的他,当时做了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情——谋刺清朝摄政王载沣。

晚清末年,同盟会策划推翻清政府,然而随着镇南关、河口、广州等诸次起义的相继失败,革命形势一度非常暗淡,同盟会内成员意志一度日渐消沉。

为了挽回党人之精神,汪精卫当时决定,“籍炸弹之力,以为激动之方,谋一击清廷重臣,以事实表现党人之决心。”

1910年,决然赴死的汪精卫,给好友胡汉民写了一封信,解释自己此番实施行刺的目的:

他将革命比喻为釜中的饭,而革命党人除了需要将力量凝聚成釜之外,尚需燃烧自我,涨发热力的柴薪。

自己就是那个虽然顷刻而烬,体质毁损,却涨发热力,烹熟饭食的必须牺牲。

“今弟为薪,愿兄为釜,弟虽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也。”

随后,抱着必死之心的汪精卫开始了刺杀筹备行动,然而后因事不密,众人旋即被清廷突袭逮捕。

被捕之初,汪精卫在狱中写下了那首名传后世的绝命诗:

“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

当时的汪精卫原以为,自己这次,肯定是要壮烈了,然而谁都没有想到,有一个人最终改变了他的命运。

此人便是肃亲王善耆,当时清廷标榜立宪,为了缓和与革命党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善耆劝说摄政王载沣,撤下了原本判处汪精卫等人死刑的裁决,并亲入狱中,与汪精卫促膝而谈,劝说汪精卫放弃革命偏执,善耆随后还亲自安排、改善汪精卫在狱中的食宿条件。

善耆的礼贤下士、敦敦教诲的感化,让正面对生死煎熬,逐渐褪却革命激情的汪精卫,不禁感恩戴德,其思想方面,随即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后,生还有望的汪精卫在赋诗之时,已然开始不断“悔悟”:

“平生慕慷慨,养气殊未学,哀乐过剧烈,精气潜摧剥。”

此时的汪精卫对自己先前的谋刺行为,痛定思痛,将自己先前的行为定性为年少轻狂、一时冲动。

其善变的性格、以及毫无坚守的气节,其实已经注定了这位,日后的人生,将会有着“无限的可能”。

遇到善耆,对于当时身处必死之地的汪精卫来说,是一种幸运,然而,对于他的一生来讲,绝对是最大的不幸。

当时善耆倘若不站出来,汪精卫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应该不啻于黄花岗烈士一般,雄浑悲壮、令人敬仰。

而善稽为汪精卫打开了那扇生门的同时,也阴差阳错地释放了一个未来的国之大奸。

02第二位:蒋介石,一手塑造出千年老二的憋屈

1925年,守在孙中山病榻前的汪精卫写下了著名的《总理遗嘱》。

作为国民党大佬之一,喊着继承总理遗志的汪精卫,比胡汉民、廖仲恺在党内有着更广泛的支持力量。

同年7月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汪精卫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

当时,站在主席台宣誓就职的汪精卫,意气风发,他以为自此有了睥睨天下的实力,然而不过一个月后,廖仲恺的突然遇刺,却让汪精卫迅速陷入了被动之中。

国民党派系内争斗的白热化,让一向以文人自居的汪精卫,在震惊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到,军权的重要性。

随后,另一个见机而动的男人,便很快站了出来,这个人最终彻底改变了汪精卫的命运,他的名字叫蒋介石。

在孙中山逝世之前,汪精卫和蒋介石的接触其实并不多,孙中山逝世之后,两人才开始真正频繁接触起来。

身为文人的汪精卫在登上政治巅峰之后,风光无限的同时,也感到了军事方面的落寞。因此,对于蒋介石释放的亲善之意,汪精卫很快捕捉到,并开始与对方迅速走近起来。

汪需要蒋的军事实力,而蒋需要汪的影响力,两人随后紧密配合,驱逐胡汉民,逮捕梁鸿楷,逼走许崇智,打击西山会议派,东征讨伐陈炯明,南征讨伐邓本殷。

一时间,汪、蒋两人打得火热,两人公开互相吹捧,私下义结金兰,关系好得如同亲兄弟一般。

蒋介石在公开场合从来都是尊敬地称汪精卫为“汪主席”、“汪党代表”。

而汪精卫对蒋介石的评价更是不吝溢美之词:

“用十二分的努力,练成真正革命的军队,以为总理臂助的是蒋校长。”

汪精卫以为自己收了一个有能力的忠心小弟,谁知道,这个操着奉化音的光头,竟然有着那么大的野心。

国民党二大之后,挤走许崇智,掌控住粤军大权,担任国民革命军总监的蒋介石开始慢慢尝试着,向第一把交椅冲击。

1926年,蒋介石趁着汪精卫在家养病期间,策划了“中山舰事件”,借着向共产党进攻,同时打击汪精卫,向革命示威。

面对蒋介石的挑战,汪精卫刚开始怒不可遏,他将谭延闿、朱培德、李济深三个军长叫来,以军事委员会主席身份,问他们敢不敢扣押蒋介石。

然而,众人谁也不敢挑战实力最强的蒋介石,全都默不作声,这让汪精卫顿时泄了气。

在最后的军事会议上,蒋介石更是占据上风,气势逼人,让汪精卫有苦难言,最终一气之下,请了长假,闭门谢客,不久他又被蒋介石逼得远赴欧洲,离开了权力中心之地。

这次打击,对汪精卫影响是相当深刻的,虽然其后,汪精卫再次回国领导武汉国民政府,并曾经与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分庭抗礼,但最终还是选择背叛革命,走上了与蒋介石同流合污的路子,在于蒋介石后来的交锋过程中,汪精卫再也没有占过上风。

曾经的老大,跟着以前的小弟混,老大的那种心态,自然很不爽,再加上国民党内部的勾心斗角,使得汪精卫在与蒋介石后来的相处之时,也是相互利用,相互提防。

而对于汪精卫的威胁,蒋介石也不敢掉以轻心,没事就找机会给他挖坑,打击一下汪精卫的声誉和影响力。

在汪精卫担任行政院院长之后,他批准了《淞沪停战协定》,这件事让汪精卫很受伤,因为一个月前,他还站在国难会议上,慷慨陈词:

政府对于丧权辱国条约,无论日本如何威胁,决不签字。

然而,一个月后,自己便被啪啪打脸了,条约签订之后,全国民众无不强烈反对,“汪精卫引咎辞职”的呼声更是响彻中外,国民党检查委员会也趁机补刀,进行弹劾。

一系列的打击让汪精卫狼狈不堪的同时,也是倍感抑郁,卖国贼的头衔让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在蒋介石手下不好干,汪精卫想过,但没想到这么不好干,声名具损。,不过,汪精卫毕竟有着深厚的资历和人脉,虽然处于蒋介石之下,在国民党内依然有着非常雄厚的资源和基础。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然而,汪精卫却没想到的是,此刻,有一个人正悄悄向他走来,准备要他的命,断了他在国民党内部的一切可能。

03第三个人:王亚樵,三枪的威力

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会议由汪精卫主持,原本会后蒋介石要和大家一起合影,但当天有事没有下来。

最终,汪精卫作为代表与众人合影,合影完毕,站在前排的汪精卫正准备转身离开。

记者群中突然闪出一人,对着汪精卫连开三枪,击中汪的左臂、左颊、背肋,随后刺客被查明是刺杀大王王亚樵所派,原本刺杀目标是蒋介石,后来蒋介石没到现场,只好退而求其次,让汪精卫代为挨枪。

这次受伤,让汪精卫身体大损,他被迫辞去本兼各职,而随后,汪系一派人物也随着汪精卫共进退,纷纷辞职,汪精卫在领导机构内的实力,随之大减。

此时的汪精卫前途黯淡,绝望之际,一个人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并递出了一个虚伪,充满诱惑的诱饵。

这个人叫近卫文麿。

04 第四个人:满嘴不靠谱的近卫文麿

当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时刻,南京沦陷,徐州、武汉、广州全部失守,几次大会战,中国军队精锐更是损失惨重,当时为了阻止日军,老蒋都扒开了花园口黄河水,用自损一千的惨烈,来换取杀敌八百的希望。

国内抗战前途黯淡,当时国际之上,也让人看不到一点儿希望,对于日本侵华这事儿,欧洲人不上心,美国人口头上道义支持,给日本运石油、钢铁等战略物资,是一点儿没停下。

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之中,没几个人真心觉得中国能赢,因此,不少上层头脑便通过各种渠道,跟日本私下和谈,即便是喊着抗战到底的蒋介石,当时也曾通过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跟日本政府进行了接触,希望能够和谈停战。

但蒋介石的心理底线是恢复“七七事变”之前的状态,而日本人觉得,我都已经占了这么多地了,你让我吐出来,不可能,于是双方就没谈拢。

而这个时候,汪精卫觉得,反正都是谈,趁着还有筹码,我来谈,谈成了就可以压过蒋介石,成为“民族英雄”。

汪精卫这一生,被蒋介石压得很憋屈,但拿着中国人民灾难当政治筹码,去赌日本必胜,眼界先不说有多差,人格本身就很有问题。

而对于汪精卫的试探,以近卫文麿为代表的日本政府也是给足了优厚条件,什么不要中国各地赔款、帮中国取消租界、废黜不平等条约,反正怎么好听怎么说,一门心思来钓汪精卫。

最终,迷了眼的汪精卫上了日本的贼船,他原本以为自己跟日本政府谈好了优厚条件,为国家留下了尚存的希望。然而,当时文人主政的日本政府,说话根本抵不过军方的声音,随后,近卫文麿内阁倒台,先前的承诺全部被推翻作废。

此时已经骑虎难下的汪精卫,不得不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各项苛刻条件,原本以为的忍辱负重,最终变成了卖国的实锤。

1941年,美国对日宣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汪伪政权的丧钟,也随之敲响。

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因“多发性脊骨瘤肿”在日本病殁,根据其生前遗愿,其尸身被安葬在了梅花山。

当年,为了防止日后有人毁坏汪精卫的坟墓,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亲自安排,用五吨碎钢块掺杂混凝土,浇筑在了墓室之上,形成了一层厚固的墓壳。

然而,再坚固的墓壳也挡不住国人的愤怒,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之中,民国政府最终下令,毁掉汪精卫的坟墓。

1946年5月30日夜,一声巨响之后,梅花山上汪精卫的坟墓被火药炸毁,人们打开了汪精卫的棺椁,因为先前尸身做了两次防腐处理,因此汪的尸体保存完好,没有腐烂。

人们在汪精卫的马褂口袋里,发现了陈璧君书写的“魂去来兮”字条,以及一首《自嘲》诗:

“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随后,汪精卫的尸身被悄悄送到附近清凉山火葬场火化,骨灰连同棺椁的木灰,一并被装进了一个大坛子,随后,这个大坛子被押送士兵,随手投入了路过的一个池塘之中。

这个曾经搅动风云的人物,最终落得个如此凄凉下场,让人不得不感慨:

有些人,真的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汪精卫的堕落,与其遇到的四个人有着很大关系,但主要还是自身没有底线,投机心理作祟,最终害了自己,也害了国家。

1.《青史如烟 从热血青年到国之大奸,有四个人,最终改变了汪精卫的人生轨迹》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青史如烟 从热血青年到国之大奸,有四个人,最终改变了汪精卫的人生轨迹》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lishi/1842388.html